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城郊型风景名胜区景城融合发展路径浅析

作者

邹明 言雪 刘克林

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引言

城郊型风景名胜区的概念,主要是指风景区的区位属性,它与城市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毗邻或交织、在功能上互为补充的空间关系,它是一种既具有风景区的自然生态形态又具有城市的人文社会形态特点的特定区域。

由于与城镇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城市郊区的旅游开发中,如何使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相协调,实现“山水 - 城镇”的和谐发展,是城郊风景区转型发展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项目将从“景城”融合发展的角度,聚焦城郊型风景区,探索有利于风景区保护、开发与管理的对策,本研究将为我国新时期城市型景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仙庾岭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历程

1.1 风景名胜区概述

仙庾岭风景区坐落在株洲市东北部荷塘区,是一处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位于“长株潭都市圈”的正中央,距离株洲市区 20 公里,距离荷塘区 12 公里,占地 9.46 平方公里。它建立在一片幽静、美丽的田园乡村风光之上,以孝善文化、道家文化、农耕文化、书院文化为核心,以荷塘月色为代表的田园风光,集农耕体验、休闲度假、文化探源、研学教育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1.2 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历程

仙庾岭古时被称为仙女岭,是因为这里的“女”和“庾”谐音,加上庾有粮食囤积之意,“仙庾”二字则蕴含了乡民期盼仙女甘霖哺育,得使五谷丰登的祈福之愿,故名。还有传说,仙庾岭是唐玄宗之孙李豫的妻子沈珍珠为了躲避“安史之乱”,选择在这里修道求仙,因此被称为“仙庾岭”。

1982 年以来,旅游景区的经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999 年仙庾岭省级风景区建立。仙庾岭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由荷塘区组织编制,并于 2013 年获得批准;自 2013 年以来,随着株洲市荷塘区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位于城市周边具有城市公园功能的仙庾岭风景名胜区开始面临“资源保护”、“城乡融合”、“土地出让”、“景区开发”等一系列城景发展问题,急需寻找新的解决途径。2023 年,荷塘区政府重新启动了对仙庾岭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以期达到城镇发展与风景区生态保护的“双赢”,使“城”与“景”之间的关系进入重新协调阶段。

2、仙庾岭风景名胜区现状景城关系矛盾

2.1 人口增长的矛盾

仙庾岭风景名胜区共涉及 3 个乡镇(街道)、7 个村,常住人口约 3719 人,风景区内的居民人口密度超过 393 人 / 平方公里,远比全国平均人口密度要高得多。风景区中,原住民的自发生产行为对风景资源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同时大量的旅游人口的激增,使得城郊区型风景区首先承受了大量的人口带来的生态环境的压力。

2.2 建设管控欠缺的矛盾

风景区内的不合规出让问题时有发生,例如,一些度假、娱乐休闲性质的建筑存在超规模、未按出让性质建设,以及游览设施的不合理分布等问题,对自然景观资源、视线廊道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也使得旅游景点的住宿和餐饮等设施得到了极大的增加,从而对风景区生态容量产生了冲击。

2.3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

其中包含了景区内城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管线对空间的切割,对原生植物的破坏,造成了景观游赏度的降低,并导致了各种污染的发生。

2.4 产业发展引导不足的矛盾

一方面,由于市场的推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引发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种种破坏,从而导致了风景名胜区的特色与人文价值的丧失。另一方面是风景区的产业布局与资源保护的矛盾,即风景区内居民缺乏引导,自主经营的小规模生产造成了风景区的植被和人文风貌的破坏;外围城镇建设区的扩张带来的产业冲击,如工矿业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房地产业对风景区土地的侵占等[1]。

2.5 风景区景观风貌逐渐城镇化

伴随着城郊的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对城镇生活的向往,景区中的居民在建造和重建住房的时候,往往会趋向于城镇化的审美理念,会选用一些与风景区或地域传统建筑不一致的样式和材质,尤其以茶马公路及省道 227 沿线居民建筑为甚,破坏了原有自然风光的协调特征。

3、景城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3.1 明确景城职能分工

明确风景名胜区与城镇之间职能分工,可以减轻开发建设对风景区带来的生态保护压力。风景区应该把重点放在对资源的保护和风景的游赏这两大主要功能上,在风景区内,应着重对文化内涵、景观环境的提升,对生态体系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满足人们对观光、审美欣赏、文化体验、亲近自然等方面的需要,并以这两大功能为中心,对游赏项目及旅游服务设施进行合理的配置。而城镇更多的是担负起了风景区居民搬迁、转移安置及再就业的功能,它还担负起了旅游功能,并发展与旅游有关的产业经济。在此基础上,以达到城市景观与城市景观相互依存,保护与利用和谐发展的目的。

3.2 科学划定保护分区,修复生态环境

城郊型风景名胜区虽与城乡相互交错,在区域上已经逐渐被边缘化,但是对它们的保护仍然应该遵循科学的原则。对那些具有较高生态价值而又不能利用的区域进行最严格的保护。为了减小对风景区的影响,规划首先明确保护分区,通过对地形要素、用地要素、水源要素和景源要素的综合运用,构建生态敏感评价的指标体系。将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指引,根据适用性、综合性和主导性的原理,将每个因素再进一步细化,并综合地计算出景区敏感性和每个因素的权重。最后利用 GIS 技术对各要素进行赋权和叠加,通过对这些敏感性分区进行整合,最后形成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分区。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等级的保护分区,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3.3 实现城景联动,一体化发展

