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交通赋能与边疆治理现代化

作者

卢绍良 袁海雪 赵银屏

中共镇康县委党校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公路交通作为区域发展的关键支撑,在边疆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研究镇康公路交通跨越发展与边疆治理现代化的融合实践,对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交通建设与边疆治理的战略关联

镇康县地处云南省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前沿阵地,其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大局。公路交通在边疆治理中起到战略支撑作用,其不仅是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的基础保障,更是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交流、边境管控的重要载体。从历史发展看,镇康公路交通的每一次跨越都重塑了边疆地区的发展格局,推动了边疆治理模式的变革。

二、交通梗阻下的边疆治理困境

(一)地理环境制约下的封闭格局。1967 年 2 月前,镇康交通闭塞,人员往来都靠驿道交通,跋涉艰难。运输靠人挑畜驮,“山间铃响马帮来”是驿道交通的真实写照。这种交通状况导致镇康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与内地及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严重受限,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首要瓶颈。

(二)经济发展滞后加剧治理压力。交通不便直接导致镇康经济发展滞后。一是当地丰富的农产品、矿产资源因运输成本过高难以外销,而生产生活物资的输入成本却居高不下;二是边境贸易潜力难以释放,进一步削弱了边疆治理的物质基础。

(三)边境管控难度增大。复杂的地形和落后的交通条件,给边境管控带来巨大挑战。跨境犯罪活动(如走私、非法出入境、毒品贩运等)因难以快速追踪和处置而屡禁不止,严重威胁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

(四)文化隔阂影响社会融合。交通阻隔导致边境地区与内地、不同民族聚居区域之间文化交流不畅,信息传递缓慢。部分偏远村寨因交通不便形成“文化孤岛”,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断层风险,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培育缺乏有效载体,制约了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深度推进。

三、镇康公路交通治理的创新路径

(一)坚持党建引领,强化顶层设计。镇康始终将交通建设作为边疆治理的核心任务,成立由党委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群众参与联合指挥体系。在公路规划、建设、管护过程中,坚持党建引领,确保交通发展与边境管控、经济建设、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彰显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

(二)因地制宜施策,创新建设模式。针对边境线长、地形复杂、资金有限的实际情况,镇康在养护管理上推行“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实现公路建设与管护的可持续发展。

(三)深化融合发展,构建治理生态。镇康将交通建设与边境治理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交通 +,,, 综合治理体系:通过“交通 + 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交通 + 安防”强化边境管控,“交通 + 民生”提升服务水平,“交通 + 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了“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固一段边防”的目标。

(四)坚持人民至上,激发内生动力。交通建设始终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改善出行条件、带动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让群众成为交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群众从“要我修路”转变为“我要修路”,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四、镇康公路交通的跨越式发展历程

(一)拓荒奠基,人力筑路开启交通新纪元。1964 年,镇康、永德分县后,面对“无一寸公路”的困境,全县干部群众在“要致富先修路”的号召下,掀起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筑路运动。1966 年 5 月 1 日,历时两年建设的勐汞至临时县城忙丙段公路(全长 19 公里)正式通车,结束了镇康无公路的历史。这条依靠 3000 余名群众用铁锹、畚箕等简陋工具,肩挑背扛修建而成的公路,不仅是一条“生存路”,更成为边境巡逻、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为后续交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稳步推进,路网框架初步构建。 改革开放后,镇康交通建设进入稳步发展阶段。1988 年,龙镇大桥飞架怒江,结束了两岸群众依靠竹筏摆渡的历史;1997 年开始实施“村村通”工程,加快了公路建设,1999 年 4 月,全县 71 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以县道为骨架、乡道为脉络、村道为延伸的三级公路网络,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边境管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跨越发展,高速时代重塑交通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镇康交通建设迎来跨越式发展。2021 年 7 月 24 日,镇康(南伞)至耿马(清水河)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结束了镇康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实现了镇康县南伞、耿马县清水河两个国家级口岸的互联互通。2025 年 4 月 28 日,临清高速全线通车再一次将临沧到镇康 4 小时缩减到 2 小时,进一步串联中缅经济走廊,使镇康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交通枢纽。

五、公路交通对边疆治理的多维支撑

(一)以路强边,筑牢边境安全防线。依托高速公路、边境国防公路、农村公路网络,镇康构建起“公路 + 视频监控 + 智能卡口 + 边境巡逻队”的立体化防控体系,形成了“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实现了实时监控和快速处置模式。镇清高速通车后,南伞口岸与缅甸清水河口岸实现快速联通,中缅双方依托交通便利开展常态化联合巡逻、联合执法行动,有效打击了走私、贩毒、非法出入境等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了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

(二)以路兴边,激活边境经济动能。高速公路的开通,大幅提升了南伞口岸的通关效率,大大缩短了货物运输时间,增加了边民收入。同时,依托交通优势,镇康积极建设跨境物流产业园,发展冷链物流、保税仓储等新业态,逐步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物流集散中心。公路网络的完善,为镇康特色农业、绿色工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有力地支撑镇康坚果、茶叶、橡胶、蔗糖、烤烟等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断提升,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三)以路富边,提升民生福祉水平。农村公路的通达使偏远村寨实现了“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交通改善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升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新建住房、购置汽车成为普遍现象,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交通便利促进了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推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四)以路融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公路网络打破了民族聚居区的地理隔阂,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民族文化通过公路网络实现“走出去”,非遗技艺、传统手工艺等得到传承和创新,文化交流通道全面畅通,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通改善使边疆群众更加便捷地参与国家发展进程,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边疆村寨通过公路网络与内地紧密相连,国家政策、文化理念得以快速传播。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了“稳边固边、守边护边”的强大合力。

镇康公路交通的跨越发展有效破解了边疆治理困境,形成了具有镇康特点的边疆治理新模式。党建引领下的交通建设为边疆治理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和发展动力;因地制宜的创新模式实现了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的治理体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协同发展;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激发了边疆治理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 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2]《镇康县交通志》

[3] 讲好临沧故事: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治边

本文系 2025 年镇康县委党校申报课题范畴,课题级别为临沧市党校(行政院校)系统课题,课题名称: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边疆基层治理路径研究(选题编号:2025LCDXXT16)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