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视角下传媒企业成本管控策略研究
孙仁良
辽宁报刊传媒集团(辽宁日报社)
1. 传媒企业成本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责任划分模糊,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机制
在传媒企业中,整体成本管理体系的缺失或不完善,是导致成本控制难以有效落实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企业尚未建立起科学、系统的成本核算体系,导致成本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无法保障。具体表现为:责任主体不明确,财务与业务部门之间的职责界限模糊,导致成本核算混乱。财务部门往往只关注财务报表的编制,而对内容制作、渠道运营等核心业务环节的成本控制缺乏深入介入或指导,形成了“财务孤岛”现象。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机制,使得许多成本项目没有明确的归属和核算标准,导致成本数据浮动较大,难以进行科学分析和决策。例如,广告投放、内容制作、人员薪酬、设备折旧等费用,往往没有统一的核算口径,甚至存在重复核算或漏核的情况,严重影响成本分析的可靠性。没有合理的成本分类和细化,使得管理层难以识别高成本项目和潜在的浪费环节,也难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措施。另一方面,缺乏动态的成本监控和分析体系,导致企业无法实时掌握各项成本的变化趋势。
1.2 成本控制流程不规范,缺乏系统化的管理工具与手段
传媒企业在具体的成本控制过程中,普遍存在流程不规范、管理手段单一、执行力不足的问题。首先,许多企业缺少标准化的成本控制流程或操作规程,导致不同业务环节、不同项目的成本管理缺乏统一的规范。比如,内容制作、渠道推广、广告投放、人员薪酬等环节,各自为政,缺少贯穿始终的流程监督体系。这就造成了成本环节的盲区和漏洞,既不能实现全过程的监控,也难以追溯责任。其次,缺乏系统化的管理工具和信息平台,成为制约成本控制的瓶颈。一些企业仍依赖人工核算和手工台账,信息传递滞后,无法实现实时监控和动态调整。没有集成的成本管理系统,企业难以获得全面、准确的成本数据,导致管理层对成本状况的认知偏差或滞后,难以及时采取措施。即使部分企业部署了预算管理软件,也多存在系统功能不完善、数据维护不到位等问题,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成本控制流程缺乏科学的权限设置和审批机制,导致流程中的责任不明或权限过大,容易出现随意变更、审批延误或责任推诿。
1.3 成本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能力不足,导致决策失误和成本浪费
首先,数据采集渠道有限,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数据集成,导致成本数据难以统一汇总和分析。比如,内容制作的工时、材料耗材、渠道推广的投入、广告投放的效果等关键指标,散落在多个系统和手工记录中,难以实现全局掌控。其次,数据质量不高,影响分析的准确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严格的数据审核和校验机制,造成数据冗余、重复或错误。例如,重复录入、数据漏填、统计口径不一致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成本分析结果偏差较大。基于不准确或不完整的数据做出的决策,容易引发资源浪费或错失优化机会。第三,缺乏高效的分析工具和模型。多数企业依赖传统的财务报表和 Excel 表格进行成本分析,缺少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平台和模型支持。这样不仅耗费大量人力,也难以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的深入分析。比如,对于成本构成、趋势变化、异常波动等关键问题,缺乏系统化的诊断工具,导致分析报告笼统、难以提取有价值的管理信息。成本分析的频率和时效性不足。
1.4 企业文化与管理氛围对成本控制的带动作用不足
在精细化管理的背景下,企业文化和管理氛围对成本控制的支持作用尤为关键。然而,许多传媒企业在这一方面表现出明显不足,导致成本管理缺乏内生动力和持续改善的动力。首先,成本意识薄弱是核心问题之一。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成本就是利润、节约就是贡献”的文化导向,员工普遍存在“成本控制由财务部门负责”的偏见,缺乏主动参与和责任心。这种被动依赖的文化氛围,难以激发全员的成本节约意识。其次,缺乏激励机制,导致员工在成本控制中的积极性不足。许多企业没有将成本管理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或虽有指标但未得到有效执行。没有明确的奖惩措施,员工难以形成成本节约的压力和动力,甚至存在“节省成本会影响绩效”的错误认识。这种激励缺失,导致成本控制成为形式主义或被动应付。另外,企业内部沟通和信息共享不足,也影响成本控制的效果。在一些企业中,部门间信息壁垒严重,内容制作、渠道运营和财务等部门缺乏充分的协作与沟通。信息不对称使得成本数据难以及时共享,管理层难以全面掌握各环节的成本状态,也削弱了企业整体的成本管控能力。创新文化和改善意识不足,阻碍企业持续优化成本结构。一些企业缺乏鼓励创新和持续改善的企业文化,员工对成本控制的认知停留在日常操作层面,没有从制度、流程和技术层面推进系统性改进。这种保守的管理氛围,难以适应行业快速变化带来的新成本挑战。最后,领导层在成本管理中的示范作用不强,也影响了企业整体的成本控制氛围。部分高层管理者对成本敏感度不足或缺乏亲自推动,未能树立“节约优先、效率第一”的管理导向。
2. 精细化管理视角下传媒企业成本管控优化对策
.1 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建立科学责任机制,推动责任落实与绩效考
为了实现精细化管理背景下的成本控制,首先从制度层面进行根本性优化。企业应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成本管理体系,明确各级责任主体,落实责任到人,确保每一项成本都有人负责、有人追究。这一体系应涵盖成本核算、预算控制、审批流程、监控评价等环节,形成闭环管理。具体措施包括:制定详细的成本核算标准和流程,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明确职责划分,将内容制作、渠道推广、人员管理、设备使用等环节的责任责任到岗位、责任到人;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成本超支、不合理支出等行为实行问责,激发员工的成本意识。成本管理还应融入绩效考核体系,将成本控制指标纳入部门和个人绩效评价中。通过设置明确的成本节约目标、成本效率指标,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结合绩效激励机制,对在成本节约方面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队给予奖励,形成“节约即贡献、控制即责任”的良好氛围。同时,企业应推动预算管理向责任制转变,把预算责任细化到每个项目、每个环节,确保预算执行的科学性和可控性。另一方面,应强化培训和宣传,提升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定期组织成本管理培训,普及成本核算、预算编制、风险控制等专业知识,使员工理解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借助内部通讯、案例分享等方式,营造“节约优先、效率第一”的企业文化氛围,让成本管理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2.2 优化成本控制流程,建立系统化的管理工具和机制
