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物理“教学评一体化”中落实立德树人的路径探析

作者

汪皓月

东北师大附中 吉林长春 130022

初中物理教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承担物理知识传授任务的同时也肩负着育人重任,而“教学评一体化”模式通过强调教学、学习与评价的紧密融合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在此模式下,落实立德树人理念需要将品德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以此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以培养科学精神与道德意识,从而促进品德与知识的协同发展,最终实现知识传授与品德培育的有机统一。

一、初中物理“教学评一体化”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意义

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初中物理“教学评一体化”实践能使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品德熏陶,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将德育元素有机渗透于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和多元评价各环节可有效打破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品德的教育局限,比如在物理实验教学环节落实该理念时,教师既能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分析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掌握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能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锻炼其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同时当“教学评一体化”体系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构建时,教学、学习与评价三者的协同配合能使教师更全面地关注学生成长,既考察知识掌握程度又重视品德发展状况,最终帮助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长为兼具科学素养与责任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1]。

二、初中物理“教学评一体化”中落实立德树人的路径

(一)巧用生活案例,搭建认知桥梁

物理无处不在,在物理教学中,老师们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的生活相接近的例子,并对它们所反映的环保、节约等观念进行讨论,以此来提高他们应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评价阶段通过考察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对道德教育内涵的领会程度,使教学评与立德树人的深入结合。比如,在《光的折射》一课中,老师展示池塘游鱼看似在浅处的照片,并提出了“为什么要用手去摸,但摸不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用一个透明的水池和一枚硬币做了一个示范,把硬币放在水池里,然后慢慢地往里面加水,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看到“变高”的过程,并用这个例子来解释光线的折射和虚像的产生机理,从而解释为什么水池里的水比人的感觉要深。基于这一点,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对生活中由于折射造成的视觉错误的例子进行讨论,并在评价阶段通过课堂提问来测试学生对折射原理的掌握程度。在课后,老师还会给他们安排一个作业,让他们能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科学概念,从而实现知识学习与科学素养提升的双重目标。

(二)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在实施初中物理“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中,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老师们在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特长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和评估标准,并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以适应各种学习方式的需要,同时注重建立过程性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学习成就感,从而达到个性化发展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协调培养 [2]。例如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前作业分析和交流了解学生光学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差异,课堂上对理解力强、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提供多种焦距凸透镜和不同规格光屏等复杂器材,同时鼓励其自主探究成像特点并总结规律。对基础薄弱、理解较慢的学生,教师则用图片动画演示成像过程,再通过基础器材实验逐步引导观察物距变化对成像的影响。在评价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标准,比如对进步显著的学生重点肯定其学习过程中的努力与思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关注其对知识的拓展运用和创新发现。课后,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表现给出具体建议,如指导基础薄弱学生加强知识复习、引导能力突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最终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适配自身节奏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吸收与成就感,培养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学评一体化”中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并非将知识传授与品德说教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将育人目标贯穿于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评价反馈等教学全流程和评价各环节,这要求教师持续探索创新教学策略,在课堂导入等教学环节中自然融入价值观引导,确保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最终成长为具备理想信念、专业能力和责任担当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月兰 , 蒋德军 .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以“物体的运动”单元教学设计为例 [J]. 物理教师 ,2024,45(11):40-44.

[2] 孔建斌 , 郭成云 , 樊俊普 , 等 . 情境承载立意助推素养落地体现六个维度落实立德树人——2021 年山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题分析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4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