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体能训练与技能教学融合的小学体育课堂构建研究

作者

赵亚鑫

涉县辽城刘家庄小学 056402

引言: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推进,提升小学生体质与运动素养成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普遍存在体能训练与技能教学脱节的问题,导致课堂效率低、学生兴趣不足。研究表明,体能是技能发展的基础,技能学习也能促进体能提升,二者相辅相成。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有助于优化教学结构,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

1. 体能训练与技能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与价值

体能训练与技能教学的融合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重要意义。健康体适能理论强调心肺耐力、肌肉力量等对个体健康的中心作用,为小学生体能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指出这些素质是提升运动技能的基础。运动技能学习理论揭示了动作从认知到自动化的发展规律,表明大量有效练习不仅能精进技能,还能增强体能。教学最优化理论主张在有限时间内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通过将体能与技能融合设计,可以避免传统割裂教学带来的低效问题,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构建知识,融合教学通过创设游戏化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自然地发展体能。

游戏化学习理论通过将体能练习和技能挑战融入趣味游戏和竞赛,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内在动机。这种融合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打破了体能与技能之间的壁垒,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技术的同时,均衡发展各种身体素质,应对小学生体能下降的问题。融合教学还增强了体育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运动体验感,培养了学生将体能作为克服困难工具的意识,理解身体能力与运动表现的关系,从而更有效地发展运动能力,形成积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服务于“健康第一”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总之,通过系统整合体能训练与技能教学,不仅能够优化教学结构,还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发展潜力。

2. 小学体育课堂体能与技能融合的教学原则与模式构建

为确保体能训练与技能教学的有效融合,需遵循几项核心教学原则:目标导向性原则要求每节课或单元设定体能与技能双重发展目标;科学性原则强调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能敏感期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趣味性原则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增加活动乐趣;实效性原则关注实际成果,确保体能提升与技能掌握;安全性原则注重预防运动损伤;差异性原则则考虑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指导。

基于这些原则,可以构建多种融合教学模式。首先是“目标- 内容- 方法”一体化设计模式,在课程设计时整合体能与技能目标,选择合适的练习内容(如篮球运球)并采用激发体能与技能的游戏或竞赛法。其次,“技能为载体,体能贯穿始终”模式以技能学习为主线,自然融入体能训练(如足球传接球练习中加入长距离传球)。第三,“主题情境式”融合模式通过创设生动情境(如“森林探险”),将体能练习和技能运用结合在任务中。最后,“微循环”融合模式利用技能练习间隙设计短时高强度体能活动(如开合跳),维持课堂整体运动强度,实现体能碎片化积累。

这些模式不仅优化了教学结构,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促进了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协同发展,有助于培养积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通过这些系统且可操作的框架,小学体育教师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于“健康第一”的教育目标。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体能与技能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3. 融合教学的效果评价与保障机制

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与坚实的保障机制是体能与技能融合教学得以顺利实施并持续优化的关键环节。在效果评价方面,应摒弃单一、终结性的考核方式,构建一套多维度、过程性、发展性的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秉持“关注进步、重视参与”的理念,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测量与定性观察、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 / 互评有机结合。评价内容需全面覆盖融合教学的目标维度:体能发展评价,可通过学期初、末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对比(如 50 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等),结合课堂中对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练习表现的持续观察记录,客观衡量学生体能水平的提升;技能掌握评价,采用技能达标测试(如运球绕杆计时、投掷远度)与技能运用表现评估(如在游戏或小比赛中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合理性、应变能力)相结合的方式,既考察技术准确性,也关注实战应用能力;学习态度与参与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记录表、学生自评与互评问卷,关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努力程度、遵守规则情况以及团队合作意识;非认知领域发展评价,可观察学生在挑战中的意志品质、自信心、沟通协作能力等。评价方法应多样化,如设计结构化的观察量表、使用技能测评卡、开展师生访谈等,确保评价信息的全面与真实。

在保障机制层面,首要的是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学校和教研部门应组织专题培训、工作坊和教学研讨,帮助体育教师深入理解融合教学理念,掌握模式构建、策略运用和评价方法,提升其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其次,教学资源保障不可或缺,需开发和共享融合教学的优质资源包,包括典型教案、微课视频、游戏设计库、评价工具等,并确保体育场地器材的充足、安全与合理配置,为多样化活动提供物质基础。第三,学校管理支持是制度保障,学校应将融合教学理念纳入体育工作计划和教学常规管理,保障充足的体育课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并在评优评先、绩效考核中给予适当倾斜,建立激励机制。最后,家校协同机制有助于延伸教育效果,通过家长会、宣传栏、公众号等方式向家长宣传融合教学的意义,鼓励家长了解并支持孩子参与体育锻炼,引导家庭开展亲子运动,共同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氛围。唯有建立完善的评价与保障体系,融合教学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发挥其促进学生健康与发展的最大效益。

结论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小学体育课堂中体能训练与技能教学的融合路径。研究表明,基于健康体适能、运动技能学习等理论,遵循目标导向、科学性、趣味性等原则,构建“目标- 内容- 方法”一体化、技能载体贯穿、主题情境式及“微循环”等多种融合教学模式,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可行性。通过设计有效的实施策略与多维度评价体系,并辅以教师发展、资源、管理及家校协同等保障机制,该融合模式能有效破解传统教学中体能与技能割裂的困境。实践证实,融合教学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体能素质与运动技能水平,增强了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度,优化了教学效率。因此,构建体能与技能深度融合的小学体育课堂,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 戴智伟. 初中足球教学中运动员体能与技能协调发展策略 [J]. 新体育 , 2025, (12): 67-69.

[2] 刘永涛 . 高中网球课程中体能训练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J]. 网球天地 , 2025, (01): 76-78.

[3] 陆德才 . 体能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C]//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2023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八). 贵州省从江县下江镇中心小学 ;, 2023: 267-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