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职班主任在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中的协调作用研究

作者

毛秀珍

山东省淄博市淄博科学技术学校 256300

引言

中职教育是指专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形式,其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中级技术工人岗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职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文化课,常面临与专业课程割裂的困境。班主任作为教学实施的关键协调者,其角色已从传统班级管理者延伸至课程整合的推动者。本文基于中职教育特性,分析班主任在课程融合中的独特价值,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协调策略,为深化中职课程改革提供新视角。

一、课程融合的理论依据与实践需求

中职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其课程融合需要构建“理论 -标准 - 实践”三位一体的实施框架。从理论依据看,杜威“做中学”理念与舒伯特“课程统整”理论共同奠定了学科交叉的基础,而《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5 年)》则明确规定文化课要服务专业技能培养。实践层面要求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班主任需联合专业教师,将语文课程中的信息筛选能力对应数控编程的参数读取训练,将议论文的论证逻辑融入机电故障诊断的因果分析,使语言素养成为支撑技术学习的“隐性课程”。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可设计事故车维修报告写作项目,既训练学生准确描述损伤的技术细节(对应语文描写能力),又培养其规范表述维修方案的专业习惯(对应岗位文书要求),最终形成语言表达赋能技术操作,技术实践反哺语言应用的良性循环。这种融合模式既能满足 1+X 证书制度对复合能力的要求,又能实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职业模块的教学目标。

二、班主任协调作用的实践路径

(一)认知衔接,构建专业语境下的语文学习体系

中职语文教学要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关键在于建立与专业学习的认知连接。班主任作为教学协调者,需要深入理解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找准语文能力与专业技能的交汇点。以电商专业为例,产品描述写作不仅是语文课的应用文训练,更是网店运营的核心技能。班主任可以组织语文教师参与电商实训室的教学活动,观察学生实际工作中的语言运用痛点。通过分析发现,学生在撰写商品详情页时普遍存在特征描述不准确、卖点提炼不突出的问题,这正是语文教学中说明文写作需要强化的部分。

基于这种需求,班主任牵头设计“618 大促文案策划”项目,语文教师负责教授 FAB 法则(特征 - 优势 - 利益)的写作技巧,专业教师提供行业爆款文案分析。学生在真实任务中,既要运用语文课的写作规范,又要符合电商行业的表达习惯。旅游专业的案例同样典型,导游词创作不仅考察学生的文学积累,更检验其景点信息整合能力和口语表达水平。班主任协调语文教师与导游实务教师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将语文课的朗诵评分与专业课的导游模拟考核合并实施,使学生在解说黄鹤楼景点时,既能展现诗词引用能力,又能体现旅游服务的专业素养。

(二)资源整合,搭建跨学科教学协作平台

班主任应当成为跨学科教研的组织者,建立定期联席备课制度。每月固定时间,召集语文教师与专业教研组开展联合备课,重点讨论如何将语文元素嵌入专业课程。例如机械制图课需要学生撰写技术说明,这正是语文应用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联席备课,语文教师能提前了解专业课程对文字表达的具体要求,在应用文单元教学中增加轴承装配说明等专业案例。

实践中可建立共享教学资源库,收录两类典型素材:一类是专业课程中的语文应用场景,如会计专业票据填写时的数字规范书写,这类素材帮助语文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另一类是语文课程的专业延伸案例,比如将《景泰蓝的制作》课文与数控加工专业的工艺说明写作结合,这类素材供专业教师参考使用。同时,资源库建设要注重实用性,每个案例都应标注适用的专业、对应的语文知识点、预计教学时长等关键信息,方便教师精准调用。

(三)动态反馈,构建双向互评的课程融合机制

班主任需要设计包含多元主体的评价方案,打破语文课与专业课各自考核的传统模式。具体实施可分三个阶段:课前诊断阶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现有水平,比如测量建筑专业学生在技术方案写作中的常见错误类型;过程记录阶段,要求专业教师在实训日志中标注与语文能力相关的问题表现,如电气安装安全规程抄写中的格式错误;结果评价阶段,组织跨学科评分小组,对学生的综合项目成果进行联合评定。比如在网页设计课程期末考核中,语文教师参与评估网站文案的可读性,专业教师侧重评价技术实现水平,最终成绩各占30% 和 70% 。班主任则通过对比学期初末的文案质量变化,形成课程融合效果分析报告。这种评价机制不仅能发现学生技术文档写作能力的提升,还能倒逼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动态跟踪数据表明,参与融合项目的班级在顶岗实习期间,用人单位对其工作报告质量的满意度比普通班级高出 15 个百分点,验证了评价机制的实际价值。建立这样的闭环系统,需要班主任做好持续性的数据收集工作,包括保存学生作品样本、整理企业反馈意见等,为下一轮课程优化提供依据。

三、协调机制的保障措施

课程融合的持续开展需要制度保障和多方协同。在学校层面应设立由分管校长牵头的专项工作组,定期召开协调会解决跨部门问题,比如调配语文教师参与专业实训室的改造,使教学环境既满足设备操作需求又保留文本创作功能区。工作坊活动要形成标准化流程:学期初由班主任汇总各专业的能力需求清单,可定期组织语文 + 专业示范课观摩,期末开展融合课程成果展评。考核机制需细化指标,将专业课教师指导语文实践的次数、语文教师下企业调研的时长等纳入年度评优条件。在家校沟通方面,可以通过职业能力分析报告等可视化工具,向家长展示学生通过撰写数控机床保养日志提升的专业严谨度,或者通过设计电商详情页强化的市场洞察力。

结论

中职班主任在课程融合中扮演着设计者、协调者与评价者的多重角色。通过构建语文与专业的双向渗透通道,不仅能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更能推动中职教育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根本转变。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班主任专业能力发展路径,完善课程融合的制度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谢云先. 中职语文教学与班主任工作融合的有效途径[J]. 知识窗 ,2021(11):168-169.

[2] 周海玉 . 从知行结合走向学问精进——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 [J]. 江苏教育 ,2022(54):71-75.

[3] 谢云先. 中职语文教学与班主任工作融合的有效途径[J]. 知识窗 ,2021(11):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