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 背景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研究
李昕
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临海 317000
引言
互联网 + 战略的深入推进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升级注入新动能,但浙江省作为年产量超 1800 万吨的产销大省(浙江省农业农村厅,2024),仍面临高损耗(15%-20%)、低效率的核心矛盾:信息不对称导致生产消费脱节,冷链 " 断链 " 推高流通成本,质量标准缺位制约优质优价,小农户原子化经营弱化议价能力(田头价占比仅 15%-40%)。政策驱动(" 数字乡村 " 战略)、技术赋能(区块链 / 物联网)与消费升级(60% 消费者愿为溯源生鲜支付 15% 溢价)三重机遇下,供应链亟需向 " 数据驱动 " 转型。本研究聚焦互联网 + 对生鲜供应链的重构逻辑,通过淘宝买菜 " 半托管 "、寿光三级网格等典型案例,系统解析 " 信息壁垒破除 - 全链路降损 - 小农获益提升" 的优化路径,提出四项创新对策,为构建" 效率- 韧性- 公平" 平衡的智慧供应链提供实践范式。
一、浙江省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瓶颈
1. 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供应链协同失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信息不对称本质是生产端与消费端的数据割裂,以及各环节主体的信息孤岛效应。分散化的小农生产模式难以实时获取市场需求动态,而消费者亦缺乏产品质量追溯渠道,形成典型的“柠檬市场”困境。这种不对称不仅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如农户盲目扩产导致的滞销),更削弱供应链整体响应能力。需依托政府主导的省级农业大数据平台,整合生产、流通、消费全链路信息,同时推广“订单农业”模式锁定供需关系,通过契约设计降低违约率。
2.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推高流通损耗
生鲜农产品的生物特性要求全程温控,但浙江省冷链“断链”现象突出,表现为“最先一公里”预冷缺失与“最后一公里”配送脱冷并存。核心矛盾在于:
(1)设施分布失衡:冷库集中于城市枢纽(如杭州、宁波基地),县域覆盖率不足,导致田间预冷率低于30%。
(2)多式联运缺位:海陆冷链衔接不畅,如舟山水产品需经多次中转才能进入内陆,增加损耗风险。据实证研究,冷链流通率每提升1%,果蔬损耗率可下降0.8%。因此,应转向构建“骨干基地—县域集配—村级网点”三级网络,并通过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产地冷链(如移动预冷站)。
3. 质量标准化与监管体系碎片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症结在于生产标准化缺失与监管链条断裂:
(1)生产环节:小农生产缺乏统一农艺规范,农药使用量、采收周期差异大,导致同品类产品品质悬殊(如“红美人”柑橘糖度波动超20%);
(2)监管环节:质检(农残检测)、溯源(区块链存证)、认证(绿色标识)分属农业、市场监管部门,职能交叉与数据壁垒并存。
尽管浙江省推行“浙食链”二维码溯源,但 2025 年仅覆盖加工食品,生鲜品类(尤其叶菜、活鲜)仍难纳入。破局关键在于建立“生产合作社 + 第三方认证”体系,将分散农户纳入标准化管理,并通过立法强制关键品类全链追溯。
4. 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弱化市场议价能力小农经济的原子化结构导致其在供应链中处于权责不对等地位:
(1)纵向协作缺失:90% 农户依赖批发市场,但缺乏与超市、电商的长期契约,面临经销商压价(如包心菜田头价仅为终端售价的15%);
(2)横向整合不足:合作社覆盖率仅40%,且多数流于形式,难以实现规模化集货和品牌化运营。反观成功案例,苍南县通过“云织链数字云仓”整合 18 家企业,实现电商订单集约处理,证明组织化提升需依托“龙头企业+ 合作社”双层架构:前者负责市场开拓与标准输出,后者承接生产管理与利益分配。
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机遇与挑战
1、政策红利驱动基础设施与制度创新
互联网 + 战略深度融入国家农业农村现代 着力点从传统基建转向“硬设施 + 软体系”协同建设。中央层面通过《数字乡 品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核心在于构建覆盖生产、流通、 当费□ 府则聚焦落地“县域商业体系”和“冷链物流骨干网”, 更在于通过制度设计打破部门壁垒,降低全链协同成本。 这种 底层规则,为供应链主体参与互联网化竞争提供基础性保障,显著降低了信息获取与合规经营的门槛
2、消费升级引领需求结构与商业模式变革
居民消费行为数字化与品质化需求升级,推动生鲜供应链从“供给导向”向“需求牵引”转型。线上生鲜消费已超越单纯的渠道迁移,其深层影响在于:
