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安全教育的初中体育运动损伤预防策略研究
王洪彬
石家庄市红星学校 050061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期,骨骼未完全成熟,动作协调性有待提升,易因技术不规范或准备不充分而发生运动损伤。同时,一些学校体育教学仍存在安全制度不健全、器材管理松散、教学指导不足等问题。近年来,国家多次强调加强学校安全教育,为体育教学注入“安全第一”的理念提供了政策支持,也为学校制定针对性的损伤预防策略创造了现实条件。
一、开展体育运动损伤预防教育的意义
1. 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安全意识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阶段,运动量大、活力强,若缺乏正确的安全知识,极易造成运动损伤。通过系统的损伤预防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辨识能力,增强安全责任感,减少意外发生,为健康成长和正常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2. 优化体育教学环境,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将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信心,避免因恐惧受伤而产生抵触情绪。同时,学生在掌握运动技巧的同时也懂得科学锻炼的方法,能够减少教师处理突发伤害事件的压力,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1. 缺乏安全意识与规范指导
许多初中生在体育活动中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知识,忽视热身准备、动作规范及器材使用规则,容易因冒险行为或操作不当导致扭伤、拉伤等运动损伤[1]。同时,教师若未进行科学指导和安全提醒,也可能增加事故风险。
2. 身体素质参差不齐,训练方式不当
初中生个体差异大,部分学生身体协调性、柔韧性较差,若在未评估体能状态下进行剧烈运动或高强度训练,容易引发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伤害。训练强度安排不合理、恢复时间不足也是常见导致损伤的重要因素。
三、基于安全教育的初中体育运动损伤预防策略
1. 健全体育运动安全制度
健全的安全制度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基础保障。学校应从制度层面明确体育教学的安全标准和应急处理流程,将安全教育纳入体育教学常规管理中。制度内容包括体育课前安全检查、学生健康评估、活动风险告知、突发伤害应对预案等,做到责任明确、流程规范、监督到位。同时,应将安全制度向学生和家长宣传,提高全员参与意识。
学校可以在学期初组织制定《体育课安全守则》和《体育伤害应急预案》,由体育教师在开学第一课进行宣讲,确保学生知晓。每天体育课开始前,教师需组织点名并简要检查场地与器材状况,对身体不适学生及时调整运动内容。此外,建立学生体育健康档案,记录既往伤病史及个体体质差异,为安排适合的运动项目提供依据。这些措施不依赖大型资源,便于日常开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2. 加强体育器材管理完善
器材安全是体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器材管理制度,不仅可延长器材使用寿命,还能有效避免因器材故障或摆放不当造成学生受伤[2]。管理内容应包括器材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分类存放、登记出入、使用登记和报废流程,确保器材始终处于良好使用状态,降低风险隐患。
学校可以设立专职或兼职器材管理员,由体育教师轮岗担任,配合学生体育委员协助管理。每天使用器材前后安排检查流程,如篮球是否漏气、跳箱有无松动、场地是否湿滑等。针对损坏器材,及时上报维修或更换,避免带病使用。此外,器材室可设置明显分类标识并建立电子登记系统,记录器材借用时间、使用班级和负责人,方便追踪管理。这些管理举措贴合学校实际,不需过多资金投入,但能显著提升使用安全。
3. 做好运动教学准备工作
科学的运动准备活动是预防损伤的重要保障。课前准备工作包括组织热身训练、评估学生体能状态和运动适配度、讲解动作要领等,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减少突发伤害的发生。体育教师需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针对性热身环节,并观察学生身体反应,适当调整教学节奏和强度。
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每堂课开始前安排 5~10 分钟的热身环节,涵盖关节活动操、慢跑、动态拉伸等内容。例如,在进行田径类项目教学前,可重点活动踝关节、膝关节和腰部肌群,降低扭伤几率。教师应边带领边讲解热身目的及动作要点,引导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同时,观察学生是否有头晕、心悸等不适情况,及时处理或建议休息。此外,在寒冷天气和早晨第一节课时,可延长热身时间以适应环境变化。此类操作既贴合现实条件,又具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4. 掌握运动器械使用方法
掌握正确的器械使用方法是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伤害的关键。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器械功能、结构及使用技巧的认识,进行必要的演示与指导。同时,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层次安排练习,确保每位学生在安全状态下逐步掌握运动技能,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在具体实施中,如在教学体操项目中的单杠、跳箱等内容时,教师可先进行详细示范,再安排学生分组练习,每组设置观察员与协助者,形成自我纠错与互助模式。初学阶段尽量使用软垫保护,并安排助教或同学在旁辅助。还可制作简易的器械操作图解张贴于器材区,便于学生随时查看。教师应在课前进行器械适用性评估,如发现生锈、松动等情况立即停止使用。这些方法不需要复杂器材改造或大规模投入,但能显著提升安全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运动损伤的预防需以安全教育为核心,通过健全安全制度、加强器材管理、完善教学准备和规范器械使用等多方面措施,构建全方位的防护体系。只有切实落实这些策略,才能有效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率,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与体育教学质量。未来,应持续完善安全教育内容,提高师生安全意识,推动校园体育运动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俊杰 . 初中体育课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与对策 [J]. 体育视野 ,2023(8):116-118.
[2] 朱志强 . 初中体育活动中学生运动损伤预防与管理研究 [J].2025(1):349-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