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课程下中班绘本剧表演与创编的策略探析
吴玲 周芬
丹阳市云阳第一中心幼儿园 212300
行走课程以“生活化探索”为核心,强调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接触真实世界,是幼儿园“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中班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其认知特点决定了学习需依托真实经验与情境。绘本剧作为融合语言表达、艺术表现与社会交往的综合活动,既能承载绘本的文学性,又能为幼儿提供经验转化与创造的平台。本文结合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与语言发展规律,探索行走课程下绘本剧表演与创编的策略。
一、行走课程下中班绘本剧的核心设计原则
(一)经验锚定原则
中班幼儿的创编能力以“经验储备”为基础,脱离生活的创编会导致幼儿“无话可说、无戏可演”。因此,绘本剧设计需紧扣行走课程主题,如“秋天的植物园”“社区里的劳动者”“菜市场的烟火气”等,将幼儿在行走中观察到的细节(如清洁工扫地的姿势、商贩叫卖的语气、树叶飘落的形态)作为剧作核心元素,确保创编内容源于幼儿的真实感知。
(二)幼儿主体原则
中班幼儿已具备初步的自主意识与表达欲望,绘本剧的表演与创编需避免“教师主导、幼儿模仿”的模式。应赋予幼儿选择角色、设计道具、调整情节的权利,允许幼儿用“童言童语”表达想法,接纳创编中的“不完整”与“碎片化”,让幼儿成为剧作的“小主人”。
(三)游戏化推进原则
游戏是中班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绘本剧需以游戏化任务串联过程。例如将“情节创编”转化为“帮小主角解决问题”,将“角色表演”转化为“模仿行走中遇到的人”,通过低压力、高趣味的形式,降低幼儿对“表演”的畏惧感,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
(四)渐进分层原则
中班幼儿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创编需从“简单到复杂”“模仿到创造”逐步递进。初期引导幼儿补充细节,中期鼓励调整小情节,后期支持添加新角色或道具,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二、行走课程下中班绘本剧表演策略
表演是绘本剧的呈现载体,中班幼儿的表演需依托行走经验,通过具象化的场景、角色与互动,实现“经验再现”与“情感表达”的统一。
(一)场景与道具:用行走素材构建“真实情境”
场景与道具是幼儿进入表演状态的“桥梁”,需避免教师包办,引导幼儿利用行走中收集的材料与观察到的场景进行创作。例如在“秋天的公园”行走主题中,幼儿可将捡来的银杏叶、枫叶粘贴成“落叶地毯”,用树枝与麻绳搭建“小亭子”,用废旧纸箱制作“公园长椅”。这些源于行走的道具与场景,不仅降低了幼儿对“表演场景”的陌生感,更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再次梳理行走经验。
(二)角色表现:以行走观察为基础的“细节模仿”
中班幼儿的角色表演常停留在“戴头饰做动作”的表层,需通过行走经验中的细节观察,引导幼儿理解角色行为背后的逻辑,让表演更生动。例如在“社区劳动者”主题中,表演前可组织幼儿回顾行走时的发现:“清洁工阿姨扫地时弯腰的姿势是怎样的?”“快递员叔叔拿包裹时会做什么动作?”通过照片、视频回放等方式唤醒记忆,再鼓励幼儿模仿细节。
(三)情节推进:用“任务链”串联行走经验
中班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复杂的情节会让他们失去兴趣。可将绘本剧情节拆解为与行走经验相关的“任务链”,让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推进表演。例如以《小熊的周末》为蓝本,结合“社区探索”行走主题,设计任务:① 小熊要去社区书店买绘本(回忆行走中书店的位置); ② 路上遇到清洁工阿姨在捡垃圾,小熊主动帮忙(再现行走中观察到的劳动场景); ③ 买完书后在社区广场和小朋友一起玩滑梯(结合行走中对广场设施的观察)。
每个任务都对应行走中的真实体验,幼儿在完成任务时会自然调用经验,任务式推进既符合中班幼儿的游戏心理,又让表演成为行走经验的“动态回顾”。
三、行走课程下中班绘本剧创编策略
创编是绘本剧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幼儿经验转化与创造的关键环节。针对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需设计分层引导策略,让创编从“被动跟随”转向“主动表达”。
(一)初级创编:补充“经验细节”,丰富文本内容
初级创编以“依托原有绘本框架,补充行走经验细节”为目标,适合创编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回忆行走中的观察,将“陌生内容”替换为“熟悉经验”。例如在绘本《小蚂蚁搬西瓜》中,原文“小蚂蚁们一起用力搬西瓜”可引导幼儿创编:“小蚂蚁们像我们上次在公园搬石头一样,有的抬前面,有的推后面。”“它们还找来了树枝当撬棍,就像清洁工阿姨用扫帚扫重物一样。”
这些源于生活的表达,让绘本剧更具童趣与真实感,也让幼儿感受到“语言表达的价值”。
(二)中级创编:调整“关键情节”,融合行走发现
中级创编聚焦“基于行走新发现,调整绘本关键情节”,适合有一定表达能力的幼儿。例如以《小兔的生日派对》为蓝本,原情节是“小兔去商店买蛋糕”,若行走中幼儿发现“社区面包店有现做的卡通蛋糕”,可引导创编:“小兔没有直接买蛋糕,而是去面包店让师傅做了一个小熊形状的蛋糕,因为它的好朋友小熊最喜欢小熊了。”若行走中观察到“社区志愿者在帮老人提东西”,可在情节中加入:“小兔买蛋糕时,看到志愿者阿姨在帮奶奶提菜,就主动过去帮忙,阿姨还祝它生日快乐。”
这种“基于新发现的情节调整”,让幼儿感受到“创编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对生活的再加工”,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三)高级创编:添加“新角色/ 道具”,拓展剧作维度
高级创编以“自主添加角色或道具,丰富剧作内涵”为目标,适合创编能力较强的幼儿。行走中遇到的“特殊角色”(如社区医生、维修工人、卖气球的小贩)或“特色道具”(如放大镜、洒水壶、共享单车),都可成为创编的素材。
例如在《小松鼠的秋天》绘本剧中,幼儿在行走时观察到“园林工人在给树刷石灰”,便主动提出添加“园林工人”角色:“小松鼠看到园林工人叔叔在刷树,问叔叔为什么要刷,叔叔说这样树冬天就不会生病,小松鼠还帮叔叔递了刷子。”
行走课程下的中班绘本剧,本质是“生活经验的艺术转化”。教师需以“幼儿经验”为核心,通过场景道具的生活化、角色表演的细节化、情节创编的层次化,让绘本剧成为幼儿表达自我、梳理经验、创造想象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提升了语言表达与艺术表现能力,更学会了观察生活、理解他人,真正实现“在生活中学习,在创造中成长”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