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公路养护档案管理现状与三合一制度融合路径探索

作者

王玫梅

惠州市惠城区公路养护所 广东惠州 516001

一、引言

公路养护档案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核心载体,其系统性、完整性直接制约养护决策效能与路网服务韧性。[1] 当前实践中,档案管理普遍存在分类标准模糊、跨部门协同壁垒、数字化进程滞后等制度性梗阻,导致信息资源碎片化与治理成本攀升。“三合一”制度(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分类方案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为重构公路养护档案管理体系提供了系统性方法论。

二、公路养护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当前公路养护档案管理以路政巡查制度为依托,形成了一套基于实际操作规范的动态记录体系。[2] 巡查记录的规范性是档案管理的核心特征,根据制度要求,巡查人员需持证上岗、着装统一,每次巡查后必须详实记载时段、天气、路段、人员车牌及处理结果等信息,确保字迹清晰、内容连续完整,并通过严格交接手续保障档案的时效性与可追溯性。这些记录构成养护决策的基础依据,但其功能仍局限于操作层面,尚未升华为系统性档案管理资源。信息共享机制为档案整合提供技术支撑。依托粤政易、工作群及公函等多渠道协作模式,管养单位、镇街与执法部门间实现违法行为抄告、路面损毁通知等数据的实时互通。联合巡查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协同性:路政、养护与交通分局组成协作小组,覆盖公路用地、桥下空间等全域巡查,生成涵盖设施状态、违法处置等关键数据。然而,现行档案管理存在显著局限:其一,档案完全依附于巡查流程,缺乏独立的管理标准,如桥下空间每月巡查记录仅作为任务完成证明,未转化为桥隧养护档案的专项分析素材;其二,信息共享侧重事件通报,未建立结构化归档平台,导致历史数据挖掘不足;其三,三合一制度虽整合多方职能,但档案未成为联动枢纽,制约了养护与执法的预判能力。这些结构性缺陷凸显了档案管理体系化升级的紧迫性。

三、公路养护档案管理与“三合一”制度的融合路径

(一)提高档案管理意识与重视程度

公路养护档案管理的效能提升,首要在于强化全域人员的档案意识。需明确档案在“三合一”制度中的核心价值:巡查记录作为基础载体,其详实性(载明时段、路段、处理结果等)直接决定路政、养护与执法协同的决策质量。领导层应通过联合巡查协作小组机制,将档案规范纳入制度刚性要求,例如在巡查计划制定中同步部署档案管理标准。构建常态化宣导体系:针对巡查人员持证上岗要求,开展专项档案培训,强调记录工整、交接连续的重要性;利用粤政易、工作群等信息共享渠道,定期推送档案管理案例,剖析档案缺失导致的执法延误或养护疏漏问题,深化全员对档案支撑作用的认知。

(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

公路养护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需深度结合“三合一”联合巡查机制的核心要求。其一,构建标准化归档框架,将巡查记录中明确的巡查时段、路段、人员、处理结果等要素纳入档案分类标准,确保数据完整性。同时借鉴巡查计划制定逻辑,建立分级归档周期:国道巡查档案按周归档(每周 ⩾2 次),省道按半月归档(每周 ⩾1 次),桥下空间等专项巡查按月归档(每月 ⩾1 次),形成与巡查频率匹配的档案管理节奏。其二,强化跨部门协同制度。依托路政巡查协作小组架构,明确养护、路政、交通分局三方档案责任:养护部门负责路面损毁档案,路政聚焦违法行为记录,交通分局统筹执法衔接档案。其三,建立档案质量监督机制。参照巡查车辆装备检查规范和巡查记录书写要求,制定档案内容详实性、字迹工整度、交接连续性的量化考核指标,并将档案管理纳入联合巡查小组的定期督查范围,确保制度落地。

(三)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培训与能力建设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是深化“三合一”制度融合的核心环节。需构建分层培训体系:针对基层巡查人员,结合持证上岗规范开展实操培训,重点强化巡查记录填写能力,确保时段、路段、处理结果等要素记录详实工整,字迹清晰可溯;针对协作小组成员,组织跨部门联合培训,模拟路政、养护、交通分局三方协同场景,通过粤政易与工作群演练档案数据共享流程,破除信息壁垒。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围绕无人机等新技术辅助巡查的要求,增设影像数据采集与归档课程,教授桥下空间、涵洞等盲区巡查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将智能设备生成的影像、坐标信息转化为结构化档案附件,提升档案的信息承载力。

(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实施

公路养护档案信息化建设需深度整合“三合一”联合巡查机制的技术需求与实践基础。建立电子化归档系统:将巡查记录要素数字化,开发标准化表单录入巡查时段、路段、处理结果等数据,结合粤政易、工作群等信息渠道实现即时归档,取代手工记录,提升数据准确性与检索效率。构建跨部门共享平台:依托联合巡查协作小组架构,打通路政、养护、交通分局的系统壁垒,通过权限分级实现违法行为记录、路面损毁信息等核心数据的互联互通,确保执法、养护决策的协同性。拓展智能化技术应用:响应新技术推广要求,引入无人机巡查采集的桥下空间、涵洞影像数据,通过 AI 识别技术自动标记设施损坏或违法行为,生成可视化档案附件,辅助人工巡查盲区管理。

(五)促进档案资源共享与利用

公路养护档案资源的共享与利用需依托“三合一”制度的联合巡查架构与信息互通基础。其一,搭建动态共享平台,结合粤政易、工作群等信息交互渠道,将巡查中生成的违法行为记录、路面损毁数据等分类整合,以统一格式接入平台,支持路政、养护、交通分局按权限实时调阅,强化跨部门协同效率。其二,建立分级共享机制,针对巡查周期差异,设置数据更新频次标签,确保镇街、执法部门获取信息的时效性;对于涉密或敏感内容(如重大案件函告文件),通过公函加密传输,平衡安全性与便捷性。其三,拓展资源应用场景,结合联合巡查协作小组的职能,利用档案中的桥下空间检查记录优化养护方案,通过违法行为历史数据研判执法重点区域,构建“巡查- 归档- 应用”闭环。

四、结语

公路养护档案管理与“三合一”制度的深度融合是提升公路治理效能的必然路径。通过整合路政巡查、养护作业和执法协同的联动机制,档案管理从被动记录转向主动赋能:依托联合巡查协作小组架构,规范化记录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和连续性;粤政易、工作群等信息互通渠道构建了资源共享基础;违法行为与路面损毁等动态数据的归档为协同决策提供核心支撑。

参考文献:

[1] 冯慧敏 . 机关档案“三合一”制度编制常见问题及对策 [J]. 山东档案 ,2025,(2):23-24.

[2] 陈文媛 . 档案建设“ 三合一制度” 的实践及研究 [J]. 兰台内外 ,2025,(4):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