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生物项目式教学策略
杨鹏
湖北省老河口市第四中学 441800
一、深度学习理念概述
深度学习,相较于浅层学习,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批判性思维及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学习者在理解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认知网络,并能够在新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深度学习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取,更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
二、初中生物项目式教学的特点
(一)实践性强
项目式教学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生物知识,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探究为主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通过探究过程深化对生物现象的理解。项目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是项目式教学的常用形式,它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生物项目式教学策略
(一)精选项目主题,贴近生活实际
在选择项目主题时,应精心挑选那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的主题。例如,“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和“家庭厨余垃圾堆肥实验”等主题,不仅紧密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还能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生物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通过这样的项目主题,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学习的动力,还能在实践中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示例:
项目主题: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
目标:通过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全面了解校园内各种植物的种类、分布情况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类思维以及科学探究精神。
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调查校园内不同区域的植物,详细记录植物的特征信息,制作详尽的植物名录,并对植物多样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二)构建核心概念框架,引导深度学习
在项目正式启动之前,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核心概念框架,明确项目中涉及的关键概念和基本原理。通过使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可视化工具,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思考,从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
示例:
核心概念: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物种适应性
引导问题: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要素组成?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有何重要意义?不同植物是如何适应校园环境的?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相关概念。
(三)设计探究任务,促进思维发展
根据所选定的项目主题,教师应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探究任务,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并分析相关数据,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深化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提升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示例:
探究任务:分析校园植物多样性对微气候的影响
实施步骤:首先,选择校园内不同植物群落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其次,测量这些区域的微气候指标,如温度、湿度等;然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撰写详细的探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
(四)强化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是项目式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进行合理的分组,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鼓励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等环节,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示例:
分组原则: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确保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在性别、学习成绩、性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以促进成员间的互补和合作。
合作任务:小组成员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分工合作收集数据,集体讨论分析结果,并共同准备汇报展示的材料。
(五)反思评价,促进深度学习内化
项目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面的反思评价。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总结项目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提炼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深度学习的内化。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变化,给予积极的鼓励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示例:
反思内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个人在项目中的成长与收获、对核心概念理解的深化程度等。
评价方式:学生撰写反思日记,记录项目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小组进行汇报展示,分享研究成果;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反馈,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予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四、案例分享:初中生物项目式教学实践
(一)案例背景
以“家庭厨余垃圾堆肥实验”为例,该项目旨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厨余垃圾的生物降解过程,培养环保意识和资源循环利用观念。
(二)实施过程
1. 准备阶段
构建核心概念:生物降解、微生物作用、资源循环利用。
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堆肥容器、收集家庭厨余垃圾、添加微生物菌剂、定期翻堆等。
2. 实施阶段
分组操作:学生按小组分工,收集厨余垃圾,进行堆肥操作。
观察记录:定期观察堆肥过程,记录温度变化、湿度变化、微生物活动等。
数据分析:收集数据,分析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3. 汇报展示
小组汇报:各组展示堆肥成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班级讨论:围绕堆肥实验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展开讨论。
(三)反思评价
1. 学生反思:撰写反思日记,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得失与成长。
2. 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与成果,提出改进建议。
五、结论与展望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中生物项目式教学,通过精选项目主题、构建核心概念框架、设计探究任务、强化合作学习及反思评价等策略,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迁移应用。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更多符合学生特点的项目主题,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初中生物项目式教学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季花 . 项目式学习模式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J]. 基础教育研究 ,2021,569(19):78-80.
[2] 刘 颖 . 项 目 制 学 习 应 用 于 初 中 生 物 教 学 的 实 践 研 究 [J]. 智力 ,2020(17):169-170.
[3] 朱文辉 , 任铭 . 项目式学习 : 通向深度学习的设计策略 [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2,34(02):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