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德育实践活动的创新设计与实施策略
林春媚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范罗冈滨江小学 529000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劳动教育作为独立课程,强调其在五育融合中的关键作用。小学中年段(三、四年级)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亟需具体化、情境化的德育实践。传统德育常陷于说教,而劳动教育以其“做中学”的特质,为德育提供了天然土壤。本文旨在探索如何通过劳动教育创新班级德育活动,实现德育目标的具象化落地。
二、劳动教育与德育的内在关联
1. 价值同构性:劳动蕴含勤劳、责任、诚信等核心道德品质。
2. 实践互补性:德育需情感体验,劳动提供行动场域(如协作收割中学会团结)。3. 目标一致性:二者共同指向“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如垃圾分类劳动强化公民意识)。4. 小学中年段适切性:学生具有初步自理能力,渴望参与集体事务,是劳动习惯养成的黄金期。
三、小学班级劳动德育实践活动的创新设计
基于劳动教育的德育活动需突破传统清洁劳动的局限,构建“生活化场景+ 项目化任务+ 跨学科融合”的创新框架。以下是两类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模式:
1. 主题项目制劳动实践:长周期任务驱动深度体验
(1)设计理念:以“真实问题解决”为核心,通过3-6 周的连续性劳动项目,让学生在完整生产链中体验责任、协作与创造的价值。
(2)案例:“班级生态园”责任田计划

(3)创新要点:
责任显性化:项目经理需签订《责任承诺书》,佩戴项目工牌履职技术赋能:用延时摄影记录植物生长,制作成长纪录片在班会展示
2.“劳动+”跨学科融合活动:打破壁垒的主题周实践
(1)设计模型:以劳动为圆心,辐射多学科德育渗透,形成“一体多翼”融合课程。(2)完整案例:“一碗汤圆的旅程”主题周

(3)创新支持工具《劳动护照》:记录每个环节打卡成本控制表:记录糯米粉、水电消耗量,强化节约意识设计原则总结1. 真实性原则:拒绝模拟游戏(如虚拟种菜APP),强调真实流汗、真实产出2. 梯度挑战原则:

文化浸润原则:将“工匠精神”“勤俭美德”融入岗位名称与评价标准(如颁发“鲁班章”“悯农章”)
四、核心实施策略
1. 目标分层,螺旋递进
(1)依据中年段特点设定阶梯目标:
三年级:侧重自我服务与岗位尽责(如整理书包、履行岗位职责);
四年级:拓展到班级服务与简单生产劳动(如组织义卖、参与校园种植
(2)策略体现:在“班级责任田”项目中,三年级负责观察记录,四年级主导种植规划与义卖组织。
2. 资源整合,创设真实情境
(1)校内协同:联合科学老师指导种植、请食堂师傅讲解美食文化;
(2)家校社联动:邀请家长进课堂分享职业故事(理解劳动价值);组织参观社区菜场或面包店(体验社会分工);开展“周末家庭劳动日”,制定亲子任务单(如共做一道菜)。
(3)情境真实性:如义卖需学生真实核算成本、定价、推销,直面市场逻辑。
3. 过程性评价与激励可视化
(1)工具创新:使用“劳动存折”记录学生参与频次、质量与感悟,纳入学期德育评价;
(2)评价主体多元: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
(3)激励形式:设立“劳动勋章”、兑换“劳动特权”(如优先体验新岗位);
精神引领:定期评选“最美劳动者”,讲述平凡岗位感人故事(如校工、保安)。
五、实践反思与成效
1. 在范罗冈滨江小学四年级实施一学期后观察发现:
(1)责任感显著提升:95% 学生能主动维护岗位职责,“桌椅调理师”使班级公物损坏率下降 70% ;
(2)协作意识增强:“责任田”小组自发制定轮值表,冲突时能协商解决;
(3)感恩品质内化:学生午餐浪费减少,日记中频现“体会父母辛苦”“珍惜劳动成果”等表达;
(4)家校反馈积极:家长反映孩子家务主动性提高,更理解父母工作辛劳。
2. 需持续优化之处:
(1)避免劳动评价陷入“计件化”,更关注品质与态度;
(2)开发更多元的社会性劳动资源(如参与社区治理);
(3)关注特殊学生在劳动中的个性化支持。
六、结语
劳动是德育扎根生长的沃土。小学中年段班级德育应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实践价值,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与扎实策略,让学生在出力流汗中锤炼品格,实现德育从“知”到“行”的深度转化。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劳动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法治意识等维度上的德育潜能,构建更立体的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檀传宝 . 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 [J]. 中国教育学刊,2020(2).
[3] 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 教育研究,2020(6).
[4] 李珂 . 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J]. 教学与管理,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