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探讨常见的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要点及应用

作者

欧阳文福

新疆兵团第四师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 835219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人类活动干扰导致林业病虫害频发,给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传统依赖化学农药的防治模式虽短期内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如土壤退化、非靶标生物受害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削弱。无公害防治技术逐渐受到重视,其通过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植物源农药及物理诱捕等手段,实现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其推广应用仍面临技术成本高、农民接受度低等瓶颈,亟需进一步研究与优化。

1. 利用新疆本地瓢虫种群防治杨树蚜虫

新疆本地瓢虫种群在防治杨树蚜虫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一种典型的生物防治手段,符合无公害防治技术的核心理念,新疆地区常见的瓢虫种类如七星瓢虫、异色瓢虫等,对杨树蚜虫具有天然的捕食能力,能够有效抑制蚜虫种群的增长。相较于化学农药,瓢虫防治不会产生药物残留,也不会破坏生态平衡,同时避免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1]。结合杨树林的生态管理,如合理密植、优化林分结构,能为瓢虫提供更适宜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防治效果,这种防治方式不仅成本较低,而且可持续性强,有助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病虫害的爆发频率。

推广新疆本地瓢虫防治杨树蚜虫技术仍需结合科学的监测与配套措施,需对杨树林的蚜虫发生规律进行系统调查,以确定最佳瓢虫释放时机和数量,避免盲目投放导致资源浪费。减少广谱杀虫剂的使用以免误伤瓢虫等天敌昆虫,破坏生物防治的基础,而加强林业从业者的技术培训,提高其对生物防治的认知和操作能力,有助于该技术的广泛应用。

2. 采用胡杨林带隔离结合诱木诱杀治理春尺蠖

胡杨林带隔离结合诱木诱杀是治理春尺蠖的一种高效无公害防治技术,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胡杨作为新疆地区典型的耐旱树种,其林带可形成天然屏障,有效阻隔春尺蠖成虫的迁飞扩散,降低虫害传播风险。诱木诱杀技术则是利用春尺蠖成虫偏好特定树种产卵的习性,在隔离带外围或林间空地处设置诱木,如新疆杨或柳树等,吸引成虫集中产卵后统一处理,从而大幅降低幼虫孵化量,这种防治方式避免了化学农药的大面积使用,减少了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的危害,符合现代林业绿色防控的发展趋势。

胡杨林带的宽度和密度应根据春尺蠖的生物学特性及当地环境条件合理设计,以确保最佳的隔离效果,诱木的选择和布设也需因地制宜,优先选用对春尺蠖成虫吸引力强的树种,并定期检查诱木上的卵块,及时采取人工刮除或生物药剂处理等措施,此技术可与性信息素诱捕、天敌昆虫释放等无公害防治手段协同使用,形成多层次的综合防控体系。

3. 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戈壁林区榆紫叶甲成虫

频振式杀虫灯在戈壁林区榆紫叶甲成虫防治中展现出显著优势,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物理防治技术,该技术利用榆紫叶甲成虫的趋光特性,通过特定波长的光源配合高压电网进行诱杀,能够有效降低成虫种群密度,从而减少其产卵量和幼虫危害 [2]。相较于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频振式杀虫灯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不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等特点,尤其适合在戈壁林区这类生态脆弱区域推广应用,杀虫灯的布设密度和悬挂高度需要根据榆紫叶甲成虫的活动规律和林区地形特点进行科学规划,通常选择在林缘、林间空地等成虫活跃区域设置,以达到最佳诱杀效果。

推广频振式杀虫灯技术需要充分考虑戈壁林区的特殊环境条件和榆紫叶甲的生物学特性,由于戈壁地区风沙大、温差显著,应选用防风防尘性能良好的专用杀虫灯,并定期进行维护清理,确保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在防治时机选择上,要重点把握榆紫叶甲成虫羽化高峰期进行集中诱杀,通常在 5-7 月期间效果最为显著。技术的应用还应与林区监测预警系统相结合,通过定期调查成虫发生动态,及时调整防治策略。

4. 通过营造混交林抑制梭梭白粉病发生

营造混交林是防治梭梭白粉病的有效生态调控手段,通过打破单一林分结构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对病害的自然抵抗能力,梭梭作为干旱区重要造林树种,长期单一栽培容易导致白粉病病原菌积累并大面积爆发,而混交林能够通过树种多样性改变林内微环境,降低病原菌传播效率。混交林的郁闭度调控尤为关键,适度的遮荫能降低林内温度、提高湿度,创造不利于白粉病发生的微气候条件,同时保持足够的通风以抑制病菌滋生,营造混交林的防治方式从根本上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需求,既保护了荒漠生态系统平衡,又提高了林分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实施混交林防控梭梭白粉病需要科学的树种配置和长期持续的经营管理,在造林设计阶段,应根据立地条件选择抗病性较强的混交树种,并采用带状或块状混交模式,确保各树种都能充分发挥生态功能。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定期监测林分健康状况,通过适度修枝、疏伐等措施维持合理的林分密度,既保证混交效益又不影响梭梭的正常生长,特别在春季白粉病高发期,可结合生物防治手段如喷洒木霉菌制剂等进行辅助控制。

5. 应用新疆本地肿腿蜂防治杨树天牛幼虫

在新疆地区,杨树天牛幼虫是危害杨树健康的主要病虫害之一,传统化学防治方法虽有一定效果,但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其中利用本地肿腿蜂进行生物防治是一种高效且环保的手段。肿腿蜂是天牛幼虫的天然寄生性天敌,通过将蜂种释放到杨树林中,肿腿蜂会主动寻找天牛幼虫并产卵于其体内,幼虫孵化后以天牛幼虫为食,从而有效控制天牛种群数量。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不破坏生态平衡,且肿腿蜂对非目标生物无害,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为确保肿腿蜂防治技术的长效性,需注重本地蜂种的培育和生态保护,新疆本地肿腿蜂适应性强,与外来蜂种相比更适应当地气候和寄主特性,因此应优先选用本地蜂种。在释放过程中,需避免使用广谱杀虫剂,以免误杀肿腿蜂或其他有益昆虫,可通过建立天敌繁育基地,定期补充蜂种,以维持林间种群稳定性,结合其他无公害技术,如诱捕器、信息素干扰等,可形成综合防治体系,降低天牛危害。应用新疆本地肿腿蜂的推广不仅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还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为新疆杨树林的可持续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结语:

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是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重要途径,通过生态友好的防控手段,不仅能有效遏制病虫害的蔓延,还能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治理部门要加强技术研发与政策支持,降低无公害防治成本,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动其在林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监测与大数据分析,进一步提升无公害防治的精准性与效率,为全球森林健康与生态安全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博 . 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J]. 种子科技 ,2025,43(09):134-136.

[2] 张荣波 . 关于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策略的探讨 [J]. 农业灾害研究 ,2025,15(0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