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一体化背景下科研院所全面预算管理探析
林诗琪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1.科研院所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
科研院所的全面预算管理以战略目标为指引,包含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分析与考核等多个环节,贯穿于科研活动的整个周期。预算编制要紧密结合院所的发展规划,对科研项目的经费需求进行系统性预测,将资金精准配置到各个业务单元和具体项目,确保资源投向与战略目标同频共振。预算执行重在保障资金按计划拨付和使用,对科研项目的支出进度实施严格把控,为研发活动的有序推进保驾护航。预算控制则通过实时追踪实际支出与预算目标的偏差,及时纠偏止损,有效防范超支和浪费风险。预算分析依托大数据技术,动态评估执行效果,为优化后续决策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
2.预算一体化背景下科研院所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首先,对预算一体化认识存在偏差。当前,科研院所对预算一体化的内涵理解普遍不够深入。不少科研人员对其认识仅停留在表面,简单将其视为财务流程的优化工具,而未能充分意识到它在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绩效管理和支撑长远战略规划中的核心价值。这种认知短板,直接导致科研人员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成为构建有效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首要障碍。
其次,全员参与度低。由于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目标导向不同,科研部门、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往往各自为政:科研团队过于关注技术指标的实现,忽略了对财务合规性的考量;财务部门则偏重预算合规性审查,对科研活动的专业性了解不够[1]。
2.2 预算编制质量不高
编制方法不科学。科研院所在预算编制环节,普遍存在方法单一、科学性不足的问题,导致预算安排与科研活动的真实需求严重脱节。过度依赖“基数 + 增长”这种增量预算模式,其弊端在于过分倚重历史数据,难以灵活适应科研项目特有的动态调整属性。
基础数据不准确。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是预算编制的生命线,但科研院所常因数据管理缺陷导致预算失准。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据收集碎片化,各部门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二是数据缺乏标准化,实验材料消耗、人力资源成本等关键指标未形成统一计量标准,科研团队凭经验估算易产生较大偏差;三是数据更新滞后,未能反映科研活动中的动态变化。
与战略目标脱节。预算编制与院所长期战略目标缺乏有效衔接,导致资源配置的导向性偏差。部分院所的预算分配仍以“争取资金”为导向,而非“支撑战略”,存在“重申报、轻规划”的现象。
2.3 预算执行缺乏控制
执行进度失衡。科研院所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资金支出节奏与科研活动实际需求往往失调,直接影响项目目标的实现。部分项目在初期阶段过度集中资金支出,导致中后期资金链断裂,研究工作被迫停滞;部分项目因资金释放迟缓,导致科研活动推进受阻,节点目标难以按期达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缺乏科学的预算执行计划和有效的进度监控机制。
调整程序不规范。预算调整的随意性与流程失控,严重削弱了预算的刚性约束与资源配置效能。科研活动中的确存在因技术突破、政策变化或突发需求而必须调整预算的合理情形,但部分院所的预算调整存在系统性缺陷:一是审批流程虚化,部分调整申请未经技术可行性论证与财务合规性审核即获通过,甚至出现“先执行、后补流程”的违规操作;二是调整依据模糊,缺乏对项目变更必要性、成本变动合理性的量化分析,导致调整后的预算缺乏说服力。
2.4 预算监控与考核机制不完善
动态监控缺位。科研院所普遍缺乏覆盖全流程的动态监控和反馈机制,导致预算执行处于“黑箱”状态。具体表现为:一是未建立实时数据跟踪系统,难以掌握资金支出的真实进度和流向;二是缺乏定期评估与反馈机制,未能将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及时识别超支、结余或进度偏差;三是问题响应滞后,当出现偏差时,缺乏快速响应通道与应急预案,导致问题累积。
考核指标单一。预算考核指标设置单一化、表面化,未能全面反映管理效能与科研价值。当前考核多以“预算执行率”为核心指标,过度强调支出进度而忽视资金使用效益(如成本节约率、成果转化率)、科研产出质量(如论文数量、专利价值)及长期战略贡献。这种“唯进度论”的考核导向,易引发短期行为:部门为达标而突击花钱,造成资源浪费;或刻意放缓支出以规避超支风险,影响科研效率。
信息化水平低。现有监控方式存在以下缺陷:一是数据收集效率低下,依赖人工填报易出错且耗时;二是信息滞后性显著,管理层难以及时获取资金流向、支出合规性及进度偏差的实时状态;三是监控范围有限,仅关注支出总额而忽视明细科目合理性,难以识别具体环节的异常。
3. 预算一体化背景下科研院所全面预算管理的优化策略
3.1 筑牢意识根基,锻造预算思维
深化宣贯,破除壁垒。在预算一体化背景下,科研院所应针对不同层级的人员开展分层分类培训,提升全员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领导层战略培训应将预算一体化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展示预算管理与科研绩效的关联性;对于财务人员要进行专业培训,每季度组织业财融合研讨会,建立”财务 - 科研”双向知识共享机制;为科研人员开展实操培训,开发预算编制模拟系统,设置设备采购、人员费用等典型场景,通过实操演练提升预算编制能力。全员协同,激活参与。一方面,应明确各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分工,例如科研项目部门负责提供详细的项目规划与资金需求,资产管理部门负责核实设备采购与维护费用,而财务部门则承担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监督职能。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定期召开预算管理会议,共同讨论预算编制方案与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合力推动预算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2]。
3.2 精编科学预算,靶向资源分配