流程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是实现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关键。企业应从流程设计入手,建立科学、标准、可操作的成本控制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监控和管理。首先,应制定详细的流程图和操作规程,明确成本预算制定、审批、执行、监控、调整等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和操作步骤,避免责任模糊和环节缺失。在流程优化过程中,应引入先进的管理工具,如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成本管理软件、预算控制平台等,实现信息的集中管理和自动化处理。通过数字化工具,企业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同步、自动核算、异常预警,从而大幅提高流程的效率和透明度。例如,内容制作部门在完成项目后,自动录入成本数据,财务部门实时审核,管理层可以随时查看成本偏差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同时,应建立多层次的审批机制,将权限合理分配,设立不同级别的审批节点,确保每一笔支出都经过严格审核,有效防止随意变更和乱支。在审批流程中,要设立灵活的权限体系,允许在特殊情况下快速调整,但须有严格的审批路径和责任追究。为提升流程执行力,应加强培训和宣传,确保相关人员熟悉流程操作规程,严格按照规定操作,杜绝“走过场”。
2.3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成本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利用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的应用是实现成本管控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统一、集成的成本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集中存储和深度分析。首先,企业应引入先进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或专门的成本管理软件,整合财务、内容制作、渠道运营、人员管理等多个业务系统,打破信息孤岛,确保各环节数据的互联互通。在数据采集方面,应建立标准化、自动化的采集流程,减少人为干预和误差。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将设备使用、资源投入、工时统计等数据实时传输到管理平台。这样,管理层可以掌握项目的实时成本动态,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同时,应建立数据校验和审核机制,确保输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其次,应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成本数据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建立多维度的成本分析模型,识别成本结构中的高风险点和潜在浪费环节。例如,可以分析不同渠道的广告投入效果,判断哪些渠道成本高但转化率低,促进优化配置。还可以通过趋势分析预测未来的成本变化,为预算调整提供依据。成本数据的可视化展示也是提升决策效率的重要手段。采用动态仪表盘、交互式报表等工具,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信息图表,帮助管理层快速理解成本状况。结合差异分析、异常预警等功能,实现“盯紧”关键指标,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措施。
2.4 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营造成本意识浓厚的管理氛围
企业文化是推动成本控制持续深入的重要软实力。在精细化管理背景下,传媒企业应着重打造“节约优先、效率第一”的文化氛围,激发全员的成本意识和责任感。首先,应在企业战略和价值观中明确强调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将其贯穿于日常运营和管理理念中。通过高层领导的示范作用,树立“成本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的观念,将节约成本作为每个岗位的核心责任。其次,企业应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具有激励作用的成本控制激励机制,将成本节约和绩效考核相结合。例如,设立“成本节约之星”、“最佳效率奖”等荣誉称号,对在成本管理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队予以表彰和奖励,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性竞争氛围。通过榜样示范,激励员工主动发现节约空间、提出改善建议。同时,企业应加强内部沟通与交流,营造开放、透明的管理环境。定期开展成本管理经验交流会、案例分享会,让员工了解企业的成本目标、成本压力和节约成果,增强归属感和责任感。鼓励员工提出创新的节约方案和优化建议,营造“我为企业省点钱,我为企业添点彩”的良好氛围。此外,应强化成本管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认知水平。将成本管理内容纳入日常培训计划,通过讲座、工作坊、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提升员工成本意识和操作能力,让每个人都成为成本控制的责任人。
参考文献:
[1] 肖际灿 . 精细化管理下企业成本管控探讨 [J]. 会计师 ,2023(15)
[2] 杜庆丽 . 成本精细化管理视角下的企业预算与核算优化策略研究 [J]. 营销界 ,2024(07)
[3] 周昆 . 业财融合视角下大型企业精细化成本管理方法分析 [J]. 财会学习 ,2024(25)
[4] 余桂林 . 业财融合背景下企业财务管控与成本管理对策研究 [J]. 中国产经 ,20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