第一,游赏项目及组织方式内外联动。对内立足风景区仙庾古庙、农耕文化等资源本底,根据不同的景观资源,拟定不同展示主题,如乡村田园观光游、宗教文化祈福游、休闲养生度假游等;对外则挖掘荷塘区、株洲市的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场所,建立区域联动的综合游览线路。

第二,交通服务系统的内外联动 [2]。对内建设“三环五线”的车行游览线路,使风景区内外旅游交通充分连接,提高风景区的通达度;对外拓宽风景区与市区的主要联系通道,加强与高速公路、高铁站点、城际轨道线路、城镇环路的联络,开辟旅游公交、旅游专线,推进区域交通与风景区的融合发展。

第三,旅游设施的内部和外部联动建设,根据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对风景区内外的旅游服务基地进行系统安排。改进风景区的内部环境和服务品质,一是逐步对景观环境造成破坏的设施进行改造或拆除;二是逐步缩减风景区内村庄自建的游赏服务设施;三是在风景区范围内,除了已经规划的旅游服务基地和特色民宿之外,不能再建设大型宾馆、餐饮和娱乐等旅游设施。通过在荷塘区、仙庾镇等地配套建设宾馆、饭店、节庆、表演、文化、会展等旅游设施,形成风景区内外相互补充的旅游设施布局,防止大规模建设给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破坏。

3.4 内外总体平衡,推进居民社会调控

在风景名胜区中允许存在一定规模的居民点,但必须把保护遗产和永续利用作为长期的目的,并与当地居民的发展意愿相协调。所以,居民的社会调节不能只针对景区内部,应该把风景区内部和外部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在整体均衡的基础上,推动居民的社会调节。例如:对风景区的居民人数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严禁风景名胜区以外的人口向风景名胜区内搬迁;逐步搬迁核心景区地段的居民点;严格控制景区周边村镇的违法建设和排污行为。通过实施优待政策,促进区外村镇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将一些原住居民逐渐迁至区外村镇,以减轻风景区因不断增加的人口所造成的环境压力。

3.5 景城融合,布局多元产业空间

以多元复合和利益平衡为导向,指导产业发展和合理分布。风景区内部以旅游业为基础,调整产业结构,大发展观光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农业加工业,发展其它的环保产业。建设多元化发展的观光产业,形成家庭花卉苗木基地等特色农业,充分发挥荷塘区拥有“千亩荷塘”的资源优势,打造荷塘月色品牌;风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作为景城融合的过渡区,延续“渔樵耕读”主题,以现代农业风光和乡土风情为特色,形成“生态农旅康养区”,带动荷塘区为中心的住宿、餐饮、娱乐、其他有关的产业为的共同发展。

3.6 延续城景格局,控制建筑风貌

如今荷塘区城镇规模不断扩张,已对仙庾岭形成合围之势,为保障山水格局,延续城镇历史文脉,景区的发展建设应维护山—水—田—城的格局,对内严格保护生态,勘界立标,解决历史遗留问题[2],对外应对外围保护地带缓冲区内的建筑高度、植被景观提出限高要求,维护风景区山体的可视性。

风景名胜区内的建筑可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农家居住建筑,二是风景区景点建筑,三是风景区服务建筑。我们在规划中提出,以湘中的传统民居为主体风格,所有的房屋建筑均为坡屋顶,墙面、门窗、雨蓬、檐口等造型及细节方面,要采用湘中的传统建筑符号,建筑的外表面主要是涂料,可以适当地采用砖,石,木材等材料,并辅助以植物掩映和植物栽培等方式,进一步发挥乡土传统的独特魅力,构建一个完整而又协调的乡土社会生态环境;风景区景点建筑,如标志门采用牌坊式风格,造型应雅致宜人。宗教建筑以“修旧如旧”为宗旨,以原有历史建筑为参考,并注意周边环境的美化;对于风景区服务建筑来说,它的建设应该因势就形,对建筑布局进行优化,与此同时,还要对山、山、林、田等自然因素进行保护,并以民居建筑为参照对建筑高度进行管控。通过对建筑风貌的管控,使风景区达到自然与人工建筑相协调的景观特征。

4、结语

风景名胜是世界的自然遗产 [3],如何处理好风景名胜与城镇的关系,是城郊旅游名胜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仙庾岭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修编在“产城融合”、“内外联动”的整体设计理念下,对城镇发展和景观资源的保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当下国土空间规划的体系和要求,对城景关系在空间格局、保护分区、产业职能、居民协调等方面进行重新统筹,目的在于构建城市与景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城景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荃 . 多种利益诉求下城市公园型风景区规划探讨—以泸溪沅水风景名胜区为例 .[J] 中外建筑,2019-01-01:190-193.

[2] 董东箭 , 白伟岚 , 牛萌 , 王国玉 .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规划策略浅析—以漳州市云洞岩风景名胜区为例 . [J] 城乡建设 , 2021(12):4-8.

[3] 邓武功, 宋梁, 王笑时, 于涵.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景城协调发展的规划方法—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例证研究,[J] 小城镇建设,2019(6).

作者简介:邹明(1980.5-),男,本科,高级工程师汉族,从事工作:自然资源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