1)需求精细化:消费者对产品溯源、营养标签、低碳属性的关注倒逼供应链透明化,驱动“优质优价”机制形成;
2)场景碎片化:即时零售、社区团购等新业态要求供应链具备柔性响应能力,推动“多温区共配”“微仓储节点”等模式创新;
3)价值延伸化:消费数据反哺生产端,使“以销定产”成为可能,减少资源错配。电商平台凭借数据聚合能力,正在重构生鲜价值分配逻辑——从依赖中间商价差转向基于数据服务的增值收益。这一变革要求供应链主体强化需求洞察与敏捷响应能力。
3、技术赋能重构供应链组织逻辑
数字技术解构了传统线性供应链,推动其向“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演进:
(1)生产智能化:物联网、AI 种植模型等技术实现生产要素精准调控,降低自然风险与资源消耗,同时标准化生产流程,为后续流通环节降损提效奠定基础;
(2)流通协同化:区块链打通各环节数据孤岛,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可视化管理;智能算法优化物流路径与库存,降低流转成本;
(3)服务生态化:平台型企业整合金融(供应链金融)、技术(SaaS 工具)、市场(流量入口)等资源,为中小主体提供“即插即用”的数字化服务包。技术赋能的本质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其关键在于推动供应链从“物理连接”升级为“数据驱动”的智能系统。
4、核心挑战:能力断层与协同困境尽管机遇显著,深层结构性矛盾制约转型效能
(1)基础设施与标准错配:冷链覆盖率与数字化基建存在区域失衡,且现行标准体系(如农产品分级、数据接口)滞后于技术发展,导致跨主体协作成本高昂;(2)主体能力断层:大量生产者缺乏数字工具应用能力,经销商面临角色转型(从信息垄断者变为服务提供者)的阵痛,新旧主体协同效率低下;
(3)盈利模式脆弱性:前置仓、产地直供等新业态面临高履约成本与低客单价矛盾,需通过规模效应或服务增值(如预制菜加工)平衡,但市场培育周期漫长;
(4)制度供给滞后:数据权属、平台责任、算法监管等新型规则尚未完善,抑制创新可持续性。破局需构建“技术- 组织- 制度”三位一体的适配体系,尤其需强化对弱势主体的能力建设和利益保障机制。
三、互联网+ 背景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作分析
1、需求驱动的敏捷供应链重构:从“产定销”到“以销定产
互联网 + 背景下,生鲜供应链的核心变革在于需求数据反哺生产决策,形成“消费端订单→平台聚合→产地直发”的短链模式。以淘宝买菜“半托管模式”为例,平台通过预售机制生成确定性订单,同步至产地合作社;农户依据订单量精准采收,将损耗率从传统模式的16% 降至3% 以下,同时物流集中配送降低单位成本30%。此模式本质是以需定产的供应链重构:消费端数据经 AI 算法解析,生成“产销地图”指导生产端排期,替代过去依赖批发市场层层分销的长链模式。武汉强鑫蔬菜合作社的实践进一步验证,订单农业使农户收入稳定性提高30%,且通过平台反馈的消费评价优化种植品种。需求驱动的敏捷性不仅减少资源错配,更推动供应链从“推式库存积压”转向“拉式即时响应”。
2、全链路数字化集成:数据贯通破除“孤岛效应”
生鲜供应链效率提升依赖物理节点与数据系统的深度耦合,具体通过三级数字化跃迁实现:
(1)资产在线化:冷链车辆、冷库、农械等实体资源接入物联网平台,实现状态实时监控(如鲜易供应链5000+ 冷藏车温控数据云端同步);
(2)业务可视化:订单调度、农事操作、物流轨迹等环节数据打通,形成全流程追溯(如寿光 5G 智慧秤自动上报销售数据,商户决策效率提升200%);
(3)产业集约化:跨主体数据整合至省级中台,生成动态调度指令(如浙江农业数据中枢归集 43 个系统1600 万条数据,优化采收窗口期)。
山东寿光的实践更具代表性:其“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覆盖 8 万农户,通过 5G+AI 识别农事行为,自动记录施肥、灌溉等操作并关联药残检测数据,实现“生产合规性 - 流通安全性 - 消费可信性”的闭环管控。全链路数字化的核心价值在于以数据流动性消解环节割裂,为供应链降损提效提供底层支撑。
3、多主体协同生态治理:政府、平台与生产者的“三角契约”
互联网+ 供应链的可持续运作需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机
(1)政府主导基建与规则:通过县域云仓网络、冷链补贴(如山东寿光政府承担 50% 冷库改建费用)降低企业投入成本,同时制定数据接口标准推动跨系统兼容;(2)平台赋能技术与市场:提供轻量化工具(方言 APP、智能合约)降低农户数字门槛,并以流量资源置换生产数据;
(3)生产者组织化升级:合作社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产销协议,同时共享AI 农械降低边际成本。衡水武邑县“电商物流 + 智慧管控”模式是协同治理的典范:县政府整合交通、邮政资源建立三级配送网络,多采平台归集生产消费数据生成调度指令,合作社按订单集货直发社区。该模式使物流成本降 35%,农产品上行效率提升200%。协同治理的本质是以制度设计平衡效率与公平,避免技术红利被单一主体垄断。
