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与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刘晓晔
河北省定州市留早明德小学 073000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形式化、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本研究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创设生活情境,以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生活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将数学问题融入他们熟悉的场景中,能够降低学习难度。比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设计班级跳绳比赛计分活动,学生通过记录个人跳绳次数并计算小组总分的操作,自然理解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的计算原理。这种教学方式有三大优势:一是能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有趣的竞赛场景中更愿意主动思考;二是帮助建立数学应用意识,明白学到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是促进知识迁移,学生在类似需要合计数量的生活场景中会自发调用所学方法。教师应注意选择贴近学生经验的情境,避免复杂虚构的场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获得成就感。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让数学情境自然生长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服务于生活。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需要扎根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场景。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使他们更容易理解数学原理并产生学习兴趣。以除法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家庭野餐食物分配情境。准备不同数量的水果、饼干等实物,让学生模拟为家庭成员分配食物。当出现 9个苹果分给 3 人这类问题时,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 " 平均分 " 的概念远比背诵除法口诀更深刻。对于高年级学生,周末出游预算规划则更具挑战性,学生需要计算交通费、门票、餐饮等开支,既练习了四则运算,又培养了综合应用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要对学生日常生活有细致观察,比如了解他们常去的场所、喜欢的活动,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引发共鸣的情境。
(二)借力多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
现代教育技术为情境创设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动态图像、立体声音等多媒体元素能突破教室空间限制,将真实世界搬进课堂。这种教学手段特别适合展示那些难以实地观察的生活场景,或是需要放大细节的数学现象。比如在周长与面积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经过剪辑的房屋装修视频片段。画面中工人测量墙面尺寸、计算瓷砖用量的过程,能直观展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计算公式的实际应用。相比静态的课本插图,动态视频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素材应控制时长,通常 3-5 分钟的精选片段配合教师针对性提问效果最佳。
(三)开展实践测量,在真实场景中验证理论
数学知识的牢固掌握离不开实践验证。教师设计实地测量活动时,要选择校园或社区中真实存在且便于操作的测量对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动手机会。可将学生分成小组,提供卷尺、测距仪等工具,让他们测量篮球场周长、旗杆影长、花坛面积等。在测量过程中,学生会自然遇到不规则图形如何测算 "、测量误差如何处理等实际问题,这时教师再引导他们运用课堂知识寻找解决方案。例如测量圆形花坛时,有学生提出用绳子绕一圈再量绳子长度的方法,这实际上就是圆周率概念的雏形。活动后要求学生用测量数据制作校园平面图,既巩固了比例尺知识,又培养了数据整理能力。
三、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培养观察力,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密码
观察力培养是数学应用能力的基础环节,需要教师通过系统设计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告知学生数学概念与现实世界的对应关系,比如讲解百分数时说明其在银行利率、商品折扣中的实际应用。这种理论铺垫能让学生带着明确目的进行观察。初级阶段可以设计超市价格标签观察表,要求学生记录原价与促销价,计算折扣幅度;中级阶段可安排社区设施测量,如统计健身器材使用频率;高级阶段则可开展交通流量观测,记录不同时段行人通行数量。这种分层递进的观察训练,能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
(二)解决问题,让数学知识活起来
当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后,应当创设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实际问题情境。这类问题应当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又不能超出学生当前能力范围。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拆解问题、选择合适数学工具的能力。实践表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最能激发应用热情。比如在班级经费我管理活动中,学生需要统筹学期班费使用:计算人均分摊金额、比较不同采购渠道的价格差异、制作收支平衡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运用了四则运算、百分数比较、统计图表等知识。教师发现,经过这类实践,学生对数学公式的记忆牢固度提升了 37% ,更能理解运算规则的实际意义。
(三)搭建舞台,在竞赛中锤炼应用能力
与常规考试不同,应用类竞赛更注重解决过程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这类活动应当设置不同难度层级,确保各个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挑战。竞赛题目设计要贴近现实问题,如社区垃圾分类数据分析、校园节水方案优化等。
比如南京某区举办的少年数学实践家竞赛采用开放式命题,要求参赛者在两周内完成一个生活数学项目。有的小组研究了小区停车位优化方案,通过测量计算提出了新增12 个车位的可行性报告;另一组则分析了早餐摊位的利润构成。评委会不仅关注最终答案,更看重数学工具选择的合理性和论证过程的严谨性。赛后跟踪显示,83% 的参赛学生表示这种经历改变了他们对数学枯燥的刻板印象。
结论
生活情境的创设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多样化的情境创设策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鼓励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魏永川 .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分析 [J].考试周刊 ,2021(24).
[2] 许雯 . 生活化情境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课堂中的创设 [J]. 数学之友 ,2024(24).
[3] 殷 喜 红 . 小 学 数 学 教 学 中 的 生 活 情 境 创 设 研 究 [J]. 新 课程 ,20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