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农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初步思考
鲁江燕
中共青神县委党校 620460
引言
农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演进始终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社会发展阶段紧密关联。当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城乡融合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奠定了新的基础[1]。而全社会对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提升,也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汇聚了更多资源与共识。
一、背景与意义
1. 背景
农村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在目前气候变化背景下极易遭受极端天气的侵袭,并引发洪涝、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且农村地区相对城市来说,防灾基础设施更为薄弱,因此在面对同样强度灾害时的应对和抵抗能力更为有限。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留守群体增多,因其自救能力较弱,也加剧了农村地区整体的灾害应对难度,并为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农村灾害风险随之进一步攀升,传统防灾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需求,亟需构建更为系统、高效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2. 意义
开展新时代农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能有效减少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守护农村群众的幸福生活。它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可避免灾害导致的发展成果流失,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稳定环境。
二、新时代农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开展的价值
1. 保障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新时代农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维护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降低灾害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的破坏,守住农村发展的基本盘。这一工作能够减少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保障农村产业持续运营与民生福祉。
2.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开展农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价值体现在将现代防灾减灾理念与资源延伸至农村,让农村居民平等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当的灾害风险保障。
3. 增强国家整体防灾抗风险能力
农村作为国家防灾减灾体系的薄弱环节,其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强化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抗风险能力的提升,其价值在于通过夯实农村这一重要单元的防灾基础,构建全域覆盖、上下联动的灾害防御网络。
三、新时代农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策略
1. 加大金融支持与保险覆盖
加大金融支持与保险覆盖是构建农村防灾减灾多元保障体系的核心环节,这一策略需建立与农村灾害类型、经济水平相适配的金融产品体系,强化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协同,形成风险共担、多方参与的可持续保障格局 [2]。
可推动地方政府联合涉农金融机构开发“防灾信贷 + 保险”组合产品,针对易受洪涝、干旱影响的地区,将农户参保情况与信贷利率挂钩,对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农户给予贷款利率下浮优惠,同时由财政对保费进行分级补贴,降低农户参保成本。例如,在长江中下游洪涝易发村,可试点“水稻种植保险+ 防汛物资信贷”套餐,农户投保后可凭保单申请低息贷款购置抽水泵、防水布等设备,保险理赔款优先用于偿还贷款本息,形成风险保障与防灾能力建设的良性循环。
2. 完善防灾减灾培训长效机制
完善防灾减灾培训长效机制的理论内核在于通过系统性、常态化的知识传递与技能训练,提升农村居民的风险认知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将防灾减灾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
可依托村“两委”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村干部 + 骨干农户 + 专业技术人员”的三级培训梯队。由乡镇应急管理部门定期组织村干部开展政策解读与组织协调培训,村干部每月召集骨干农户进行防灾技能复训,骨干农户再通过“田间课堂”“农家夜话”等形式向其他农户传授实用知识。例如,在地震多发的山区村,可每季度开展一次“防震演练 + 农房加固技术”培训,邀请建筑专业人员现场演示如何利用竹筋、水泥砂浆等简易材料加固墙体,同步教授地震发生时的逃生路线规划方法,确保培训内容与农户生活场景紧密结合。
3. 数字化赋能建立灾害信息平台
数字化赋能建立灾害信息平台的理论基础在于通过信息技术打破农村灾害信息传递的时空壁垒,实现风险监测、预警发布、资源调配的精准化与高效化,弥补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响应滞后的短板。
可由县级应急管理部门牵头,联合气象、水利部门搭建覆盖全县行政村的“灾害信息直通车”平台,通过“智能终端 + 广播喇叭 + 微信群”的复合模式推送信息。为每个行政村配备具备定位功能的智能预警终端,与县级平台实时联网,当监测到暴雨、滑坡等风险时,平台自动向对应区域终端发送预警指令,终端触发村广播系统播报方言版预警信息,同时通过村微信群推送图文提示。例如,在黄土高原滑坡隐患村,可在隐患点安装简易位移监测传感器,数据实时传输至县级平台,当监测值超限时,平台立即向村干部终端发送撤离指令,村干部通过终端一键启动全村广播,确保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也能及时接收信息。
4. 加强农村防灾应急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防灾应急队伍建设的理论逻辑在于构建以本土力量为核心的应急响应体系,利用熟悉地理环境、便于快速集结的优势,弥补专业救援力量在农村地区响应时效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队伍建设提升农村社区的自我组织能力与抗风险韧性。
可在每个行政村组建 15-20 人的应急小分队,队员从党员、退役军人、年轻劳动力中选拔,由乡镇应急管理部门统一登记备案并配发基础装备。小分队日常承担本村隐患排查任务,每月开展一次应急演练,遇灾时作为第一响应力量开展初期救援。例如,在易受台风影响的沿海渔村,可为应急小分队配备冲锋舟、救生衣等装备,与乡镇消防救援站建立结对共建机制,消防人员每半年上门开展一次水上救援技能培训,小分队则负责日常维护渔港内的防风缆桩、加固渔民临时搭建的渔棚,台风来临前协助转移渔船和群众,形成“日常防范+ 应急救援”的双重职能体系。
四、结语
随着理论探索的深入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农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将逐步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从单一施策向综合治理的转变。未来,在政策引导、科技支撑与社会参与的协同作用下,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将持续增强,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安全屏障,让乡村在应对风险挑战时更具韧性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许强 . 全面提升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J]. 国家治理 , 2024(10).
[2] 覃以章 . 新时代下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思考 [J]. 大科技 ,2023: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