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创新路径与长效机制研究

作者

刘梦娜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一、引言

高校学生干部是连接学校管理与学生群体的关键纽带,承担着组织协调、榜样示范、思想引领的重要职能 [1]。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学生干部培养被赋予三重使命: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政治坚定、能力过硬的青年骨干;二是构建高效学生自治体系,提升校园治理现代化水平;三是服务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强化职业素养与领导力的早期培育。

然而,当前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模式仍面临多重挑战。例如角色认知偏差,部分学生干部动机功利化,将职务视为“履历镀金”工具,而非服务同学的平台,导致责任意识薄弱 [2] ;能力结构失衡 , 调查显示,62.4% 的学生干部倾向于从事管理类工作,仅 20.7% 选择技术研发岗位,反映其专业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不足[3] ;培养体系碎片化,多数高校以“任务驱动”替代系统培养,缺乏阶梯式能力提升路径,导致培养内容与需求脱节[4]。基于现有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模式,本文将探索学生干部科学化培养的创新路径。

二、当前学生干部培养的突出问题剖析

当前学生干部培养存在素养结构失衡、培养机制断层及协同不足三重困境。

(一)培养素养结构不均衡,重事务能力,轻价值引领

学生干部素养需兼顾政治素质、专业能力与人格修养的协调发展。但现实中部分学生干部素养存在短板。一是政治素养表面化,部分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化为“红色景点打卡”,未能将理想信念内化为行动自觉。二是专业能力薄弱化,调研显示,存在部分学生干部学业表现欠佳,工作与学习协调能力不足 [3]。三是心理韧劲缺失,面对学业与工作的双重压力,部分学生干部存在焦虑倾向,但高校鲜少提供针对性心理支持。

(二)培养机制不系统,阶段断裂与载体单一

现有培养模式存在两大结构性缺陷。一是阶段性断裂,选拔与培养脱节,尚有部分高校未建立“选拔 - 培训 - 考核 - 激励”闭环体系。如某校学生会招新后直接分配任务,缺乏岗前胜任力培训 [5]。二是载体创新不足,培训多采用讲座形式,案例教学占比低,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高参与度方法占比不足,导致能力转化率低。

(三)协同育人不足,资源分散与评价缺位

校内资源未整合,团委、学工、专业教师各自为政,未能形成培养合力。企业社会参与缺位,绝大部分培训未引入企业导师,致使学生干部缺乏职场能力认知,评价机制滞后。考核以“出勤率 + 工作总结”为主,缺乏能力增值评价,难以反映真实成长。

三、四维协同构建学生干部培养系统化路径

学生干部培养需构建价值引领、实践赋能、制度保障、协同育人四位一体的系统四维路径,通过能力进阶与多元协同机制驱动其从事务执行向价值创造转型。

(一)价值引领,筑牢思想根基与领导力内核

政治素养与领导力并重是新时代学生干部的核心特质,需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将党史学习融入实践场景。采用“情景式 - 服务型 - 变革型”三维领导力模型,创新领导力培养范式,指导学生根据任务特性灵活调整管理策略,使活动策划效率提升[6]。

(二)实践赋能,构建阶梯式能力训练体系

针对学生干部能力进阶需求,设计分层分类实践载体。基础层(适应期)通过“霍兰德职业测试”实现人岗匹配,运用无领导小组讨论训练沟通协调能

力。进阶层(成长期)以项目制驱动能力整合,强化团队协作与应变力。高阶层(引领期)创设真实管理情境,锤炼战略思维。

(三)制度保障,完善长效发展机制

可采用的机制包括:(1)动态评价制度,建立“360°考评 + 能力雷达图”可视化评价体系,涵盖政治素养、组织效能、学业水平、同学口碑四维度;(2)激励反馈机制,推行“价值积分管理”[7],将工作成效折算为创新创业学分或实习推荐资格,增强内生动力;(3)职业衔接通道,联合企业开发“学生会干部胜任力证书”,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提升职业竞争力。

(四)协同育人,构建多元主体生态圈

校内协同,建立“辅导员 - 专业教师 - 往届骨干”三级导师制,传承管理经验。校际联动,拓展“走出去学别人,引进来超别人”平台,打破组织思维定式。校企融合,请企业HR 开设“职场领导力工作坊”,将企业案例融入教学,弥合校园与职场能力的鸿沟。

四、结语

高校学生干部培养需跳出“工具理性”窠臼,回归“人的全面发展”本质,需强化价值锚点,将立德树人贯穿培养全程,绘创新能力图谱,重构四维素养框架,依托阶梯式实践载体促进知行合一。打破协同壁垒,构建校企社多元赋能生态,推动资源互嵌、标准互认、发展互通。未来,高校需进一步深化“三全育人”理念,使学生干部培养从“经验化”走向“科学化”,让青年骨干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先锋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姗姗.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湖北 :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 崔楠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学生干部培育机制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23(16):258-260.

[3] 顾馨江, 郭晨, 王文重, 等. 基层(班级)学生干部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应用 [J]. 科教文汇 ,2014(16):1-3.

[4] 李馥夏. 高校班团学生干部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18(4):257-258.

[5] 徐进 .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学生会干部选拔应用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51):273-274.

[6] 李昱燕. 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模型构建及测评研究[D]. 河北: 河北工业大学 ,2022.

作者简介:刘梦娜,女(1994.2—),汉族,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籍贯:湖北省孝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