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表达性艺术疗法在初中心理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

徐明凤

大田县第五中学 福建三明 366100

引言: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显示,我国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 17.2% ,焦虑症、多动症、人际冲突等问题也逐渐向低龄阶段发展,现行传统的知识型传授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针对这一现状,表达性艺术疗法(ExpressiveArtsTherapy, EXA)作为一项通过绘画、音乐、戏剧等形式艺术而提供给学生一种非语言、浸入式的心理治疗途径,成为了解决初中心理课堂中当前存在问题的对策之一。本论文主要基于教学实践,总结、归纳并提出关于表达性艺术疗法在初中心理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及实施方案。

一、表达性艺术疗法的理论基础与核心特征

(一)建构主义与体验式学习理论支撑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的表达性艺术疗法主张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学习者在情景中通过一定的工具主动建构的过程。例如“压力管理实验室”项目中,通过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用“做中学”的方式进行剧本编演压力焦虑的场景,并借助呼吸训练进行减压方案设计。学生们将抽象的心理概念化作具象的练习过程,从而促进自身的认知结构的重建。

(二)多模态艺术表达的整合性特征

所谓表达性艺术疗法就是把各种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各种各样的艺术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模态的表达方式,我们对多种感觉都发挥了作用。此外我们通过对多模态的表达方式发现,它能够激活大脑右侧半球的情感加工区,也能利用左侧半球进行情绪的理性的转换。“人际沟通剧场”这个活动,让学生用泥塑的方式将自己和他人进行呈现之后,再用即兴戏剧表演冲突的过程,并以此创编诗歌完成反思。从“身体- 情感- 认知”的维度反复循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共情能力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非语言沟通与潜意识投射机制

青春期的学生往往因为缺乏语言的能力或者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而难以直接将自己的情绪说出来。因此表达性艺术疗法通过使用象征性的符号 ( 色彩、线条、动作 ) 来寻求另外一种诉说的方式。“我的小黑点”的绘画治疗让学生将学业上的挫败转嫁到画纸上面的一片污点,又添加花瓣、星星这些元素,赋予了这张画独一无二的记号,借助这种潜意识投射的方式,让老师更加精准地判断学生内心的情感,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二、表达性艺术疗法在初中心理课堂的具体应用

(一)学业压力缓解:从焦虑到抗逆力的转化案例1 :压力管理实验室

教师设计“压力温度计”实验:学生们用红色黏土代表焦虑情绪,用蓝色黏土代表平静状态,在黏土中混入不同比例的颜色看所呈现的效果,实验过后以分组的形式完成“压力变形记”漫画:把考试失利,家庭矛盾的状况都画成像超人打败怪兽似的胜利者的图景。数据显示,超过 85% 的学生在项目结束后表示“能更理性看待压力”, 70% 的学生至少学会了两种减压技巧。

案例2 :音乐放松训练

在“情绪变奏曲”课程中,学生先聆听《命运交响曲》感受紧张情绪,再用鼓点模拟心跳加速,最后通过改编歌词将压力源编入说唱旋律。脑电波监测显示,参与学生的α 波强度提升 30% ,表明焦虑水平显著下降。

(二)人际关系改善:从冲突到共情的跨越案例3 :亲子沟通桥梁

为了解决初中生出现的较多的亲子矛盾问题,“修复爱的联结”工作坊让学生们先使用铁丝、报纸做成代表家庭的立体雕塑,然后让学生扮演父母与孩子复现当时自己所经历的矛盾场面;接着,来到“平行宇宙”,学生分为两组,分别演绎不同的结局:持续对抗直至冰冻的家庭关系;父母主动找机会坐下来和孩子交流的心路历程。最后发现,有 90% 的学生产生了学会“换位思考”的感触;有 60% 的家庭都反馈说亲子间的交流增多。

案例4 :同伴互动优化

“交往有艺术”课程中,各组同学用乐器演奏的形式,来模拟一个个小组完成任务。改变节奏、音量等,由学生亲身感受“支配型”、“回避型”、“协作型”等不同的互动方式对于团体效果的影响。从社会计量学角度来看,参与学生的同伴接纳度提高了25%,冲突解决能力评分提升了 40% 。

(三)自我认知提升:从缺陷到独特性的接纳

案例5 :泥点重塑计划

采用“有泥点也精彩”项目让学生利用橡皮泥在白纸上粘出“缺点”泥点,并添上彩笔、亮片等变身“艺术品”,将缺点的“数学差”比喻为“星空中残留的一个暗点,等待被人们发现和研究”的优势。从作品分析来看,有近75% 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创编完自己的作品后更加接纳自己缺点;另外,有近60%的学生发现了自己之前没有注意到的优点。

案例6 :生命线绘制

从“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一课来看,同学们以曲线的方式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积极的和消极的事进行了梳理,并且经过分享、交流后得出这样的结论:80% 的同学把“转学适应困难”变成了“结识新的朋友”的机会,70% 的同学把“比赛失利”看作“一次积累经验的过程”。他们实现这样的转变,是他们拥有了较为强大的心理韧性。

三、实施挑战与优化策略

(一)师资短缺与专业能力不足

当前,仅 30% 的初中配备专职心理教师,且多数教师缺乏艺术治疗系统培训。建议:

1. 实施“双师认证计划”,要求班主任持有心理健康教育C 证;

2. 建立区域教研共同体,组织跨校案例督导;

3. 引入高校合作,开展“驻校咨询师”项目。

(二)资源限制与设备闲置

部分学校心理辅导室使用率不足 40% ,艺术治疗材料匮乏。优化方案包括:

1. 开发低成本替代方案,如用废旧报纸进行雕塑创作;

2. 建设校本资源库,编制《表达性艺术治疗工具包》;

3. 部署智能预警系统,整合课堂行为、作业完成度等数据。

(三)评价体系缺失

传统量表测评存在效度偏差,需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1. 过程性评价:通过项目日志、同伴互评记录参与度;

2. 成果评价:采用“专家评审 + 社区反馈”模式;

3. 发展性评价:建立电子成长档案,动态追踪心理数据。

四、结论与展望

表达性艺术疗法通过创造性表达激活了学生的内在疗愈力量,在缓解学业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提升自我认知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1. 人工智能辅助的个性化项目设计;

2. 跨学科整合的 STEM-EXA 课程模式;

3. 长期追踪研究,验证表达性艺术疗法的持续效应。

唯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融入学校教育基因,才能为青少年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成长生态。这不仅是教育方法的革新,更是对“培养完整的人”这一教育本质的回归。

参考文献:

[1] 李华 . 整合应用探究课堂——表达性艺术治疗与初中生自我接纳教学研究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9):23-25.

[2] 张 明 . 初 中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现 状 与 改 进 策 略 [J]. 教 育 科 学 研究 ,2025(6):45-48.

[3] 刘洋 .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初中情绪管理辅导课中的运用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23(5):12-14.

[4] 陈静 .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24(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