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体重管理的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路径探索

作者

奚玉华

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市 200080

引言

高血压是我国患病率最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根据《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2020 年版)》数据,全国高血压患病率约为 27.5% ,但血压控制率不足 30% ,在社区层面更低 。仅依赖药物治疗难以实现良好血压控制,而生活方式干预,特别是体重控制,是提高干预效果的关键因素。

我国居民超重肥胖人群持续上升。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成人超重率为 34.3%,肥胖率为 16.4%,已成为影响高血压治疗效果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对此,国家层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生活方式干预向纵深发展。2022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体重管理年”专项行动工作方案(2022-2025年)》,提出“推动慢病防控从‘控指标’向‘改行为’转变”,明确要求将体重管理作为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病干预的核心内容。

基于此背景,将体重管理嵌入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路径,是基层健康管理方式转型的一个重要抓手。本文基于虹口区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干预实践,尝试构建“体重 - 血压 - 依从性”三位一体的社区健康管理路径,并评估其实效性。

方法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虹口区某街道辖区内已签约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共 4739 人。依据纳入标准: ① 确诊原发性高血压; ② 年龄 4075 岁; ③BMI⩾24kg/m2 ;④ 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干预。最终纳入312 人。

干预路径设计

干预路径以“干预前风险评估—个体化干预处方—过程监控—定期评估反馈”为主线,细化为以下五个关键模块:

1、个性化风险评估

完成饮食摄入问卷、运动频率评估表、自我效能量表、依从性基线评分;评估高盐饮食习惯、心理状态、合并症(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素,设定干预优先级。

2、营养干预路径

由营养师根据个体基础代谢率与热量摄入结构,制定每人每周营养建议卡;

以“彩虹饮食法”为模板,辅以“少盐少油”家庭食谱指导;

采用微信健康打卡机制,引导居民拍照记录每日饮食并获得医生反馈。

3、运动处方分层

将患者按体力状况分为三类(轻度、适中、积极型),制定相应的运动组合,如:步行+拉伸操(A 类);太极+瑜伽(B 类);有氧操 + 力量练习(C 类);

每日推荐活动时长为 3045 分钟,每周不少于5 次。

4、用药依从性支持机制

社区药师每月电话随访一次,评估服药规范性与不良反应,必要时提出建议;

引入“服药提醒”电子标签,在服药盒上设置颜色提示标识;

采用MMAS-8 依从性量表按季度打分,动态追踪行为变化。

5、行为激励与社群支持

建立居民互助微信群,推行“每周健康星榜”,设置积分奖励,如兑换盐勺、测压笔等实用礼品;

引入“代谢伙伴”制度,鼓励居民结对监督,增加目标行为执行力。

观察指标与评估方法

主要指标:体重、BMI、收缩压、舒张压、血压控制率( ⟨140/90mmHg 者);

依从性指标:使用8 项莫里斯基用药依从性量表(MMAS-8)进行评分;

评估周期:每月监测血压和体重,每季度评估依从性,每半年调整干预策略。数据分析

采用 SPSS 26.0 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变量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分类变量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基线特征

纳入的 312 例患者中,男性 124 人( (39.7%) ),女性 188 人( (60,3%) ),平均年龄 65.2±8.4 岁,平均 BMI 为 26.8±2.1kg/m2 ,干预前血压控制率为28.6%。

干预后体重与血压变化

干预后共 265 人完成有效随访,体重平均下降 2.4±1.1kg ,收缩压平均下降 9.4±4.2 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血压控制率由 28.6% 提升至 44.9% ,提升幅度为16.3 个百分点( (P⟨0.01) )。

药物依从性变化

MMAS-8 评分平均由 5.6±1.3 提升至 6.8±1.0 ,提升 22.1%, P<0.01∘ 。依从性良好者(评分 ⩾6 )比例由36.2% 上升至 61.5% 。

亚组分析

在体重下降 ⩾2kg 的患者中( Ωn=143 ),血压控制率达 57.3%,显著高于体重下降 ⟨2kg 者( 32.8% , P<0.01) )。

讨论

本研究证实,将体重管理作为干预主轴纳入社区高血压管理体系,能显著提升血压控制效果和患者的行为依从性。与以往单纯以药物为中心的路径相比,本路径强调生活方式干预的持续性和系统性,对患者行为习惯形成具有更强促进作用。

国外研究也已指出,减重 1 kg 可使收缩压下降约 1.0 mmHg〔3〕。本次社区实践表明,通过设定明确目标、强化个体支持和社群激励机制,基层医生也能实现体重干预闭环。该路径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引入积分与排行榜机制,有效提升了居民参与意愿和干预持续性。

同时也存在不足,如个别老年患者运动能力有限,影响干预深度;医生在执行路径时标准不一,影响数据完整性;依从性评估仍以自评为主,存在信息偏倚。

结论

基于体重管理的高血压综合干预路径,能有效改善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和用药依从性,提升居民健康管理主动性。建议在社区慢病管理中将其作为重点策略进行推广,并通过制定操作规范、建设信息支撑系统进一步提高干预质量。

参考文献:

[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2020 年版)[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21, 49(1): 2-22.

[2] 王春玲, 孟志强. 体重管理在高血压干预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 2023, 26(18): 2209-2212.

[3]Stevens VJ, Obarzanek E, Cook NR, et al. Long-term weight loss and changes in blood pressure: results of the Trials of Hypertension Prevention, phase II. Ann Intern Med. 2001;134(1):1–11.

[4] 吴昕 . 社区高血压患者体重干预对血压影响的研究 [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 2022, 21(4): 382–385.

作者简介:奚玉华,1988.3,女,汉族大学,主管护师,社区常见慢性病的预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