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与多个角度鉴赏的思考与探索
王金娟
岷县第四中学 748400
新高考改革着重于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体系里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高考语文题目的古代诗歌阅读考查不只是对诗意的了解,还要考察学生鉴赏评价能力。但目前高中古诗词教学还有一些问题,教师只做翻译串讲,忽视对文本的深度研读和审美体验,学生则是死记硬背答题技巧,没有自己探究和多元解读,古诗词教学成效不佳,无法达到新高考对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新高考改革之下,找寻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与多角度鉴赏的有效策略很有现实意义。
一、新高考改革下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与鉴赏的价值
(一)提升学生语言感受力与审美素养
古诗词语言凝练含蓄,具有音乐美、意境美,学生通过对诗词文本细读,逐字逐句地品味诗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经过反复吟诵和赏析之后,学生的诗词语言感知能力就会得到加强。把诗歌鉴赏同文本细读结合起来,可以明显改善学生的文学认识水平。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思维能力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语文教育越发重视核心素养的培育,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变得十分重要。古诗词教学通过深入剖析,促使学生主动探寻并深入思考,教师指导之下,学生独自挖掘文本内涵,这个过程冲破了传统单向知识传授的束缚,开始用诵读,质疑,合作研讨等方法,让学生系统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情感内涵。
二、新高考改革下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与鉴赏的方略
(一)激发兴趣与主动性,奠定鉴赏基础
教师需要创新古诗词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古诗营造不同的情境,先给予学生一个特定的情境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降低阅读的难度。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占主导地位,要精心设计问题、作出表率,引导学生掌握文本细读的技巧,教师可以从分析诗词中字词训诂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和表达效果。教师可以示范朗读、吟诵诗词,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节奏和音韵美,对于诗词中出现的典故、意象,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背景材料,为学生细读提供帮助,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逐渐学会抓诗眼、咬文嚼字、梳理脉络,进而把握诗词内容之美、形式之美,教师主导的这种细读训练,为学生独立鉴赏诗词奠定基础[1]。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的第一单元的《沁园春长沙》的时候 , 为了培养学生的细读与鉴赏的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分层递进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通读全词 , 掌握豪迈雄浑的词的感情基调 ; 接着从上阙“看”字入手 , 主要针对“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 漫江碧透 ,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 , 万类霜天竟自由。”这些句子展开赏析工作 , 从细腻入微地体会动词与形容词等词汇的精妙用法入手 , 探究它对创造意象与深化主旨有着怎样的作用。引导学生逐字解析文本,感受形容词、动词的独特表现力。“红遍”“尽染”写出了岳麓山秋日枫叶如火的美丽景色;“争流”写出了千帆竞发的蓬勃生机;“击”“翔”分别写出了雄鹰展翅高飞、游鱼悠然自得的动态之美。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细细品味这些词句,感受到词人笔下的秋景的绚丽与活泼。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不仅知道这些词句的表面意思,更体会出字里行间的深层次的意义,为鉴赏全词打下基础。
(二)学生自主探究细读,提升鉴赏能力
教师在引导的同时,要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文本细读,培养学生独立鉴赏的能力。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者探究任务,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诵读诗词的过程中,自己去寻找答案 [2]。在自主探究进行细读时,学生需调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联系上下文反复地推敲词句,甚至查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说法。该教学模式在改善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等各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改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途径渐渐地使学生由学习客体转变成学习主体。
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材中李白《蜀道难》的时候,为了提升同学的细读能力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自主探究任务,促使他们自主细读这首乐府诗,先让同学们通读整首诗,然后自主圈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或者有疑问的诗句,很多同学对诗中反复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印象很深,于是提出了问题:为什么诗中会反复出现这么一句话?围绕着这个问题,同学们再次细读整首诗,结合上下文分析出每次出现时所处的语境和作用,这样的过程使得同学们在相互交流启发之下,对《蜀道难》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色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此期间还培养了自己自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三)多角度鉴赏诗歌,拓展思维视野
古诗词鉴赏要摆脱一种角度的束缚,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即从意象意境的角度,从情感主旨的角度,从艺术手法的角度,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等角度来鉴赏作品[3]。多角度鉴赏可以让学生全方位把握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意象入手和诗中意象入手,了解诗中典型意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从诗中意境入手,感受诗人构建的整体气氛和画面。从情感出发,从作者的感情出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通过对诗歌的多层次、多角度的鉴赏,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全面、立体。
例如,在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唐诗宋词选读”时,教师就可以选择杜甫的《登高》,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鉴赏。从意象和意境方面来讲,让学生找到两首诗里的典型意象,《登高》里有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落木、长江等,从意象特点和排列上就能看出《登高》里描写的是萧瑟的秋江图景,展现出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意境,《登高》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当时流离在夔州,重阳日登高望远,抒发自己一生漂泊在外、年岁渐老、孤苦伶仃、忧愁伤感的感情和国家艰难时局的慨叹。从艺术手法上来说《登高》善于情景交融和对偶的手法,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与情相互生发,全诗八句,对偶的工整,意境浑然。经过对这首唐诗从意象意境、情感主旨、艺术手法这些角度展开赏析研究,学生对于该诗歌就有了全方位的认识,既加深了对诗歌作品本身的理解,又提升了自己综合鉴赏评价的能力。
结语
新高考改革环境下,高中古诗词教学需要适应时代,要更为重视文本细读以及多种视角下的鉴赏能力培养,文本细读是鉴赏工作的基础部分,通过教师引导并融合学生自身探讨,学生可以细致地感受诗词里的词汇表达,领会诗词所蕴含的意思。而多角度看诗则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疆界,使得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更为透彻周全,从现实情况看,这种文本细读联合多样鉴赏的教育方式,不但有益于学生自身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得以增强,符合高考要求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水准,而且还能使学生在经典诗词的浸润当中提升审美情趣,并加强文化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王芳 .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的策略 [J]. 语文教学之友 ,2022,41(11):26-28.
[2] 兰树娇 . 新高考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古诗阅读理解的能力 [J]. 文渊(小学版),2021(1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