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格局下高校劳动教育协同育人体系的困境与突破
王文婷
浙江财经大学数据科学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01 引言
2020 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首次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强调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要求“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推进机制”。2022 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拓展课堂空间,善用社会资源”,推动思政教育从“单课堂”向“全域化”转型。两项政策共同指向育人主体的协同性与实践场域的开放性。一方面,劳动教育需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价值内核 [1],而“大思政课”要求将价值观培育融入社会实践 [2],二者在塑造学生“崇尚劳动、奉献社会”的价值观上高度契合。另一方面,要实现协同育人则必须突破“孤岛效应”,联动企业、社区、家庭形成育人网络 [3]。
尽管高校在劳动育人上持续加码,但劳动教育依然深陷“价值虚化”与“实践碎片化”的困境。当前劳动课程多聚焦技能训练,忽视价值观引领。如工科院校的劳动实践“重操作轻反思”,导致学生仅掌握工具性技能,未形成“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认同[4]。少有学生能在劳动中主动思考其社会意义,这表明劳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割裂[5]。另外,多元主体并未在劳动实践中形成一张网,往往会将劳动实践置于“碎片化”[6]。在企业层面,实习基地停留于“盖章合作”,未设计劳动价值观培育环节[7]。在家庭层面,家长将劳动等同于“惩戒手段”[8],社区资源未纳入课程体系 [9]。这样“高校单打独斗、社会力量旁观”的格局,使劳动教育沦为零散化、项目化的短期行为,难以支撑“五育融合”的系统育人目标。
鉴于此,本研究以“大思政课”为统领框架,探究高校劳动教育协同育人体系的梗阻机理与突破路径,旨在打破主体界限,整合资源,实现全方位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02 现实困境:协同育人体系的实践梗阻
2.1 主体协同缺位:角色模糊与动力不足
一是高校“单打独斗”,企业浅层参与家庭责任悬置。一方面,企业虽通过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等形式介入,但多停留于协议签署与岗位提供等工具性层面。例如制造业实习中,学生重复流水线操作,缺乏对“工匠精神”“质量意识”的价值反思,导致劳动异化为技能训练,背离协同育人初衷 [10]。另一方面,家庭中的劳动实践呈现出两方面的脱节。家长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劳动教育 Σ=Σ 家务惩戒”,这与“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割裂。同时,家庭实际行动缺位,家校协同仅仅通过“劳动打卡”等形式维系,缺乏深度参与课程设计或评价反馈的通道。
二是社区资源闲置,属地化协作机制缺失。公共服务资源未能得到盘活,往往与实际劳动场景脱钩。图书馆、养老中心、卫生服务站点等公共服务设施本可成为劳动教育的立足点,但高校课程设计中鲜少对接社区资源,从而让多数社区场地沦为“参观对象”而非“实践载体”。另外,激励机制缺位,社区未被纳入劳动教育的责任主体,社区工作者参与劳动育人并无考核加分或是荣誉认定,导致动力激发不足,校园与社区合作被空置。
2.2 过程协同失序:环节断裂与资源错配
一是课程设计脱节,劳动技能训练与价值引导割裂就当下的劳动教育过程来看,劳动技能训练与思政教育相互脱离,表现出内容分层的现象。理工类院校将劳动教育简化为“金工实习”“实验操作”,而人文社科类课程则空谈“劳动价值观”,缺乏真实劳动场景支撑。劳动被这样的教育场景异化为工具性活动。与此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倾向于“课堂宣讲劳动意义”的灌输模式,未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嵌入技能训练过程。比如,在数据分析的实训中,学生仅仅学习统计工具的使用,未能够深入思考数据背后的民生意义与社会责任[11]。
二是实践平台分散,多元场域未形成育人闭环。企业基地功能窄化,企业角色工具化。在校企共建的实习基地中设有多元化的岗位,但在实习过程中多将工作重点聚焦于岗位技能培训,未能开发出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功能。此外,社会服务项目无法系统性、长期性地执行,多呈现出“一次性活动”的特征。学生在社会服务、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鲜少有总结反思环节,且项目可持续性较差,多数体验仅停留在“情感触动”的层面,“实践-反思-完善”的完整闭环缺失。
2.3 评价协同失效:标准单一与反馈缺位
一是重“劳动时长”轻“价值内化”,评价指标片面化。劳动考核集中于“服务时长”“实践次数”“任务完成率”等可量化数据,考评的多数权重会给予时长与考勤此类指标,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之下导致学生将劳动异化为学分兑换工具。
