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层畜牧兽医中的动物检疫工作优化策略

作者

潘红军

阜阳市颍泉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动物检疫在保障食品安全、预防动物疫病传播、促进畜牧产业升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阜阳市农业农村局数据,2025 年一季度,阜阳市畜产品总量27.08 万吨、居全省首位,占全省的 14.9% 。其中,生猪出栏175.76 万头、肉牛出栏 7.28 万头,总量同样均居全省首位,分别占全省的 20.4%、25.2%,因此阜阳市动物检疫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因此加强畜牧兽医工作中的检疫工作质量,提高阜阳市畜产品质量安全刻不容缓。

一、阜阳市动物检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检疫意识淡薄与宣传不足

阜阳市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重防轻检”现象,一些小规模养殖户对检疫工作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农民为降低成本,自行屠宰畜禽并直接进入市场销售,消费者因图便宜购买未经检疫的肉类,形成安全隐患。[1] 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宣传教育不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未能有效普及,导致群众对检疫的重要性认知模糊,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二)基础设施落后与技术短板

尽管阜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已于 2011 年升级为副县级机构,但基层检疫硬件设施仍显薄弱。部分乡镇检疫站仍依赖“一把刀、一个钩、两只眼”的传统方式,缺乏必要的实验室检测设备,无法开展血清学检测等精准检疫项目。设备投入不足导致检疫结果科学性不足,难以应对当前复杂的动物疫病形势。同时,信息化建设滞后,未形成全市统一的检疫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共享和追溯能力薄弱,影响检疫效率提升。

(三)检疫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阜阳市检疫队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专业背景不足等问题。全市检疫员中,部分人员非畜牧专业院校毕业,知识更新滞后,未掌握 PCR 检测等现代检疫技术。基层检疫人员待遇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且身兼多职,难以专注检疫主业。在奶牛布氏杆菌病检疫中,虽采用试管凝集试验(SAT)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等方法,但基层人员操作规范性不足,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四)部门协作不畅与监管缺位

动物检疫涉及农业、市场、卫健等多部门,目前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不畅不顺依然存在。定点屠宰场监管中,市场部门与农业部门目标存在差异,屠宰场追求利益最大化与检疫要求的安全标准形成矛盾,导致部分设施简陋的屠宰场防疫条件不达标。农村地区私屠滥宰现象屡禁不止,病死动物产品流入市场的风险持续存在,反映出全链条监管存在漏洞。

(五)检疫流程不规范与覆盖不足

产地检疫作为检疫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在阜阳农村实施难度较大。养殖户出栏时间分散,增加检疫工作量;部分养殖者逃避检疫,导致产地检疫率偏低。屠宰检疫环节存在操作不规范问题,同步检疫执行不到位,对内脏、淋巴结等关键部位的检查缺失,难以发现潜在疫病 [2]。牛、羊、家禽等非生猪品种因缺乏集中屠宰场所,检疫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形成监管盲区。

二、阜阳市动物检疫工作优化策略

(一)强化宣传教育,提升检疫意识

构建多元化宣传体系,利用广播、电视、乡村宣传栏等载体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检疫知识。结合农闲季节开展“检疫知识下乡”活动,通过案例讲解、现场咨询等方式,让养殖者认识到检疫对减少疫病损失的实际价值。针对消费者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引导其抵制未经检疫的畜产品 [3]。阜阳市可借鉴“产地检疫年”活动经验,将宣传工作常态化,建立养殖户培训档案,定期开展轮训,提高其主动申报检疫的意识。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技术装备水平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检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专款专用。为乡镇动物卫生监督分所配备显微镜、快速检测试剂盒等基础设备,在县级建立标准化检疫实验室,具备血清学检测、病原分离等能力。推进检疫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养殖、屠宰、运输全链条的电子追溯系统,实现检疫信息实时共享。参考南通市港闸区布病检疫经验,引入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等快速检测技术,提高基层检疫效率和准确性。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养

优化检疫人员结构,通过公开招聘引进畜牧兽医专业人才,提升队伍整体学历水平。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技术骨干学习 PCR 检测、免疫层析等先进技术,邀请专家开展现场实操指导。提高基层检疫人员待遇,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将检疫质量与薪酬挂钩,激发工作积极性。建立检疫人员职业发展通道,通过职称评定、技能竞赛等方式增强职业认同感,稳定基层队伍。

(四)健全协作机制,强化联合监管

成立由政府牵头的动物检疫协调小组,明确农业、市场、公安等部门职责,建立季度联席会议制度 [4]。推行“联合执法月”活动,定期开展农村私屠滥宰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逃避检疫行为。在定点屠宰场监管中,制定统一的防疫条件标准,对不达标的场所限期整改;建立屠宰场信用评价体系,将检疫合规情况与市场准入挂钩。完善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群众参与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治理的格局。

(五)规范检疫流程,扩大覆盖范围

优化产地检疫流程,推行“提前申报、预约检疫”模式,为养殖户提供便捷服务;建立养殖档案与检疫记录联动机制,将检疫情况作为养殖补贴发放依据。加快标准化屠宰场建设,合理布局牛、羊、家禽集中屠宰点,实现“集中屠宰、统一检疫”[2]。严格执行屠宰前检疫和同步检疫制度,对每批畜禽实施全流程检查,重点加强对淋巴结、内脏等部位的检疫。建立检疫质量追溯制度,对检疫人员实行责任终身追究,确保检疫程序规范到位。

三、结语

基层动物检疫工作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基础性工程。阜阳市作为农业大市,其动物检疫工作面临的问题在全国基层地区具有普遍性,只有持续投入,推动检疫技术创新,并积极构建“防检并重、全程监管、社会共治”的动物检疫体系,才能为乡村振兴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动物检疫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政府、部门、养殖者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才能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赵静 . 浅谈阜阳市基层动物检疫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山东畜牧兽医,2013,34(1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