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数字化课堂教学范式的构建及应用
牛征荣
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屯留第六中学校 山西长治 046100
引言:初中物理是基础学科,其抽象概念、实验探究特性与数字化教学环境具有天然契合性。构建适合初中生认知特点数字化教学范式,既是信息时代教育变革必然要求也是提升物理教学质量现实需要。立足初中物理学科特点,结合数字化教学资源优势,系统分析教学要素,设计教学结构探索实施路径,通过实践检验与持续优化,希望能够形成可复制推广教学模式,为推进初中物理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一、初中物理数字化教学范式要素分析与结构设计
教师需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空间,包含智能终端设备、互动白板、实验仪器等硬件设施,构建网络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教学管理系统等软件环境,形成沉浸式、互动化学习氛围。教师还应整合微课视频、虚拟仿真实验、数字化教材、题库资源等,建立结构化资源库,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学过程重构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情景创设引发认知冲突,利用数字工具辅助实验探究,促进概念形成与规律发现,应用智能评测即时反馈,实现教学全程监控与调整。
初中物理数字化教学范式可构建四环五步模型。四环指问题情境—探究实验—概念构建—应用拓展四个环节,五步则包括问题导入、资源推送、协作探究、成果展示以及反思评价五个步骤。各环节有机衔接,形成螺旋上升结构。问题情境环节中,教师利用数字媒体创设生活化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明确探究方向。探究实验环节,学生借助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或实物实验装置,获取数据发现规律,概念构建环节,基于实验结果师生互动讨论,形成物理概念与规律认识,应用拓展环节利用智能题库或项目任务,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到新情境,深化理解。
二、初中物理数字化教学范式实施路径与操作策略
初中物理数字化教学范式实施可从三个时间维度展开:课前准备阶段利用教学平台推送导学案与预习资源,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系统自动收集学情数据,教师根据这些信息调整教学计划。课中实施阶段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学情数据精准设计教学活动,利用数字工具组织小组协作探究,开展虚实结合实验,促进深度学习。课后拓展阶段通过智能推送针对性练习,布置探究性作业,组织线上讨论,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习内容。操作策略方面需注重教学资源精准配置,依据核心素养目标精选或开发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数字资源,建立分层分类资源库,强化师生互动机制创新,利用投票、弹幕、实时问答等功能增强课堂参与度。
以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3.2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为例,教师应当设计一套完整数字化教学方案。课前阶段,教师通过学习平台推送微课视频介绍日常生活中光反射现象,如镜子、水面反射等引发学生思考,布置预习任务:观察并记录三个生活中光反射例子,提出问题。系统收集学生提交内容,教师分析学生已有认知与疑惑点。课中阶段,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展示多种反射现象,创设认知冲突,提出探究问题:光反射遵循何种规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可采用两种方式:传统光具座实物实验,使用平板电脑拍摄记录实验过程,利用角度测量应用程序精确测量入射角与反射角。虚拟仿真实验,通过物理模拟软件调整光源位置、入射角度,观察光路变化记录数据。学生将实验数据上传云端,系统自动生成数据统计图表,各组展示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光反射规律。教师推送三维动画演示微观粒子碰撞模型,解释反射规律物理本质,学生利用AR 应用设计潜望镜或万花筒,应用反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课后阶段,系统根据课堂表现推送个性化练习,学生提交解决方案,参与线上讨论完成拓展性任务:探究凹凸镜成像特点。通过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提升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
三、初中物理数字化教学范式实践检验与优化改进
从学习效果看,数据表明实验班级学生在概念理解、规律应用、问题解决等方面表现优于对照班级,尤其在物理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上提升显著,从学习兴趣看,实验班级学生参与度明显提高,主动提问、探究频次增加,课后延伸学习意愿增强。从学习能力看学生信息获取、数据分析、协作交流等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科学思维方式初步形成,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技术支持方面存在网络环境不稳定、设备故障等技术问题。教学设计方面出现重技术轻教学倾向,教师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学生适应性差异较大,评价机制尚不完善。针对这些问题需完善技术支持体系,提升系统稳定性与兼容性,强化教学设计,坚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数字化教学设计水平,关注学生差异提供分层指导,健全评价机制建立常态化监测体系。
以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为例,实践检验与优化过程可具体展开。在实施前,教研组进行教学设计论证,确定评估指标:包括知识掌握程度、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探究态度三个维度。实施中,采用多元数据采集方式记录教学过程:学习平台自动记录学生学习轨迹,实时答题系统捕捉课堂互动数据,实验操作过程通过视频分析系统评估,课后测评通过智能题库完成。初次实施后发现部分问题:虚拟实验中学生难以感受冰熔化过程中吸热现象,温度计读数观察不够直观,学生对温度 - 时间图像理解困难,小组协作效率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增加热敏成像设备,直观展示熔化过程热量变化,设计交互式温度 - 时间图像生成工具,学生可实时观察数据变化与图像关系,改进协作机制,设计角色分工模板,明确任务分配。第二轮实施效果显著提升:学生对相变过程微观机理理解更深入,能够准确解释恒温现象成因,温度 - 时间图像绘制与分析能力增强,小组合作更加高效。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基于学科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构建了四环五步教学模型,提出了课前、课中、课后三维实施路径与相应操作策略,通过实践检验证明了该教学范式有效性。合理构建物理数字化教学范式,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促进物理核心素养形成,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模式,加强学科间整合,构建跨学科教学生态,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宏军 . 教育数字化课堂高效化——数字化赋能初中物理课堂的实践[J]. 中学课程辅导 ,2024,(16):108-110.
[2] 洪文宝 . 初中物理数字化实验应用的案例研究 [D]. 西南大学 ,2023.DOI:10.27684/d.cnki.gxndx.2023.001756.
[3] 李月 . 数字化实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新课程导学 ,2021,(14):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