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作者

曾华生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梓皋学校 514400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度渗透,新媒体已全面融入小学生的日常生活 —— 从短视频平台、社交软件到在线学习工具,新媒体不仅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重塑了他们认识世界、与人交往的模式。小学阶段是个体品德形成的 “关键塑形期”,新媒体既为德育教育提供了 “打破时空限制、丰富教育形式” 的新机遇,也带来了 “信息良莠不齐、价值导向多元” 的新挑战。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中找准德育定位,趋利避害,让德育教育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成为当前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破解的重要课题。

二、新媒体环境下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复杂信息冲击学生价值观

新媒体平台以 “海量、即时、多元” 为特征,信息内容涵盖不同国家的文化观念、不同立场的价值主张,甚至夹杂暴力、色情、虚假谣言等不良内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尚未成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弱,缺乏 “筛选有用信息、抵制不良信息” 的判断力:例如,短视频平台上偶尔出现的 “恶搞英雄人物”“宣扬拜金主义” 的内容,可能让学生误以为 “不尊重英雄是个性”“追求物质是潮流”;网络上流传的 “虚假公益故事”,会混淆学生对 “真、善、美” 的认知边界。同时,新媒体中的多元文化冲突(如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差异),也容易让小学生陷入 “价值困惑”,难以形成稳定、正确的价值观。

(二)师生互动关系发生改变

传统德育中,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与道德引导的核心来源,师生间 “面对面”的交流能传递情感温度,教师的权威也源于 “信息优势” 与 “情感联结”。而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可通过短视频、知识平台等渠道自主获取德育相关内容 ——他们可能在网络上看到与教师讲解不同的 “道德观点”(如对 “谦让” 的不同解读),甚至接触到教师未涉及的前沿话题,这使得教师的 “信息权威” 被削弱,部分学生可能因 “网络观点与教师观点不一致” 而质疑教师的引导。此外,新媒体的虚拟性让师生互动逐渐转向 “线上留言、群内交流”,传统课堂上 “眼神交流、肢体语言” 传递的情感被冰冷的文字替代,师生间的情感联结变得薄弱,教师难以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波动与情感需求,德育引导的针对性随之下降。

三、应对新媒体环境下小学德育教育挑战的对策

(一)加强信息筛选与引导

学校与教师需构建 “主动防御 + 积极引导” 的信息管理体系,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新媒体环境。一方面,学校可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 在校园 WiFi、电子教室设备中安装专业信息过滤软件,屏蔽暴力、色情、低俗等不良内容;定期更新 “校园推荐新媒体清单”,筛选适合小学生的优质平台(如 “学习强国”少年版、科普类短视频账号),避免学生接触有害信息。另一方面,教师需将 “信息辨别能力培养” 融入德育教学:通过专题班会(如 “火眼金睛辨谣言”),教学生 “看信息来源是否权威”“查内容是否符合常识”;结合具体案例(如 “辨别网络虚假公益”),引导学生分析 “不良信息的危害”;鼓励学生分享 “自己发现的优质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 “主动筛选有用信息”,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二)提升教师新媒体素养

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实施者,其新媒体素养直接决定德育能否 “适配新媒体环境”。学校需建立系统化的教师培训机制:定期组织 “新媒体技术与德育融合”培训,让教师掌握短视频制作(如用剪映制作德育小故事)、线上互动工具(如用腾讯文档开展班级德育讨论)的使用方法;邀请新媒体教育专家开展讲座,讲解 “新媒体信息传播规律”“小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帮助教师理解新媒体环境下的德育逻辑。教师自身也需主动学习:例如,尝试运营班级德育短视频账号,用 “动画、情景剧” 等形式讲解 “诚信”“友善” 等道德主题;学习 “线上沟通技巧”,在班级群内用 “表情包、语音留言” 增加互动温度,通过 “一对一私信”关注特殊学生的思想动态,让线上互动也能传递情感关怀。

(三)创新德育方式

小学德育需打破 “说教式” 传统模式,借助新媒体的 “趣味性、互动性、个性化” 优势,让德育更具吸引力。

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德育活动:将传统德育活动与新媒体结合,扩大参与范围与影响力。例如,举办 “‘我身边的好人好事’短视频征集活动”—— 学生线下观察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如同学互助、家人关爱),用手机拍摄成短视频,线上提交至班级平台,再通过 “线上投票 + 线下分享” 的方式,让学生在 “发现、记录、分享” 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开展 “线上道德辩论会”,围绕 “‘网络匿名是否可以随意发言” 等话题,让学生在虚拟讨论中深化对 “网络道德” 的理解。

利用新媒体进行个性化德育:借助新媒体技术分析学生特点,提供定制化德育引导。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在班级群的发言内容、浏览推荐新媒体的偏好,了解学生的兴趣(如喜欢动漫、热爱体育)与思想倾向:对喜欢动漫的学生,推荐 “正能量动漫片段”(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 “反抗命运、坚持正义” 的情节),结合动漫角色讲解 “勇敢、担当” 的含义;对关注体育的学生,引导他们了解 “运动员拼搏精神、团队合作” 的故事,将德育融入学生的兴趣点,提升引导效果。

结语

新媒体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影响是 “挑战与机遇并存”—— 它既带来了信息混乱、师生关系疏离等问题,也为德育提供了 “创新形式、拓展空间” 的可能。教育工作者需以 “主动适应、积极创新” 的态度,通过加强信息引导、提升教师素养、创新德育方式、强化监管协同,将新媒体转化为德育教育的 “助力器”。未来,还需持续关注新媒体的发展动态(如人工智能对德育的影响),不断优化德育策略,让小学德育在新媒体环境中焕发活力,为培养 “品德优良、价值观正确” 的新时代少年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对新时期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及德育的思考[J]. 周海燕. 小学生( 下旬刊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