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地理教学中多模式教学的策略分析

作者

邱继明

重庆市江津区永兴初级中学校 重庆 402260

一、情境教学法——构建生活化场景,激活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采用情境教学法,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融入生活化场景,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天气与气候”单元教学中,笔者以当地近期的天气变化为切入点,创设“天气预报员”情境。课前让学生收集记录上一周每天的气温、降水、风力等天气数据,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扮演天气预报员,运用所学的天气符号、气温曲线等知识进行天气预报播报。在播报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如“为什么近期会出现降雨”“一天的气温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等。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不仅掌握了天气与气候的相关知识,还提高了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表明,情境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所设情境的真实性与针对性。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创设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信息技术融合法——借助数字化工具,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地理涉及大量的空间概念、地理分布等内容,传统教学中仅依靠地图和文字描述,难以让学生直观理解。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能够借助数字化工具突破教学难点,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地球的运动”教学中,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是教学难点。笔者利用地理教学软件制作三维动画,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清晰展示地轴倾斜角度、太阳直射点移动等关键要素。学生通过观察动画,能够直观看到地球不同位置的昼夜变化情况、不同季节太阳高度角的差异等。此外,还借助在线地图平台,让学生自主查询不同地区的经纬度、地形地貌等信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在运用信息技术时,教师要避免过度依赖技术手段,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合理选择数字化工具,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影像、虚拟仿真等,让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三、实践探究法——开展户外考察活动,深化知识理解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开展户外考察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让学生走出课堂,实地观察地理现象、收集地理数据,能够深化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在“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后,笔者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山地进行实地考察。出发前,让学生携带地形图、指南针等工具,指导学生根据地形图判断考察区域的地形类型、海拔高度、坡度大小等。在考察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形态与实际地形的对应关系,如山谷、山脊、陡崖等在地形图上的表现形式。考察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考察报告,分析该区域的地形对当地农业生产、交通建设等的影响。

实践探究法的实施,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考察地点的选择、安全保障措施的制定、考察任务的设计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地理学习的乐趣,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四、教学成效与反思

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信息技术融合法、实践探究法等创新教学方法,初中地理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明显提升,课堂参与度提高,能够主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地理核心素养方面,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等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情境教学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优化情境设计;信息技术融合过程中,技术应用等能力有待提升;实践探究活动受时间和场地限制,难以常态化开展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一是加强对学生的分层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情境教学中有所收获;二是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学习,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三是充分利用校园周边资源,设计小型化、常态化的实践活动,让实践探究融入日常教学。

五、结论

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情境教学法、信息技术融合法、实践探究法等方法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优化完善,为初中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地理教育学》,作者:王民、仲小敏。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中学地理教学论》,作者:袁书琪,科学出版社,2018.

[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解读》,作者:陈澄、樊杰,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