二是多元主体评价权缺失,协同闭环断裂。企业、家庭、社区等主体被排除在评价体系外,导致“实践-反馈”育人链条被割裂。实习企业的实习鉴定当中“技能掌握度”是常用指标,但“职业精神”“责任意识”等维度鲜少被纳入考核,企业导师评分占比较低,企业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虚置。同时,家庭层面的评价也多数停留在调查问卷填写,评语填写。社区层面对于学生公益服务的评价反馈较低,多元主体陷入沉默,劳动教育成为高校自说自话的闭环。
03 突破路径:协同育人体系的系统重构
3.1 机制设计:构建“四维驱动”协同共同
一是高校主导,系统构建劳动教育课程生态。高校作为劳动育人的核心阵地,需设立专职管理机构,如劳动教育中心,整合师资与资源,统筹规划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与发展需求,设计“阶梯式”课程框架——从基础劳动技能到复杂实践项目逐级深化,并将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价值观培养自然融入各教学环节。同时拓展实践平台:联合企业、公益组织共建多样化实践基地,如创客工坊、社区服务站,让学生在校内外真实场景中锤炼能力。从技能掌握度、劳动态度、成果创新性等维度综合考评,激发学生参与的内生动力。
二是企业协同,共筑“劳模工作室 + 实习基地”模式。企业深度参与劳动教育,可与高校共建“劳模示范工作室”,通过技术观摩、项目跟学等方式,让学生沉浸式感受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同时开放生产线、研发中心等场所作为实景教学基地,由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操技能。这种合作既让学生体验真实职场环境、积累职业素养,也帮助企业发掘潜在人才,实现育人用人的双向赋能。
三是家庭联动,共筑劳动成长档案。家庭是劳动习惯养成的第一课堂。高校应联合家长制定分阶段家庭劳动任务清单,将洗碗、理财等日常事务转化为教育场景。家长通过记录学生劳动实践,形成个性化成长档案。学校定期分析档案数据,反馈学生进步轨迹,让劳动教育从“家庭小事”升华为“成长大事”。
四是社区联动,共筑劳动资源库。社区作为学生劳动实践的重要阵地,能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的属地化实践资源。社区统筹自身资源,构建劳动实践资源库,涵盖社区服务中心、公园、企业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选项。依据不同基地的特质,开发具有社区特色的劳动实践项目,如社区环境美化、关爱孤寡老人、组织社区文化活动等。高校则根据社区实际与学生需求,合理安排学生参与社区劳动实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同时推动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
3.2 课程整合:劳动教育与“大思政课”的深度融合
一是内容重塑,开发“劳动伦理 + 技能实操 + 政策阐释”模块课程。在“大思政课”框架下,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需深度重塑,以实现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首先,开发劳动伦理模块,着重培育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与职业道德。通过讲述“劳动创造幸福”的科学内涵、解析工匠故事,帮学生扎牢敬业奉献的人生观,明白平凡劳动如何铸就社会繁荣。其次,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与需求,设计多样化的劳动实践课程,如给理工科学生安排设备维修、3D打印实操等项目。给文科学生则安排社会公益策划、信息资料采集等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练就真本领。最后,融入政策阐释模块,带领学生了解国家劳动政策与法律法规,结合国家就业政策与发展战略,引导学生 把个人职业梦融入时代发展潮。
二是载体创新,强化非遗技艺、乡村振兴等主题实践。创新劳动教育载体是实现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一方面,开展非遗技艺主题实践活动。高校可邀请非遗传承人入校,开设相关课程与工作坊,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更感受“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坚守精神。另一方面,推进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开展“青春助农”行动。高校可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农村地区,参与农田劳作、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实践活动,让田间地头成为行走的思政课堂。
3.3 评价革新:多元主体参与的动态反馈体系
基于上述内容可知,劳动教育的深入推进需要多方协同、全流程联动。企业层面,需要把握好“实操关”。企业导师化身“技能考官”,观察学生在实习或实践项目中的实际表现,如操作熟练度、任务完成质量、问题解决能力等,给出专业考评,判断学生是否具备岗位所需的劳动技能。高校层面,需要深耕劳动价值“认同度”,通过理论理解、态度呈现、精神实践等多个维度评价学生思想成长情况。社区层面,从行动兑换“贡献值”。社区要成为“社会责任感的测量仪”,观察学生在社区劳动实践中的表现,如参与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活动的积极性与实际贡献,评价学生能否将劳动精神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具体行动。家庭层面,生活即“养成”,家长要做好“习惯观察员”。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起点,主要关注劳动习惯培育,学生劳动需分为基础项和进阶项,基础项包括洗碗、整理房间等常规性家务活动,进阶项包括参与家庭生活预算、维修家电等较有难度的家庭活动,定期形成“生活劳动微报告”,让生活小事成为评价依据。
