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根”的文化传承:大思政下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融合实践
黄晟
宁波财经学院
引言:2023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高校作为文化重地、人才高地和育人基地,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大思政育人目标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大思政背景下,“教育根”作为传统文化育人的根基,其核心在于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社会发展的现代价值相融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信仰培育。
一、“教育根”的内涵与大思政的内在契合
“教育根”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其内涵为“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将文化基因植入高校教育全过程之中,引领学生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树立理想信念,塑造价值观念”。项目理念中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和魂”。“教育根”就是要让学生在文化传承中找到民族精神的源头,筑牢思想之基。
从大思政育人视角来看,“教育根”的传承与大思政目标是高度契合的。大思政教育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注重培育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意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担当精神,“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等,与现代社会提倡的责任、道德、创新等现代价值是契合的。“教育根”的传承通过文化浸润,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对接,在大思政教育中实现由“理论灌输”向“文化滋养”的转变,引导学生在文化认同中自发树立价值共识,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目标。
二、“教育根”的融合实践路径:多元载体与协同联动
(一)以文化体验为中心构建沉浸式育人平台
项目以学生参与感、体验感为重点,设计了系列文化体验活动。将传统文化从“书本”带向“生活”,在文化研学里,“考古盲盒体验”,“石器文化大揭秘”,学生们被带领进考古现场,动手操作中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仿真石质文物修复”,“时刻拓包制作与拓片制作”等则让学生们亲手触摸传统技艺,理解文物保护背后的文化担当。特色文化体验里,非遗工笔画进校园、非遗漆扇制作等邀请非遗传承人指导,学生以笔墨和漆作的创作体会传统美学的当代价值。在学校专业特色月活动中,以“文化 + 专业”为理念,依托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特色优势,精心举办传统文化集市,将专业实践与文化传承相融合,让专业价值与文化底蕴相得益彰。传统节日系列活动也重视体验感,冬至暖心活动包含包饺子,说习俗这类环节,让学生在节日气氛里感受到“团圆”“感恩”的文化含义,将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变成现代生活里的情感认同。
(二)以校政地协同为核心打造联动式育人空间
项目冲破校园围墙,创建“校政地”协同育人机制,将“教育根”的传承拓展到社会场景当中。同山下庄展开常态化合作,推行 5 次文化研学课,150名师生通过实地研学领悟地方文化遗产,做到“理论知识同现实生活交融”,促使“走出去”和“请进来”并重,安排学生给芬兰研学交流团给予古籍修正体验服务,将传统文化变成中外交流的桥梁,100 多名学生参与中医药文化藏品展,妈祖非遗巡游等志愿活动,在实际服务当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情感共鸣,项目还携手校企地合作单位在宁波国际栎社机场开展传统文化快闪活动,凭借新颖的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先后获得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在线、界面新闻等权威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进一步扩大了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让“教育根”的传承既有校园土壤,又有多方面社会养分,愈加开放和现实。
(三)以线上线下联动为切入点,构建立体化氛围
项目塑造了线上线下的文化氛围,线上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围绕各个节气、传统节日共推出 24 篇推送内容,共计 1800 余人次,通过图文、视频等方式传播介绍,让传统文化触手可及;线下设置书香活动室、谈心谈话空间等文化场景,开展“悦”读分享会、国学经典分享会等读书活动 10 余次、覆盖学生 300 余人,通过阅读分享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悟。此外“学溯之江”国学知识竞赛等学术类活动,以竞赛的方式带动学习、内化知识,众多同学在中华经典诵写讲比赛中获奖,展示了“以赛促学”的育人效果。
三、“教育根”融合实践的成效与经验
(一)构建专业化传播团队,筑牢传承根基
项目整合学工与教学资源,利用文化产业管理、文化遗产管理等专业优势,组建起包含戏曲、茶艺、书法等特长的传统文化传播队伍。这支队伍里的学生既是文化的求学者也是传扬者,不少毕业生选择继续投身文化行业,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增添动力,学院筹备成立“中华文化传习双语俱乐部”,培育学生用外语讲述中国文化故事的能力,为“教育根”向外传播做好准备。
(二)构建浸润式育人环境,强化文化认同感
线上线下的联动活动营造出时时有文化、处处有熏陶的氛围,读书活动让学生在经典中领悟文化内涵,公众号推送将文化知识变得可触可感,国学竞赛点燃了学生学习文化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学生从被动地“接受传统文化”转变为积极地“探索传统文化”,这 300 多名参与读书活动的学生中,大部分人都认为“通过这次活动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的新价值”。多名学生在全国级文化类竞赛中获奖,这也是他们文化认同感化为学习动能的直接表现。
(三)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促进知行合一
“校内小课堂 + 社会大课堂”融合,学生在实践中做到“知”和“行”的统一,150 名参加校地研学的学生表示:“亲身经历之后我知晓,传统文化不只是博物馆里的物件,它还是可解决实际困难的聪明办法”,参加志愿的学生经过给非遗活动服务,感到“文化传承要青年担纲”,这种经历使传统文化“入心”,促使学生由“文化认识”迈向“文化践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结束语
“教育根”的文化传承是高校落实大思政育人目标的重要路径,更是青年一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既是文化传承的受益者,更应成为文化创新的实践者,在“教育根”的滋养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担当时代使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春力量中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 任欢 . 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公关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的美育探索 [J]. 公关世界 ,2025,(14):130-132.
[2] 李明晶 . 文化自信背景下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策略研究 [J]. 公关世界 ,2025,(14):151-153.
[3] 郗芊蕊, 闫杰.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建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5,39(04):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