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内涵式发展的地方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探究

作者

丑隽

北华大学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持续推进,越来越多学生选择跨国界接受高等教育。尽管国际政治形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经济波动带来一定挑战,全球高等教育流动仍呈增长态势。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推动下,来华留学生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全球主要的留学生接收国,居亚洲首位、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英国[1]。《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显示,留学目的国和生源国日益多元化,“留学中国”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格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它们不仅承担着国家“留学强国”政策转型的历史使命,而且也是推动区域教育开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来华留学生结构日益多元,提升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不仅有助于高校内涵式提质增效,也能促进中国故事讲好、中华文明传播及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提升。如何有效提升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水平成为地方高校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亟需突破的重要课题。

二、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现状

国际上关于跨文化适应的理论实证研究起步较早,成果丰富。1936 年,美国人类学家Redfield 等最早提出文化适应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通过持续且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加拿大学者 Berry 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将文化适应界定为跨文化接触背景下的双向心理变化,涉及群体层面的社会结构和制度适应,以及个体层面的心理、态度、行为与价值观适应。1990 年,Searle 与Ward在前人理论基础上,将跨文化适应细分为心理适应与社会适应两个基本维度[2]。1997 年,Berry 提出了四种文化适应策略,即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为理解个体跨文化适应路径提供了重要框架 [3]。其中,整合策略通常带来最低的文化适应压力,而边缘化和分离则增加心理健康风险 [4]。Ward 等于 2001 年提出的双维度模型进一步明确了心理适应(如:心理健康、幸福感)与社会适应(如:学业表现、人际融入)的双重结果导向[5]。

现有跨文化适应研究主要聚焦英语环境下的留学生文化适应,而对中国情境下的来华留学生关注相对不足。在中国独特的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挑战 [6]。目前存在以下局限:一是研究内容多关注心理和社会适应,对学业适应关注不足;二是研究对象多聚焦于重点高校或特定地区,针对地方高校的专门研究较少;三是缺乏从内涵式发展视角系统分析地方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

三、地方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主要困境

(一)学业适应障碍突出

许多来华留学生在学业适应面临难题。受限于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部分留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难以充分理解教师讲授内容,特别是在涉及专业术语和复杂知识点时,理解难度加大。此外,中外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学术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异,留学生常常对自主学习、课业负担和学术写作等要求感到不适应。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留学生的学业表现,还易导致其学业压力加重、自信心下降。

(二)社会融入难度较大

来华留学生社会融入问题在地方高校尤为突出。中国与部分留学生原籍国在文化习俗、价值观、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于留学生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系统认知,易在留学期间产生文化冲突与疏离感。同时,地方高校的校园国际化氛围通常不够浓厚,受语言障碍和心理压力影响,部分学生不敢主动与中国同学和教师交流,使得自身社交圈局限,社会支持网络薄弱,进一步加大其社会适应难度。

(三)心理适应问题突出

在跨文化接触过程中,留学生的原有文化身份往往受到冲击,而新的身份认同尚未建立,容易出现身份认同危机。与此同时,学业压力、思乡情绪、社会隔阂以及生活习惯差异等多重适应难题,容易引发焦虑、抑郁和自卑等负面心理反应。饮食习惯、住宿条件、医疗服务和交通出行等日常生活的不适应,也可进一步加重留学生的心理负担。相较于重点高校,地方高校在生活服务设施、管理水平和入学指导等方面相对不够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专业化水平有限,导致部分留学生的适应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难以及时疏导,从而影响其整体留学体验与身心健康。

四、地方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环境契合理论强调了个人属性和环境属性一致性的重要性[7][8]。该理论认为个体绩效来源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二者并非相互分离 [7]。本文拟从个体与环境层面探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

1. 语言能力

中文水平高低是影响跨文化适应的重要因素,不仅影响学业表现,也制约了留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特别是学术汉语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专业学习效果、学术交流质量以及与导师的关系

2. 文化距离

留学生原籍国与中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大小直接加剧其跨文化适应难度。来自与中国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国家的留学生,往往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与本地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可以加剧他们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也容易引发误解和冲突,增加适应过程中的障碍和挑战。

3. 个人应对

个人面对困难的应对方式直接关系适应结果。当困难来临时,积极主动地应对策略,如主动学习汉语、积极参与校园活动、主动寻求帮助等,有利于快速适应;而消极回避的策略则会延缓适应进程,增加适应困难。

(二)环境因素

1. 教育管理服务不足

地方高校的国际化水平相对滞后。在教学中,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教学理念与授课英语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在管理服务中,许多地方高校的管理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留学生管理依然以事务性为主,缺乏系统性的适应支持和专业化服务,入学指导缺乏全面性,国际化办学理念和内涵式发展战略有待进一步深化。

