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杨桂芳

山西长治平顺县平顺一中 047404

引言

高中语文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导致课堂参与度低、思维深度不足等问题。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通过构建互动协作的学习共同体,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研究表明,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可使学生的文本理解准确率提升35% ,课堂发言频次增加 2.8 倍,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显著增强,让语文课堂焕发新的活力。

1、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与核心要素

1.1 社会认知理论与合作学习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人的学习是通过社会互动与文化参与实现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能在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荷塘月色》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组分析文中“月色”与“荷塘”的意象组合,通过对比不同小组的解读视角,帮助学生理解朱自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让文本解读更丰富多元。

1.2 合作学习理论的核心要素

积极互赖:小组成员需明确共同目标,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协作意识。例如,在《劝学》教学中,教师可要求每组完成“荀子学习观思维导图”的绘制,成员需分工负责“学习意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模块,最终整合为完整作品,让每个人都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个体责任:每个学生需承担具体任务,避免“搭便车”现象。例如,在《红楼梦》人物分析中,教师可指定每组分别研究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角色,成员需独立完成人物性格、命运轨迹等分析报告,并在小组内分享,让每个人都有展现的机会。

社交技能:教师需通过培训引导学生掌握倾听、表达、协商等技能。例如,在《赤壁赋》辩论活动中,教师可设计“苏轼情感变化是否矛盾”的辩题,要求正方与反方成员在辩论中运用“首先…… 其次…… 此外……”等逻辑连接词,提升论证严谨性,让交流更有逻辑。

2、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2.1 科学分组与角色分配

异质分组:根据学生成绩、性格、能力等因素进行混合编组,确保小组内能力互补。例如,在《雷雨》戏剧表演中,教师可将擅长表演、台词记忆、道具制作的学生分配至同一小组,提升作品完成度,让每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发光。

动态角色轮换:定期更换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角色,避免角色固化。例如,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可要求每组每周轮换角色,确保每个学生均有机会主导讨论、整理观点、展示成果,让每个人都能体验不同的角色。

2.2 任务驱动与问题设计

阶梯式任务设计:将复杂任务分解为多个子任务,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例如,在《祝福》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以下任务链:

任务 1 :梳理祥林嫂的生平轨迹;

任务 2 :分析“捐门槛”“撞香案”等情节的象征意义;

任务 3 :探讨鲁迅通过祥林嫂形象批判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文本。

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设计无固定答案的问题,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哈姆雷特》教学中,教师可提问:“若哈姆雷特选择立即复仇,故事结局会如何?”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撰写剧本片段,展现不同可能性,让思维绽放更多火花。

2.3 数字化工具支持

在线协作平台:利用腾讯文档、石墨文档等工具实现实时编辑与评论。例如,在《古文观止》拓展阅读中,教师可创建共享文档,要求每组上传对《过秦论》《师说》的对比分析报告,其他小组可在线批注建议,让交流突破时空限制。

虚拟现实(VR)技术:通过 VR 还原文学场景,增强沉浸式体验。例如,在《滕王阁序》教学中,教师可利用 VR 技术让学生“置身”于滕王阁中,观察“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景象,随后分组讨论王勃如何通过空间描写抒发人生感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字之美。

3、合作学习的效果评价

3.1 多元化评价主体

学生自评与互评:通过量表评估个人贡献与团队协作情况。例如,教师可设计《合作学习评价表》,包含“参与度”“倾听能力”“问题解决”等维度,要求学生每月进行自评与互评,让评价更客观全面。

教师评价与家长反馈:结合课堂观察与作品分析给出综合评价。例如,在《边城》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可邀请家长参与成果展示会,从“文化理解”“语言表达”“创意呈现”等角度提供反馈,让评价融入更多温暖的声音。

3.2 过程性评价与成果评价结合

过程性评价:记录小组讨论记录、任务完成进度等数据。例如,教师可利用 ClassIn 等平台生成“小组合作热力图”,直观展示各组在任务分解、资源整合、冲突解决等方面的表现,让过程清晰可见。

成果评价:通过论文、报告、表演等形式检验学习成效。例如,在《红楼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可要求每组提交《大观园建筑与人物命运关联性分析》论文,并组织答辩会进行成果展示,让成果绽放光彩。

4、挑战与应对策略

4.1 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问题表现:部分学生主导讨论,部分学生沉默不语。

应对策略:

实施“发言积分制”,对主动分享观点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鼓励更多学生开口;

设计“角色扮演卡”,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承担特定角色(如质疑者、总结者)参与讨论,让每个人都融入其中。

4.2 教师指导能力不足

问题表现:教师对合作学习理论理解不深,难以设计有效任务。

应对策略:

开展校本培训,邀请专家解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合作学习相关要求,提升教师理论水平;

建立“合作学习案例库”,共享优秀教学设计与实践反思,让教师有例可依。

4.3 评价体系滞后

问题表现:过度依赖考试成绩,忽视过程性评价。

应对策略:

开发“语文综合素养评价系统”,整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实践活动等数据,让评价更全面;

引入“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合作学习的代表性作品与反思日志,见证学生的成长。

结语​

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破解传统课堂“高耗低效”的困境,通过构建互动协作的学习生态,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合作学习的深度融合,构建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教学支持体系,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让高中语文教学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浅析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J]. 胥维涛 . 中学生英语 ,2024(36)

[2] 混合式学习在高中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刍论 [J]. 周晓倩 . 成才之路 ,2024(26)

[3]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李睿 . 新教育 ,20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