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陈志伟

新疆博尔塔拉融媒体中心

21 世纪第三个十年,5G 等数字技术催生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既重塑受众信息接收习惯,也对广电产业形成冲击:2023 年广电传统广告收入下降 8.2% ,新媒体广告却增长 12.5% ,传统收视时长同步下滑。媒介融合理论为广电转型提供支撑,虽有央视频、芒果 TV 等先行探索,但仍存在融合碎片化等问题。本文以问题与目标为导向,梳理广电融合现状与瓶颈,从内容、技术、业态、制度四维度构建发展路径,既丰富媒介融合理论的实践应用,也为广电产业提供实操策略,助力其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巩固舆论引导力与市场竞争力。

一、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产业的融合现状与核心瓶颈

(一)融合现状

当前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融合已从“被动应对”迈入“主动整合”初步阶段,呈现三大显著特征:一是“平台联动”成基础配置,绝大多数省级以上广电机构已布局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账号,并推出自主 APP,实现“电视内容 + 新媒体分发”的多渠道覆盖;二是“内容适配”起步,部分机构针对新媒体用户习惯,将综艺剪辑为短视频、新闻拆分为“图文 + 音视频”形态;三是“台网联动”深化,如湖南广电《乘风破浪的姐姐》系列采用“芒果 TV 首播 + 湖南卫视重播”模式,实现双平台引流变现。但整体融合仍停留在“形式联动”层面,多数机构新媒体与传统部门“各自为战”,内容规划与数据不互通,部分自主APP 仅为电视直播移动端复现,缺乏弹幕、社群等互动功能,用户粘性较低[1]。

(二)核心瓶颈

业态盈利层面模式单一,过度依赖传统广告:传统广电盈利以广告收入和有线网络收费为主,而新媒体盈利呈现会员付费、直播带货等多元化特征,多数机构融合盈利仍局限于新媒体账号广告投放,未能拓展电商带货、知识付费等业务,会员服务权益也仅局限于“免广告”“高清直播”,吸引力不足、转化率低。体制机制层面层级僵化,缺乏协同活力:传统广电采用层级化、部门化管理体制,与新媒体所需的扁平化、敏捷化组织架构相悖,部门壁垒导致内容、技术、数据等资源难以共享,人才评价体系仍以“电视节目产量”“收视率”为核心,缺乏对新媒体人才的激励机制,且决策需经多层审批,难以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快速决策的需求,易错失市场机遇。

二、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

针对上述瓶颈,本文从“内容、技术、业态、制度”四个维度,构建系统性的融合发展路径,推动广播电视产业实现从“形式联动”向“深度融合”的转型。

(一)内容融合

内容是媒介融合的核心灵魂,广播电视产业需立足专业采编团队、权威信息来源、优质 IP 储备等优势,结合新媒体用户个性化、互动性需求,实现内容重构与创新。在内容生产上,需聚焦广电特色打造差异化:新闻领域依托一线资源制作深度调查短视频、记者vlog,以权威性与真实性区别于草根新闻;综艺领域围绕《春晚》《快乐大本营》等传统IP,开发衍生短视频、幕后花絮与互动直播,延伸 IP 生命周期;文化领域结合地方特色推出地域文化短视频、非遗直播,打造垂直领域文化 IP。在内容传播上,需针对平台特性构建矩阵:同一新闻可拆解为15 秒短视频(抖音、快手)、5 分钟深度解读(央视频、芒果TV)、图文 + 音频(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实现“一次生产,多端分发”;同时结合用户画像精准推送,如向年轻群体推娱乐化短视频、向中老年群体推养生音频,提升传播效率与用户满意度[2]。

(二)技术融合

技术是媒介融合的核心支撑引擎,广播电视产业需突破“碎片化技术投入”困境,构建“一体化 + 智能化”技术体系,全面赋能内容生产、传播与运营全流程。在技术系统一体化层面,需推进传统广电技术系统(如采编播、有线网络系统)与新媒体技术系统(如分发平台、用户数据平台)的兼容性改造,搭建统一技术中台与数据中台:技术中台可实现内容素材统一管理,让传统电视节目素材直接服务于新媒体生产,减少重复劳动;数据中台能整合收视、点击、互动等多维度数据,构建全维度用户画像,为内容创作与精准传播提供数据支撑。在技术应用智能化层面,需以 AI 贯穿全流程:生产端借助AI 写稿、剪辑、配音缩短周期、降低成本,如央视AI 主播实现 24 小时播报;传播端通过 AI 推荐算法依据用户画像推送适配内容,提升点击与停留时长;运营端利用 AI 数据分析工具实时监测传播效果,动态调整内容与渠道策略,切实提升融合效率。

(三)业态融合

业态融合是广播电视产业实现盈利转型的核心抓手,需打破传统业态边界,构建跨业态、多元化的融合生态以拓展盈利空间。在产业生态层面,需以内容 IP 为核心,整合传播平台与衍生服务打造闭环生态。如湖南广电以芒果TV 为核心,围绕《乘风破浪的姐姐》等优质综艺IP,开展会员付费、广告投放、直播带货、IP 衍生品开发多元业务,形成“内容引流—平台聚合—服务变现”闭环,显著提升盈利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在盈利模式层面,需突破传统广告依赖:一是升级会员付费,通过独家内容、互动服务、跨界权益提升转化与续费率;二是推进直播电商融合,地方广电借地域文化IP 推特产、央视凭权威推荐国货,实现“内容 + 销售”双赢;三是拓展政企服务,为政府、企业提供政务宣传短视频制作、品牌直播策划等B 端服务,构建“ToC+ToB”多元盈利结构。

(四)制度融合

制度融合是广播电视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保障,需破除“层级化、部门化”体制桎梏,构建“精准化、灵活化”制度体系以激活融合动能。在政策支持层面,政府需强化精准引导:设立媒介融合专项基金,重点扶持广电机构技术升级、内容创新与业态拓展;简化新媒体业务审批流程,如短视频平台备案、直播资质申请,鼓励跨区域、跨业态资源整合(如广电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制定融合技术标准与数据安全规范,规避无序竞争。在内部管理层面,广电机构需推动灵活变革:搭建扁平化组织架构,成立融合发展中心整合内容、技术、运营资源,实现统一决策与协同作战;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将新媒体内容点击量、用户增长率等纳入考核,通过校企合作培养、股权激励等方式吸引留存专业人才;组建快速决策小组,针对市场变化敏捷响应,避免多层审批错失机遇[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产业的融合是内容、技术、业态与体制机制的深度重构,虽已开启探索,但面临内容同质化、技术碎片化、盈利单一化及体制僵化等瓶颈,需通过“内容精品化 + 差异化”“技术一体化 + 智能化”“业态生态化 + 多元化”“制度精准化 + 灵活化”破局。未来,6G、元宇宙等技术将带来新机遇与伦理、版权等挑战,产业需动态调整路径以实现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本研究未涉及不同层级广电机构差异化路径与融合效果量化分析,后续可围绕此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唐子烨 .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探究 [J]. 广播电视信息 ,2025,32(07):50-52.

[2] 阿梅 .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J]. 新闻传播 ,2023,(20):73-75.

[3] 李江林 .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路径阐述与探究 [J]. 中国传媒科技 ,2022,(07):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