4、技术与制度双轮驱动:构建“效率- 韧性”平衡机制互联网+ 供应链的优化需同步突破技术应用瓶颈与制度滞后
(1)技术侧:区块链与碳足迹追溯融合,将环保属性转化为市场溢价(如井冈山大米双追溯码推动欧盟出口额增34%);AI 预测模型(如叮咚买菜需求算法)将损耗率压降至5%,显著低于行业均值;
(2)制度侧:建立“分级认证 + 动态监管”质量体系(如三亚豇豆按风险等级调整抽检频次),并创新数据信用融资机制。
制约亦不容忽视:西部县域因数字农人培训缺位,导致智能设备闲置率超 60% ;欧盟碳关税等绿色壁垒要求国内供应链加速碳核算标准对接。未来需通过政策激励(如县域冷链补贴基金)与市场机制(如碳积分交易)协同,实现效率提升与风险可控的双重目标。
四、互联网 + 背景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对策
1、构建全链路数字化基础设施
通过物联网传感设备(如田间温湿度探头、冷藏车 GPS+ 温控仪)与 5G 网络全覆盖,建立贯穿“预冷 - 运输 - 仓储 - 配送”的实时数据采集体系。 政府主导建设县域分布式云仓网络,基于边缘计算节点动态调度冷库资源;省级农业数据中台整合生产 气象预警)、流通温控(冷链车辆状态)、消费偏好(电商平台热销品类)等多源数据, 生成动态“产销热力图”,指导农产品跨区域调拨与采收排期。为中小主体提供标准化 API 接口 持低成本接入 SaaS 化管理系统(库存预警、路径优化),推动基础设施从孤立节点向智能协同网络升级,实现全链路损耗率降低15%-20%。
2、信息平台建设:打造“三流合一”的智能中枢
基于商流(订单)、物流(温控)、资金流(供应链金融)数据融合,构建产业级智能决策系统。平台通过AI 算法预测区域需求峰值;同时联通生产端轻量化APP(支持语音输入)与消费端扫码溯源功能,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创新采用分布式数据节点架构:农户农事数据经加密后存储于合作社本地节点,通过零知识证明技术向金融机构部分开放脱敏数据,生成“生产信用画像”支撑信贷授信(如按采收合格率动态调整贷款额度),驱动决策机制从经验判断向算法优化跃迁。
3、溯源管理:推行“区块链+ 碳足迹”双追溯机制
生产端部署物联设备自动采集环境参数(土壤重金属含量、农药施用频次),通过轻量级共识算法上链存证;流通端利用温湿度传感器与载重监测装置,实时计算冷链各环节碳排放强度(基于 ISO14064 标准核算运输里程与制冷能耗);消费端扫码获取含质量安全报告与碳足迹标签的“双码溯源页面”。建立绿色溢价分配机制:低碳农产品(如全程冷链碳排量低于行业均值 20%)通过平台绿色标识系统获得流量加权,溢价部分按比例反馈生产端。该机制同步兼容欧盟CBAM 等碳壁垒规则,提升出口农产品合规性。
4、合作基地升级:发展“智能合约+ 合作社”组织模式
合作社统一制定种植标准(农残阈值、采收成熟度等) 并集中采购 I 农械(自动驾驶收割机、无人机植保),农户通过物联网设备(智能 环境传感器数据自动触发智能合约:当温控记录符合预设条 账户;同时将溯源数据(药检合格率、碳排放强度)转换为动态贡献 通过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治理架构,由合作社、平台、农户代表共议合约 以技术刚性约束替代传统人情担保,降低订单违约率60% 以上。
结束语
本研究系统解析了互联网 + 背景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路径。实证表明:通过需求驱动的敏捷响应机制(如订单农业降低损耗至3%)、全链路数字集成(三级网格体系提升设施利用率40%)与多主体协同治理(政府-平台-合作社三角契约),可有效破解信息孤岛、冷链断链与小农弱质化等结构性瓶颈。四项对策的落地实施,预计将推动供应链损耗率降低 30% 以上,提升农户收入稳定性 35%,并为全国县域提供可复制的 " 浙江经验 "。未来需进一步探索绿色低碳追溯与国际标准对接,最终构建" 高效益、强韧性、广包容" 的智慧供应链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 浙江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报告(2023)[R]. 杭州 :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3.
[2] 刘维佳 . 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J]. 中国流通经济 , 2022, 36(4): 21-30.
[3] 张明华, 李志强. 数字技术赋能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路径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23, 44(1):
102-114.
[4] 国家发展改革委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Z]. 发改经贸〔2021〕1843 号 , 2021.
[5] 阿里研究院 . 2023 中国农产品电商上行趋势报告 [R]. 杭州 : 阿里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