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一日活动中消极等待原因及策略分析
李晓睿
延边大学师范学院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133002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促进学前儿童整体、连续、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幼儿的一日活动的质量也逐渐成为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的消极等待行为会影响教师的有效指导,导致教育效果的不理想,且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受到消极等待行为的影响,阻碍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消极等待现象十分值得重视。
一、一日活动中幼儿消极等待的原因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尽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2] 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在园的消极等待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消极等待现象的产生受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一)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物质基础设施不充足。幼儿园基础设施是幼儿顺利进行一日活动的基础,设施的不足会阻碍一日活动的进行。如幼儿去厕所时需要排队,接水时需要排队。为了保持一定的秩序感,老师对幼儿的一日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前面的幼儿上厕所、接水,后面的幼儿可能由于无聊而开始了“自娱自乐”性的活动,比如出现互相打闹、闲聊的情况。
时间制度不合理,缺乏弹性。幼儿园作息制度是幼儿园安排一日活动的一个准则。[3] 幼儿园的一天是按照工作计划组织的,虽然这种时间表对教师完成工作和其他人检查工作很实用,但这也意味着教师被时间表束缚住了,孩子们会表现得很被动等待着。
幼儿园赋予教师的任务繁重。教师会因为承担的众多任务而花费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致使对一日活动中的儿童的行动和行为不太注意。只要幼儿不扰乱正常的活动流程,教师不会提供专门的教学,思考专门的策略来应对幼儿的消极等待行为。久而久之,就会浪费孩子们的时间。
(二)教师方面
教师的高度控制性管理观念。教师对幼儿经常会采用训斥的方式进行干预,老师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4] 在内心深处,教师仍将幼儿视为一个不成熟的、依赖成人生存的脆弱群体。他们倾向于通过成人的眼睛来看待儿童,在与儿童互动时,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做出假设,而不关注儿童的内心想法和感受。
3. 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如果教师对课程内容没有进行熟悉与预演,授课出现脱节,幼儿收获也会大打折扣,还出现消极等待行为,影响了幼儿的活动体验。在幼儿园生活中,教师缺乏对幼儿的认知和发展特点的理解,无法因材施教;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严谨,缺乏与幼儿实际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相结合;缺乏与幼儿家长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能力等这些方面都是幼儿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的表现,都易导致幼儿出现消极等待行为。
(三)幼儿自身方面
幼儿做事速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幼儿自身的性格都会导致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出现消极等待行为。对于能力较低的幼儿,幼儿园教师需要提供额外的支持和帮助,以确保他们能参与到活动中,因此能力较高的幼儿可能会在此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等待。在性格方面,活泼的幼儿更容易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而内向的幼儿可能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更容易出现消极等待行为。
二、避免一日活动中幼儿消极等待的策略
(一)幼儿园方面
充分利用园所空间,合理配备资源。幼儿教师在进行各项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室和幼儿园的空间,在不同的活动中合理分配空间。例如,教师可以分组组织活动,减少教室里的孩子数量,从而缓解教室里孩子多、教室里空间有限的情况。
合理安排一日活动时间表。幼儿园教师是一日活动时间表的实施者,因此在制定时间表的时候要考虑教师在真正实施时的感受,与教师一起讨论每个活动环节的时间安排,给予教师根据自己班级情况制定和修改一日活动安排的权利。一日活动时间表制定好以后,教师可以根据真实的教学实践情况做出及时且适当的修改。一日活动时间表应该成为幼儿在园舒适生活、学习的指引,而不是变成束缚教师和幼儿的枷锁。
减轻教师外在负担。由于幼儿阶段“保教结合”的特殊性,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既要满足幼儿生理上的需求,又要关注幼儿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和幼儿园首先要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精简工作,减少不必要的管理和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亲近,进行监督和培训,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幼儿培养上。比如,环境创设的更新应该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进来,而不是幼儿只欣赏最后的成果,师幼共同建设班级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并且也提高了幼儿的参与感。其次,幼儿园应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要为教师提供定期体检和心理辅导,保障教师的权益,维护教师的健康。[5]
(二)教师方面
改变教育观念,做新型教师。在幼儿园里与孩子们接触最多的教师不不应该只是一个权威人物,不应该是孩子们的保姆或管家,而应该成为孩子们日常工作的伙伴。只有真正从繁杂的规则中解放出来时,才有更多的精力去发现和教育孩子。
主动学习,提升专业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作为促进幼儿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利用空闲时间,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加深对儿童身心发展状况的了解;要学习幼儿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改进个人在组织一日活动时的误区;要学习优秀的教育培训经验,提高日常工作质量和时间利用率。
(三)幼儿方面
拒绝包办,大胆放手。家长要学会给予幼儿独立的机会,幼儿需要成长,需要学会自己“打怪升级”,家长要承认幼儿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人,在家庭中应该有计划地训练幼儿的自理能力。对于祖辈对孩子的溺爱,父母要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家庭中的每位成员都要为了孩子,大胆放手。
家园共育,共促发展。有效沟通关系到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好坏,有效的家园共育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作为教师,要与家长及时沟通,向家长传达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幼儿在园表现。同时,也要向家长清楚地知道他们需要在哪些方面需要合作,如帮助幼儿提高自理能力、制定规则等。而作为家长,首先要支持、配合教师,积极改进自己教育方式中不恰当的地方。其次要与教师主动沟通,共同探讨商量制定家园合作计划,积极参与幼儿的家庭教育,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如独立穿衣、吃饭。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专业化理论基础,学前教育研究,2012年版,第7页。
[2]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版,第10页。
[3]马灵灵. 幼儿消极等待现象研究[D]. 河南大学,2011.
[4]张琦 . 大班额背景下避免一日生活中幼儿消极等待的策略研究 [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
[5]卜蕾. 幼儿园一日生活过渡环节中幼儿等待的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李晓睿(2001.4—),女,汉族,籍贯:山东无棣人23 级在读研究生 ,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