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肩周炎的分期康复干预案例研究
陈文雅 林慧娜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创伤后顽固性肩周炎是肩部创伤后,因组织修复异常、康复不足导致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顽固性粘连、纤维化,表现为持续 6 个月以上的严重疼痛、活动受限,且对常规保守治疗反应差的特殊肩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功能恢复。其在肩部创伤患者中发生率10%-20%,15%-30% 进展为顽固性,好发于25-60 岁,年轻患者因活动需求高、制动依从性差,老年患者因组织修复能力弱更易患病;高发于肩关节脱位、肱骨近端骨折、肩袖撕裂及肩关节手术史患者,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需针对性干预。
创伤后顽固性肩周炎的剖析诊断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影像学与功能评估鉴别在职业 - 运动双重损伤机制下的真性粘连与疼痛回避。对其进行验证可采取分期策略:建立“镇痛期→松解期→功能期”阶梯康复路径,重点解决外旋受限(职业功能核心瓶颈)。同时量化康复效应:评估阶梯干预对疼痛(VAS)、活动度(外旋 / 外展)、职业功能(QuickDASH)的改善效能。
一、患者主观资料(S)
1、基本资料:石女士,女性,42 岁,右利手,职业为超市收银员,日常工作需长期重复右手持扫码枪进行扫码操作。
2、主诉:右肩疼痛伴活动受限 4 个月,肩关节僵硬进行性加重 3 个月,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
3、症状描述:
疼痛表现:右肩持续隐痛,活动时呈锐痛,外旋动作(如持物旋转、扫码)时加重,静息时减轻但未消失。
活动受限: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均受限,外旋障碍最明显,主动、被动活动均困难且伴僵硬感,日常穿脱衣物、梳头等需健侧手辅助。
其他影响:夜间翻身偶引发疼痛,轻度影响睡眠;提重物时疼痛加剧,负重能力下降。
4、现病史:4 个月前打羽毛球救球时右肩撞击地面致急性创伤,初期仅轻微疼痛未系统治疗;伤后 1 个月疼痛加重并伴肩关节僵硬,症状进行性发展,近 3 个月僵硬感显著加剧,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及工作
5、既往史:否认糖尿病、骨折及其他系统慢性疾病史,无肩部手术史及长期服药史。
6、社会史:右肩障碍致收银扫码不能调岗,担忧长期恢复不佳影响职业稳定,家务能力、生活自主能力下降。
7、患者的目标:缓解右肩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升日常生活能力,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二、客观资料(0)
1、肌肉触诊:右侧三角肌:轻微压痛,张力较对侧高,无肌痉挛或萎缩。右侧冈下肌、小圆肌:压痛明显,质地偏硬、轻度紧张;冈上肌压痛轻,无异常结节。右侧肩胛下肌:喙突附近压痛,紧张度增加。其他肌肉(胸大肌、背阔肌等):无明显压痛或张力异常。
2、关节活动度测量:(主动活动度测量)

肌力评估(徒手肌力检查,采用0-5 级分级法):三角肌后束(后伸): 3+ 级;三角肌前束(前屈)、中束(外展)、肩胛下肌(内旋)、冈上肌(外展 30∘ 起始位):3 级;冈下肌、小圆肌(外旋):2 级。
特殊试验检查:

5、影像学检查:右肩 X 线检查未见明显骨性异常;超声检查提示肩关节囊增厚,未发现肩袖撕裂征象。
三、评估(A)
1、患者的主要问题:右侧肩关节粘连冻结,伴活动明显受限(尤其外旋困难)、疼痛及肌肉压痛张力增高,致日常与职业功能显著下降。
2、长期目标:增加关节活动范围为主,增强肌力,恢复上肢运动功能,回归家庭和社会
预防复发。
3、短期目标:
冻结期:(5-12 周)改善关节活动度、松解粘连、提升功能。
恢复期:(13 周以后)突破终末活动度限制,消除残余粘连、恢复肌力。
四、康复治疗方案与实施(P)
(一)冻结期
1、淋巴引流技术:每次 2-3 分钟,消炎消肿,改善血液循环。
2、物理因子治疗:温热疗法(红外线 / 蜡疗)每日 1 次,每次 20 分钟,治疗前应用以增加组织延展性;连续式超声波(1MHz、 1.0W/cm2 )每周 3 次,每次 12 分钟,重点作用于增厚关节囊,促进粘连松解。
3、关节松动术:采用 Maitland 手法从 Ⅰ- Ⅱ 级过渡至 Ⅲ 级(无痛范围),重点松动后及下方关节囊,每周 3 次,每次 15 分钟。
4、运动疗法:主动辅助外旋、外展,每方向每日 3 次 ×10 回合,渐增范围;轻负荷靠墙俯卧撑、肩胛收缩每组 10 次,每日 2 组,增强肌群力量;三角肌等长收缩每次 10 秒,每组 8 次,每日 2 组,预防萎缩。
5、生活指导:避免强行用力,借助辅助工具减少疼痛刺激。
(二)恢复期
1、肌力强化训练:弹力带抗阻训练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每组 12 次,每日 2 组,渐增阻力;哑铃(从 1kg 起)侧平举、外旋,每组 10 次,每日 2 组,依耐受度调重量。
2、功能性训练:针对性练习穿脱衣物、提举、扫码等日常动作,每组 8 次,每日 2 组,提升熟练度与耐力;模拟收银扫码动作,每次 5 分钟,每日 2 次,渐延时长至匹配工作需求。3、物理因子辅助:必要时冲击波治疗每周 1 次,促循环代谢及肌力恢复。
4、预防复发:制定晨起及睡前居家拉伸计划,工作每 30 分钟放松肩部,避免久坐。
5、定期评估:每2 周1 次功能评估,依恢复调整训练强度至达标。
五、结论
(一)康复效果评估
1、冻结期:显著缓解活动痛 (VAS⩽2) ,重点改善被动活动度(外旋 +15+,前屈 130,外展120°),减轻关节囊紧张粘连,能完成穿衣梳头,预防肌萎缩。
2、恢复期:消除静息痛,活动痛轻微 (VAS
),主动活动度接近健侧(前屈≥ 140,外展≥ 130,外旋≥ 45),肌力恢复(三角肌中束达 4 级),功能重建(提物、扫码、收银),建立习惯预防复发。
(二)康复效果评估
1、诊断依据:创伤后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冻结期),职业性劳损(扫码动作)加速外旋功能障碍。
2、鉴别诊断:
肩袖损伤:阴性体征(落臂试验/ 空罐试验)+ 超声无撕裂→可排除
撞击综合征:阴性诱发试验(Neer/Hawkins)→可排除神经/ 关节炎:无神经根症状 + 无全身炎症表现→不支持
通过本案例分析可证明:针对“运动创伤 + 职业劳损”型肩周炎,基于病理分期与生物力学定制的阶梯康复,可突破传统治疗瓶颈。康复治疗师需主导构建“评估 - 治疗 - 职业环境改造”一体化路径,对患者进行外旋功能重建,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AAOS). (2020).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n the management of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and frozen shoulder. 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50(11), 643-654.
[2]Maitland, G. D. (2014). Peripheral manipulation (6th ed.). Churchill Livingstone.
[3] 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 . (2022). 创伤后肩关节功能障碍康复诊疗指南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 37(2), 156-162.
[4]De Winter, J. P., et al. (2019). Ultrasound-guided interventions for frozen shoul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 Traumatology, 29(8), 1679-1688.
通讯作者:林慧娜(出生年月:1985- ),女,汉族,广东揭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