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运动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社交沟通障碍的研究综述

作者

邹玲惠

湖南师范大学 411400

引言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种慢性且终生持续的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婴幼儿期发病。其主要特征包括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及狭隘的兴趣或活动范围 [1]。这些症状不仅显著影响 ASD 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终身的神经发育障碍。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ASD 已成为全球患病人数增长最快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的统计数据,全球约每100 名儿童中便有1 名患有孤独症[2]。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2024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大约每 36 名儿童中就有 1 名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而 2007 年该比例为 1/150,表明患病率显著上升 。为应对这一迅速增长的趋势,我国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旨在提升对 ASD 的认知水平及干预能力。例如,2024 年 7 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七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 年)》,通过政策支持与资源配置,致力于改善 ASD 儿童的生活与发展条件 [4]。随着 ASD患病率的持续增长,其对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也愈加沉重,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社 交 沟 通 障 碍(Social Communication Disorder, 简 称 SCD),2013 年最新出版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中指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两大核心缺陷 : 社会沟通与交往障碍及重复的刻板行为 [5]。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 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1)中也强调了社交沟通障碍是孤独症诊断的核心障碍 [6]。由此可见,社交沟通障碍一直被认定为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缺陷之一。

近年来,运动干预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在 ASD 儿童的治疗中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运动对改善 ASD 儿童的社交沟通障碍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7]。与传统的行为干预方法相比,运动为 ASD 儿童提供了一个互动性更强、更加情境化的治疗环境 [8]。

综上所述,ASD 儿童的社交沟通障碍对其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严重影响。尽管传统干预方法如语言治疗和行为干预有所成效,但效果因个体差异而不均衡。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新兴干预方式,能有效改善 ASD 儿童的体能、运动技能及社交沟通能力。本文旨在通过文献资料法系统梳理运动干预对 ASD 儿童社交沟通能力的影响机制与研究现状,进而为未来开展运动干预的长期效应研究提供理论框架与方向指引,并为推动运动干预在 ASD 儿童社交沟通障碍临床干预中的规范化应用提供实证依据。

一、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以“孤独症”“自闭症”“孤独症谱系障碍”或“自闭症谱系障碍”, 并同时包含“身体活动”“体育锻炼”“体育活动”“社交沟通障碍”“沟通障碍”“社交能力”“社会交往”为检索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时间限定为 2015 年 6 月至 2025 年 6 月,文献类型限定为中文期刊和学位论文,初步获得 59 篇文献。在阅读摘要和文献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文献的纳入标准为:(1) 被试为已诊断为ASD 的儿童;(2实验干预类研究 ;(3) 干预形式以运动干预为主。文献排除标准为 :(1) 重复的文献 ;(2) 会议报告类文献 ;(3) 实验数据不完整、研究结果不明确的文献。最终获得37 篇有效文献,其中20 篇为期刊文献,17 篇为学位论文。

二、研究结果

对纳入文献的系统梳理表明,运动干预在 ASD 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提升、重复刻板行为改善、运动机能强化及心理健康促进等维度均展现出积极效应。

社交障碍作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之一,常与沟通功能缺陷形成交互影响。现有实证研究证实,运动干预可通过多路径减轻孤独症儿童的社交障碍,进而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

从具体研究来看,不同运动干预方案在改善孤独症儿童社交功能方面的成效具有一致性,且干预变量的差异为效果机制的解析提供了丰富依据。潘红玲[10] 采用 A-B-A 单一被试设计,对 1 名孤独症儿童实施为期 8 周、每周 3 次、每次 60 分钟的融合体育干预,结果显示被试在社交反应量表总分及知觉、认知、沟通、动机、行为等子维度得分均显著降低,提示社交障碍得到系统性缓解。后续其研究团队采用前后测设计,对 8 名孤独症儿童开展为期 18 周、每周 3 次、每次 60 分钟的篮球运动干预,结果显示被试的社交沟通效能与社交动机水平显著提升,不服从、不合作等问题行为频次降低,情绪调节稳定性增强,这一结果印证了团体性运动可通过规则习得与互动协作过程,额外促进情绪管理能力发展的可能性。张丹[11]针对2名孤独症儿童实施的高频运动干预(24周,每周5 次,每次60 分钟)结果显示,被试不仅能对社会性问候做出非语言回应、减少眼神接触回避行为,更习得多种非语言沟通策略,提示长期高频运动干预可能更有利于社交技能的内化与稳定化输出。裴晶晶 [12] 采用前后测设计对 4名孤独症儿童进行为期 16 周、每周 3 次、每次 120 分钟的健美操干预,结果显示被试耐力素质显著提升,而体能水平的改善可能为其持续参与社交互动提供生理基础支撑。巩毅 [13] 在 16 周教学周期内,采用特异性设计的团体体育教学方案对8 名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结果显示被试语言交流能力在前期与中期、中期与后期测试中未呈现统计学差异,但前期与后期测试的组内对比显示显著提升,这一结果揭示了体育教学对沟通能力的改善存在累积效应,长期干预更易促成社交能力的实质性进步。

综上,现有研究从干预方式、样本量及干预时长等变量维度,共同验证了运动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的积极作用。研究同时表明,长期、规律性的团体运动干预更有助于促进社交技能的稳定提升与情境迁移,为临床干预方案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 邹小兵 , 邓红珠 .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手册第 5 版“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标准”解读 [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3,28(08):561-563.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Autism[EB/OL].[2023-11-15]/[2025-02-20],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autism-spectrum-disorders

[3] (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Data andStatistics o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EB/OL].[2024-05-16]/[2025-01-20], https://www.cdc.gov/autism/data-research/

[4]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教育部 , 民政部等 . 关于印发《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 年)》的通知 [EB/OL]. [2024-07-26]/[2025-01-20], https://www.cdpf.org.cn/zwgk/zcwj/wjfb/e9e23982df5248e3b0d82d180c368996.htm.

[5]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6.

[6] WHO.I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 (2018) [EB/OL]. (2018-06-18).

[7] 侯耀奇 , 宋湘勤 . 运动干预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功能的研究进展 [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 2024, 32(3): 291.

[8] 汪海萍. 以社会模式的残疾观推进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J]. 中国特殊教育 , 2006 (9): 6-10.

[10] 潘红玲 , 张恳 , 王岐富 . 适应体育运动对孤独症儿童影响的干预研究[J]. 现代特殊教育 ,2017,(16): 40-44+50 .

[11] 张丹 . 体育干预对培养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实证研究 [D]. 吉林大学 ,2018.

[12] 裴晶晶 , 袁雷 , 李学恒 , 等 . 体育干预对自闭症儿童身体素质的影响[J]. 才智 ,2019,(26):172-173.

[13] 巩毅 . 特殊体育手段对自闭症儿童交流能力影响研究 [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34(02):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