04 总结
本文深入探讨了“大思政课”格局下高校劳动教育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问题,分析了当前劳动教育面临的“价值虚化”与“实践碎片化”困境,指出其根源在于多元主体协同不畅、育人过程衔接不力以及评价机制单一失效。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系统性的突破路径:通过构建“四维驱动”协同共同体,明确高校、企业、家庭、社区的责任与作用,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劳动教育与“大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开发模块化课程并创新实践载体,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动态反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些举措旨在打破教育主体界限,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劳动教育的全方位育人目标。未来,高校应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优化课程与实践设计,提升评价科学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推动高校劳动教育协同育人体系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岳 海 洋 . 论 新 时 代 大 学 生 马 克 思 主 义 劳 动 观 教 育 [J]. 思 想 理 论 教育 ,2023,(07):107-111.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23.07.008.
[2] 吴增礼 , 李亚芹 .“大思政课”视域下“社会大课堂”的多维阐释 [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12):73-78.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22.12.015.
[3] 黄长军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社”协同共育的问题检视、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J]. 电化教育研究 ,2023,44(07):82-87.DOI:10.13811/j.cnki.eer.2023.07.011.
[4] 李晓红 , 郭凤臣 . 高校工科类专业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43(36):12-15.
[5] 刘伟亮 , 霍莅坤 , 陶池月 .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及路径研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16):44-47.DOI:10.19865/j.cnki.xxdj.2023.16.013.
[6] 张琳, 李辉.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3,41(10):99-105.DOI:10.19903/j.cnki.cn23-1074/g.2023.10.005.
[7] 张敏 . 协同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实践方略 [J]. 高校教育管理 ,2023,17(02):44-51.DOI:10.13316/j.cnki.jhem.20230306.005.
[8] 李鹏 , 邵献平 , 徐小丰 .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内涵、挑战及路径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21):54-56.DOI:10.19865/j.cnki.xxdj.2023.21.014.
[9] 符茂 . 社会实践“无形课堂”的内涵特征、功能导向及实践路径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44(24):32-36.
[10] 沈元军 . 以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育时代新人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20):30-33.
[11] 钟 立 华 . 新 时 代 工 科 院 校 大 学 生 思 政 实 践 课 探 索 [J]. 食 品 研 究 与 开发 ,2022,43(14):240.
基金资助:浙江省一流学科 A 类(浙江财经大学统计学)2024 年度教学建设项目(Z033082304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