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地铁调度员工作负荷评估与调度策略调整

作者

杨扬

杭州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的客流量。地铁调度员在整个运营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负责列车的运行调整、车次安排及异常情况应对等工作。然而,随着客流量的增加和工作复杂性的提升,调度员的工作负荷也显著增加。因此,对调度员的工作负荷进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进行策略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1. 地铁系统概述

1.1 地铁调度员的角色和职责

地铁调度员在地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调控列车的运行,确保地铁网络的顺畅、高效运转。调度员的主要职责包括安排列车时刻表、实时监控列车的运行状态、协调列车间的通信、应对突发事件和故障、维持车站及线路的整体有序性。他们需要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和优秀的沟通技巧,以有效处理运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乘客的安全和舒适。

1.2 调度员工作对地铁运营的重要性

调度员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地铁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性。高效的列车调度不仅能够优化列车间隔时间,减少乘客等待时间,还能提高地铁系统的载客量和盈利能力。由于地铁系统的复杂性和高密度的运输需求,调度员在高压环境下的决策能力至关重要,其操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乘客的出行效率和安全。无论是常规背景下的有序运营,还是突发事件下的应急处理,调度员都起到核心作用。

2. 工作负荷评估方法

2.1 工作负荷的定义及其影响

工作负荷通常指的是员工在执行工作任务时所承受的生理和心理压力的总和。在地铁调度员的工作背景下,工作负荷包含了任务量、时间压力、决策复杂性以及外界突发情况的应对等因素。过高的工作负荷可能导致员工的工作质量下降,提高工作出错率,甚至影响其身体健康和情绪稳定,从而影响地铁运营的整体效益。

2.2 工作负荷评估指标

常用的工作负荷评估指标包括任务完成时间、工作错误率、心理压力水平和生理指标(如心率、皮电反应)。此外,主观评估法如NASA-TLX(任务负荷指数)问卷,也被广泛用于评估调度员感受到的工作负荷。这些指标能够帮助识别工作负荷的具体来源以及其在操作中的变化趋势,为优化工作流程和制定合理的调度策略提供依据。

2.3 调度员工作负荷评估模型

为有效评估调度员的工作负荷,可以构建一个综合评估模型,该模型结合客观数据和主观反馈。数据层面可以利用实时监控系统收集调度员的操作数据,如任务执行时间、响应速率、错误发生频率等;而主观层面则通过心理评估量表采集调度员的自我感受和心理压力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或机器学习算法对评估模型进行迭代优化,从而实现对调度员工作负荷的精准评估,为后续工作安排、流程优化和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3. 现状分析

3.1 调度员日常工作流程

地铁度员的日常工作流程通常是严格高压的。调度员需要每天根据车时刻表进行协调安排,确保所有列车按计划安全准时发车。同时,他们要实时监控列车运行状态,通过专用通讯设备与车站及列车司机保持联络,以应对即时发生的任何异动或意外事件。调度员还需处理各类报告和记录,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便实现最佳的运营效率。他们的工作环境通常是一个充满屏幕和通信设备的控制中心,工作高度依赖于精确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指挥协调。

3.2 当前工作负荷评估结果

根据最新的评估研究,地铁调度员普遍承受着高强度的工作负荷。这种工作负荷不仅体现为物理工作量,还有心理压力的因素。调度员在忙碌的高峰期需要同时管理多列车次,确保无缝衔接,避免延误情况,并且在突发事故中需要快速做出反应。数据显示,许多调度员在长时间的工作后表现出疲劳迹象,错误率略有增加,同时工作满意度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表明目前的工作流程和环境对调度员的身心造成了较大压力。

3.3 工作负荷过高的原因分析

调度员的工作负荷过高的原因主要源于几个方面。首先,日益增大的乘客量和列车密度增加了协调和管理的复杂性。其次,现有技术手段和工作流程的局限性使得很多操作仍需手动介入,增加了调度员的工作量。此外,人员配置的不足和缺乏系统性的培训也导致调度员需要长时间高强度工作,无法充分休息和更新自身技能。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调度员的工作负荷过高,影响了他们的效率和工作质量。

4. 调度策略优化

4.1 调度流程简化与自动化

优化调度流程的关键在于简化和自动化。通过引入自动化的调度软件,可以极大地减少调度员需要手动处理的工作量。自动调度软件能够根据实时数据和既定算法安排列车运行计划,快速调整突发事件中的优先级安排,减少人为介入的机会和可能出现的错误。简化调度流程不仅降低了操作复杂性,也提升了系统反应的速度和准确性,为调度员减负的同时提升了地铁总体的运营效率。

4.2 智能辅助工具的应用

引入智能辅助工具如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进一步优化调度策略。利用这些工具,调度中心可以预先识别潜在问题,通过预测性分析减少突发事件对运营的影响。智能系统能够持续分析历史数据和当前动态,优化列车调度安排,提供实时建议辅助决策。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调度的精准性,还拓宽了调度员的工作视野,使他们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复杂情况。

4.3 人员配置与培训调整

合理的人员配置和持续的专业培训也是调度策略优化的重要方面。根据具体需求和工作量动态调整调度员的数量,确保在高峰期和突发事件的处理都有充足的人员支持。此外,通过定期培训,使调度员持续更新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强化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培训还可以通过模拟演练增强实际操作经验,进而提升调度员在面对实时调度任务和突发应急事件时的应对水平和信心。

5. 挑战与展望

5.1 调度策略优化的挑战

调度策略优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体现在技术、人员和系统协调三大方面。技术上,虽然自动化和智能化工具大大提升了调度效率,但其复杂程度和对现系统的兼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数据集成、实时性和可靠性方面。此外,由于地铁系统的复杂性和运营环境的动态变化,调度系统需具备极高的灵活性和鲁棒性,以应对突发情况和异常事件。

5.2 未来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未来研究方向将重点放在利用新兴技术强化调度策略的智能化层次以及提升调度系统的整体协同效能。首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深入应用有望实现更精准的运营预测和实时优化,为调度员提供精确、可靠的决策支持。其次,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为地铁系统提供更全面的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调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将为调度策略的模拟和优化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

结束语:

通过对地铁调度员工作负荷的详细评估与调度策略的调整,本文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调度策略的优化不仅提高了地铁运营的安全性和效率,也提升了调度员的工作满意度。尽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挑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化管理工具的引入,未来地铁调度可以在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背景下实现更科学的管理和调度模式,为城市交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朱雅茹 , 杨聚芬 , 刘志钢 . 基于眼动仪的地铁调度员工作负荷评价方法 [J]. 物流科技 , 2023, 45 (17): 67-70.

[2] 胡一秋 . 轨道交通调度员工作负荷与工作绩效“耦合”关系模型研究[D].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2023.

[3] 胡一秋 , 朱琳 , 郭婧 , 等 . 基于 W/INDEX 模型的轨道交通调度员工作负荷评价 [J]. 人类工效学 , 2024, 26 (05): 57-6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