革新方法,精准施策。为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精准性,科研院所应积极引入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等科学的编制方法。零基预算强调以零为起点重新评估每一项支出项目的必要性及其金额,避免因历史数据惯性导致的资源浪费;滚动预算则通过动态调整预算周期,使预算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更好地应对科研项目中可能出现的不可预见因素。在实际操作中,科研院所可结合自身特点,将这两种方法有机结合,例如在年度预算编制中采用零基预算确定重点项目资金分配,同时在季度或月度预算调整中运用滚动预算优化资源配置。此外,还应充分利用预算一体化平台提供的数据分析工具,对历史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为预算编制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缓解传统编制方法带来的预算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

整合数据,靶向资源。基础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预算编制的质量,因此科研院所必须加强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审核工作。首先,应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规范,确保各类数据来源可靠且口径一致。例如,在编制人员成本预算时,需核实人员数量、薪酬标准及社会保险缴纳比例等信息;在估算设备采购费用时,则需参考市场价格波动趋势并综合考虑设备使用寿命与维护成本。其次,应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数据管理效率。最后,还需设立专门的数据审核岗位,对关键数据进行多重核查,确保其真实可靠。
强化导向,优化配置。首先,明确院所的长期战略目标,并将其细化到各个部门和项目,使预算编制围绕战略目标展开。成立专门的预算规划小组,成员包括科研、财务、管理等多方面专家,在预算编制初期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改变“重申报、轻规划”的状况。依据战略规划合理调整资源分配结构,在保障传统学科领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新兴交叉学科和前沿技术研究的投入比例,设立专项扶持资金。
3.3 严控执行进程,筑牢合规防线
动态监控,定期跟踪。科研院所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制定详细的预算执行计划,并定期跟踪执行进度,以确保资金支出与预算目标保持一致。具体而言,可以通过预算一体化平台实时监控各项预算指标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当某项目预算执行进度过快时,需分析是否存在资金挪用或超范围支出的风险;若执行进度过慢,则需评估是否存在资源配置不足或项目推进受阻等问题。此外,还应建立预算执行预警机制,设定合理的阈值范围,一旦执行进度偏离预设区间即触发警报,提醒相关部门迅速介入处理,例如偏差 ±10% 时提醒项目负责人, ±20% 时启动部门核查, ±30% 时上报院所领导。
规范调整,筑牢合规。预算调整是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必须遵循严格的审批制度,以确保预算的严肃性与权威性[3]。科研院所应建立健全预算调整审批流程,明确调整条件与操作规范。例如,只有在发生重大政策变化、不可抗力事件或项目目标调整等特殊情况下,才允许启动预算调整程序;同时,所有调整申请均需经过相关部门的联合审查,并由单位领导层最终审批后方可执行。此外,还需在预算一体化平台上记录每一次调整的原因、内容及审批过程,确保调整信息的透明化与可追溯性。
3.4 闭环监控增效,双轮驱动激励
全程透视,智能升级。在预算一体化背景下,科研院所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升级预算监控手段,实现预算执行的实时、动态监控。首先,可通过预算一体化平台集成会计核算、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等多个模块,构建覆盖全业务流程的监控体系,从而实现对资金流动的全程追踪与反馈。其次,应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预算执行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4]。例如,通过分析项目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预判是否存在资金闲置或超支风险。
重构指标,激励增效。为了全面反映预算管理效果与科研项目绩效,科研院所应构建科学合理的预算考核指标体系,强化考核的导向作用。一方面,考核指标应涵盖预算执行进度、资金使用效益、科研成果产出等多个维度,避免单纯依赖财务指标评价预算管理成效。例如,可以将科研项目完成率、成果转化率以及社会影响力等纳入考核范围,以综合衡量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另一方面,还需根据科研院所的战略目标与发展规划,设置差异化的考核权重,突出关键领域与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
4. 结语
预算一体化背景下,科研院所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优化是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和科研治理能力的关键。本文通过剖析现存问题,提出以“科学化编制、刚性化执行、多维化评价、智能化协同”为核心的改进路径,强调业财深度融合、动态监控机制、分类绩效评价及信息化平台整合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破解预算与科研规律脱节、执行监管薄弱等困境,助力科研院所实现资源精准配置与创新活力释放。然而,预算管理改革需持续关注制度创新与人才培育的协同效应,未来可进一步深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与跨部门协作机制,构建更具韧性的科研预算管理生态,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田东 . 预算管理一体化背景下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探讨 [J]. 中国农业会计 .2025(06)27-29
[2] 张 文 娟 . 行 政 事 业 单 位 预 算 管 理 一 体 化 改 革 初 探 [J]. 中 国 总 会 计师 .2025(05)111-113
[3] 黄晓岚. 预算管理一体化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探析[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5(09)120-122
[4] 倪玲 . 新质生产力引领下优化高校内控建设探究 [J]. 现代商贸工业 .2025(16)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