2. 校园与城市国际化氛围不够

地方高校校园的国际化氛围相对薄弱,多元文化交流平台和中外学生深度互动机会有限,影响了留学生的校园融入体验。此外,地方城市整体国际化水平较低,多元文化服务设施不完善,社会对外国人的包容度和开放度有待提升,这些都增加了留学生在校外生活和社会适应的难度。

3. 社会支持网络较为薄弱

地方高校留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相对有限,同胞群体规模较小、与本地学生建立朋友圈的难度较大,社会组织和校外资源支持不足,导致留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难以及时获得有效帮助,影响其整体适应和心理健康。

五、基于内涵式发展的地方高校教育管理服务优化策略

(一)确立内涵式发展导向的国际化办学理念

地方高校应树立“质量第一、特色发展”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将来华留学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实现从规模导向向质量导向的根本转变。学校应制定符合学校特色和发展定位的国际化发展规划,明确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校级国际化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健全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捋顺招生录取、培养管理、服务保障、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同时,也要加强对内涵式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校师生对来华留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关注、全方位支持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全方位跨文化适应支持体系

学校可以根据留学生汉语水平差异,设置基础汉语、学术汉语、专业汉语等不同层次的课程,构建分层递进的语言支持体系;试行留学生专业导师制,为每位留学生配备专业导师,提供个性化的学业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业困难;开设学术写作、研究方法等专门课程,提升留学生的学术素养。在文化适应方面,学校应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帮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并定期举办文化考察活动,加强中外学生的交流沟通,增进留学生的文化理解与认同。引导来华留学生采取融合性的文化适应策略,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积极理解和参与中国文化,实现双向文化整合与发展。同时,配备具有跨文化咨询能力的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多语种心理健康服务至关重要。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筛查和干预机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至关重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留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三)优化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学校应积极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加强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国际化素养和教学水平;引进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优秀师资,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教师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通过推行双语教学或英语授课,降低来华留学生的语言学习障碍。在教学中,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开展教学效果评估,收集留学生反馈意见,及时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四)打造精准化个性化管理服务模式

在学生管理与服务中,学校应该整合各部门服务资源,建立留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中心,提供入学注册、学籍管理、生活服务等全方位服务。开发留学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建立留学生信息数据库,全面掌握留学生基本情况、学习状况、生活需求等信息。根据不同国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留学生的特点,提供差异化的管理服务。建立留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体系,提高留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管理服务合力。

(五)营造多元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

结合学校特色和地方文化优势,学校应打造国际化校园文化品牌,定期举办国际文化节、中外学生文化交流等活动,展示多元文化魅力。建立中外学生文化交流机制,鼓励留学生参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和体验活动。支持留学生开展本国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理解,加强对全校师生的多元文化教育,提高文化包容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六、结论

本研究从内涵式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地方高校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包括学业障碍、社会融入困难与心理压力等方面。研究指出,影响地方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因素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特点,需要通过系统性和协同化的解决路径加以应对。基于内涵式发展理念,地方高校应在理念引领、体系构建、质量提升、服务升级和文化融合等方面协同发力,全面优化留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切实促进留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与教育环境。本研究对地方高校推进来华留学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为地方高校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同时,本研究为地方高校改进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提出了系统性对策建议,有助于提升性学校教育质量与管理水平,增强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English, A. S., & Zhang, R. (2019). Coping with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ojourners in China. Current Psychology. https://doi.org/10.1007/s12144-019-00253-6

[2]Searle W, Ward C. (1990). The prediction of psychological&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 -i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 Relations, 14(4):449-464.

[3]Berry, J. W. (1997).“Immigration,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Applied Psychology 46 (1): 5–34.

[4]Choy, B., Arunachalam, K., S., G., Taylor, M., & Lee, A. (2020). Systematic review: Acculturation strategie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migrant populations. Public Health in Practice, 2. https://doi.org/10.1016/j.puhip.2020.100069.

[5]Ward C,Kennedy A. (2001). Coping with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32(5):636-642.

[6]Tian, M., & Lu, G. (2018). Intercultural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personal Growth: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experiences in China.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13 (1), 56–92. https://doi.org/10.1007/s11516-018-0003-3

[7]Edwards, J. R. (1996). An examination of competing versions of the person-environment fit approach to stres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2), 292–339.

[8]Nolan, E. M., & Morley, M. J. (2014). A tes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 environment fit and cross-cultural adjustment among self-initiated expatri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5(11), 1631–1649.

[9]Jiang, W., & Gu, Q. (2015). A moderated mediation examination of proactive personality on employee creativity.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 28(3), 393–410.

⋆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2021 来华留学生专项项目《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情况研究及教育管理服务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