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融合路径
隋晶莹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第八中学
一、以课前预习为契机,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预习词汇,感知文化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与中华文化相关的词汇进行预习设计。例如,在学习“festival”这一主题时,引导学生预习“Spring Festival”“Mid-AutumnFestival”等词汇的同时,了解其背后的文化习俗和象征意义。通过查阅资料、制作词卡、绘制节日图示等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词汇的用法,还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中华文化的魅力。这种词汇预习方式,将语言学习与文化感知有机结合,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预习语法,感知文化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核心,其背后往往蕴含着特定文化的表达逻辑。例如,在学习英语中“there be”句型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汉语中“有”的表达方式,理解不同语言在描述存在状态时的文化差异。此外,在学习时态时,可以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时间观念的表达,如“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等哲学思想,帮助学生从文化视角理解语法现象。这种跨文化的语法预习方式,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结构的同时,也提升了对文化的敏感度。
(三)预习语篇,感知文化
语篇是语言学习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传递的主要途径。在初中英语教材中,许多语篇涉及文化背景知识,如人物传记、历史故事、节日习俗等。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相关语篇,引导他们查找背景资料、绘制文化图谱、撰写预习笔记。例如,在学习有关孔子的课文前,学生可以通过预习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并将其与英语语篇中的内容进行对照。这种预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让他们在语言学习中逐步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初步认知。
二、以课中探究为契机,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探究主题,理解文化
课堂是学生理解文化的核心场域。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教材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例如,在教授“Family”这一单元时,可以将“孝道”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异同,理解中华文化中“百善孝为先”的伦理观念。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学生能够在语言交流中深化对文化的理解,形成跨文化的认知能力。这种以主题为线索的课堂探究,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提升了文化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二)探究语言,理解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外在表现,而文化是语言的内在支撑。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意涵。例如,在学习谚语时,可以将英语谚语与中国成语进行对比分析,如“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与“行胜于言”,帮助学生理解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文化价值上的异同。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英语语篇中的文化隐喻,如“dragon”在西方文化中的负面含义与“龙”在中国文化中的正面象征,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语用意识。
(三)探究情境,理解文化
真实语境是语言学习的最佳土壤,也是文化理解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应创设贴近生活、富有文化内涵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体验文化。例如,在模拟“旅游”情境时,可以让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的名胜古迹、传统美食、礼仪习俗等,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中外节日文化交流活动,如用英语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增强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和传播文化的能力。
三、以课后拓展为契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在课后调查中传承文化
课后调查是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布置与中华文化相关的调查任务,如“调查本地的传统节日”“采访长辈关于家风家训的故事”等,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资料整理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现实表现。在调查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英语表达能力,也在与家庭、社区的互动中增强了文化认同感。这种调查活动将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二)在课后创作中传承文化
创作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个性表达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英语创作,如撰写文化小短文、制作英语手抄报、创作英语诗歌等。例如,在学习完“传统节日”相关内容后,可以让学生用英语写一篇介绍春节的短文,并配以插图和节日元素,既锻炼了写作能力,也提升了文化表达能力。通过创作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语言知识,也在表达中实现了文化的再创造和再传播。
(三)在课后表演中传承文化
表演是文化传承的生动形式,也是语言输出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戏剧表演、文化主题演讲、配音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文化、传播文化。例如,在“中国故事”主题活动中,学生可以用英语讲述《愚公移山》《嫦娥奔月》等经典故事,或为经典影视片段进行英语配音。这种表演形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让他们在演绎中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融合,是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协同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课前预习引导学生感知文化,课中探究深化文化理解,课后拓展实现文化传承,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文化融合路径。这一路径不仅丰富了英语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也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播意识。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只有在文化语境中学习语言,才能真正实现语言的活学活用。初中英语教学应以文化为纽带,以语言为桥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秀丽 . 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J]. 学苑教育 ,2024,(35):25-27.
[2] 徐群 .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5,(04):79-81.
本文系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课题: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融合路径(编号:ZHGCX6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