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启德:高校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挖掘与应用
邱杰
武昌首义学院 湖北武汉 430024
引言: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体系里,思想政治教育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职责是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美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为主旨的教育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自从“以美启德”这个概念出现以后,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笔者期望对高校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所蕴含的价值展开深入探究,寻找应用的途径,从而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成效贡献一些有价值的想法。
一、高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目标的一致性
高校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树立良好的人文修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要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有社会实践能力的人才。两者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内容的互补性
美育涵盖文学、艺术、音乐、美术等领域中,内容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与道德价值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爱国主义等内容。审美实践活动的参与和体验,使美育在不自觉中强化学生对人文精神与道德价值的认知认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情感培养与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短板,而美育可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给美育清晰价值指向,保证美育目标符合社会主义人才培育要求。
(三)方法的互通性
美育注重通过情感体验、通过形象感染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如美育一样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来进行,摒弃过往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是用更形象具体、更具感染力的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组织一些文艺活动、观看红色电影等让学生感同身受,在这样的活动中吸引学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的指导有利于美育的开展,使美育更有针对性。
二、以美启德:高校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挖掘
(一)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美育可以通过对美的事物的认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标准,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水平,在美育过程中,学生欣赏着优美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他们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真、善、美,从而体会到道德规范的意义。如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学生会感受到音乐家在命运面前不低头的精神,从而认识到坚强不屈,敢于拼搏的道德品质十分重要,这样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就得到了提高,能够更清楚地分辨出是非善恶,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美育对于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具有独特的作用,美育可以营造一种美的氛围,让学生体验到美好的情感,例如热爱祖国、爱护他人、珍惜生命等,当学生欣赏祖国的山川河流、名胜古迹时,就会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当学生参与公益美术创作活动时,就会体验到帮助别人后的快乐,从而产生关心他人的道德情感,这些美好的道德情感会使学生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塑造学生的道德人格
道德人格是人经过长时间的道德活动慢慢养成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主要表现,美育通过引导学生去追求高洁的审美理想,塑造学生的审美趣味和人文素质,就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出好的道德人格。在美育进程中,学生在学习优秀文化传统和艺术作品时,会被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所打动,如诚信、友善、正直、勇敢等就会慢慢成为学生自身的人格特征,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在面临各种诱惑和考验时守住道德底线,守住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理论灌输,学生容易生成抵触情绪,施教效果不强,美育的直观性与感染力令思政内容巧妙融入艺术表现形式,营造轻松氛围以达到育人目的。引导学生参与以红色文化为旨的戏剧或者舞蹈创作,让他们于具体创作中感受到革命历程及其精神实质,这有益于加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主体参与程度,唤起情感共鸣,对思政教育效果有强化效果。
三、高校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问题
(一)应用现状
近些年来高等教育改革推进,高校对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愈加强化,二者融合借助多种途径达成,大多高校开设艺术鉴赏与美学理论课程,此类课程系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学校积极展开各型美育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节、书画展览、音乐会等,为学生创建多种审美体验平台,部分院校推进美育和社会实践融合,安排学生参加乡村美育志愿活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优化学生审美素养与思想道德水准。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思想上认识不到位,很多高校把美育当成是思政教育的辅助工具,没有认识到美育和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互相帮助的关系,所以高校工作没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其次美育资源开发不到位,很多高校有图书馆,美术馆等资源,但是没有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做与思政教育有关的工作。再者,融合方式单一,很多高校选择最简单的叠加方式,如思政课里加点艺术作品欣赏等,既没有新意又没有目的,无法真正融合。最后,缺少专业的师资队伍,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份复合的工作,很多高校缺少具备这种能力的老师,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四、高校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高校要树立“以美启德”的教育理念,要意识到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要把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总体规划中,加强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相关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为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工作创造条件。并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宣传教育,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以美启德”理念的认识和理解,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二)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对美育与思政的融合是很有必要的,高校应该将美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思政课上可以融入一些美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就可以开设一些艺术作品欣赏、审美道德案例等内容,在一些美育课程中也可以融入一些思政课程的内容,如在艺术鉴赏这类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去探讨这些艺术品所蕴藏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等;开设跨学科融合的课程,如开设美育与思政融合专题研讨课、“红色文化与艺术创作”融合课程等,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美育与思政的融合。同时,关注课程内容的适时性、针对性,要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兼顾学生需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提升课程质量,增强课程吸引力。
(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优化高校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效果,更新教学模式、整合多种教学手段就显示为一种要求,多媒体技术、情景模拟、实践活动等不同形式的方式加强了课堂互动性与趣味性,在爱国主义内容中,播放电影、电视节目或者出示历史文献资料等都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这可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安排小组讨论、举办艺术创作比赛等活动,学生在亲身经历时领悟美、创造美,审美水平和道德品质可改进,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美育项目,创建虚拟艺术展览场所、推出远程专题讲座等形式冲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符合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高校美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工作的重要确保,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加大美育教师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师资培育体系,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活动或者学术交流等活动,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以及教学能力,促进美育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之间开展合作,共同进行教学科研等各类活动,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培养出一批既懂美育知识又懂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复合型教师,也可以邀请一些外面的艺术家、学者等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
五、结论
高校美育在思政教育中有价值,以美启德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但是存在融合认知不足、资源开发不足、教法单一、师资建设滞后等不足,高校应更新观念、完善课程、创新教法、加强师资,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要深化研究、完善策略,让以美启德理念落地,给思政教育赋能。
参考文献:
[1] 熊舜 , 钟青璇 . 新时代高校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建设原则和实践路径 [J]. 学园 ,2024,17(34):19-21.
[2] 樊雅琳 . 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价值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23(11):151-153.
[3] 张彤 . 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J]. 西藏教育 ,2024,(05):46-49.
[4] 孙静 . 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探究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36(22):111-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