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创新教育在大学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穆宗状 陈娇

郑州科技学院

引言:传统大学体育教学模式长期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存在学生参与度不足、个体差异被忽视、评价体系单一等弊端。以乒乓球教学为例,教师多采用“示范- 模仿- 重复练习”的标准化流程,导致部分学生因动作枯燥从而丧失兴趣,高水平学生则因训练内容缺乏挑战性从而停滞不前。与此同时,国家教育政策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与跨学科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在此背景下,体育教育亟需突破传统框架,探索以创新理念重构教学过程的新路径。

一、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创新教育的本质是突破传统教育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育人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重构教学理念、方法与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批判性与创造性,使其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一理念与体育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体育不仅是身体训练,更是意志磨炼、团队协作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过程。将创新教育引入大学乒乓球教学,需从其理论根基与实践逻辑出发,明确关键概念与实施框架。

创新教育的理论溯源可追溯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过程,认为知识是通过社会互动与情境实践生成的,而非被动接受。在乒乓球教学中,这一理论支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思路:例如,通过设置开放式任务(如“设计一场 3 分钟趣味对抗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战术原则,而非单纯模仿教师动作。多元智能理论则指出,个体具有语言、逻辑、空间、运动等多种智能优势,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差异化需求。乒乓球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智能穿戴设备(如运动手环)分析学生的动作数据,识别其运动智能类型(如节奏感强或空间感知突出),进而提供个性化训练方案。

大学乒乓球教学的传统模式以“技术动作分解 - 重复练习 - 集体考核”为主线,存在三方面局限:其一,教学内容机械化,忽视运动文化的传递与体育精神的塑造;其二,教学方法单一化,高水平学生因训练内容缺乏挑战性而动力不足,低水平学生则因进度过快产生挫败感;其三,评价体系功利化,过度依赖技能测试成绩,忽略学习态度、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等隐性素养。例如,部分学生虽能完成标准正手攻球动作,却缺乏比赛中的应变能力,反映出教学与实战需求的脱节。

创新教育的核心要素为“个性化”“技术融合”与“情境化”。“个性化”要求教学尊重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学习节奏,通过分层任务设计(如基础组练习步法移动,进阶组模拟比赛战术)实现因材施教;“技术融合”强调利用数字工具(如VR 模拟器、动作分析软件)拓展教学边界,将抽象的物理原理(如摩擦力、旋转)转化为可视化交互体验;“情境化”则通过构建真实或模拟的运动场景(如校际联赛、趣味积分赛),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规则、调整策略并培养抗压能力。这些要素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将乒乓球教学从“技能训练场”转变为“素养孵化器”。

理解创新教育的内涵与乒乓球教学的现实困境,是构建改革路径的前提。后续章节将基于此,进一步探讨创新理念在具体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中的应用方式,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其有效性。

二、创新教育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创新教育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实践需突破传统框架,通过理念重构、方法革新与评价转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态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将“技能传授”转化为“素养培育”,将单一技术练习转化为综合能力的锤炼场域。

教学理念层面,需从“标准化输出”转向“个性化生长”。传统教学以统一动作规范为标准,忽视学生身体条件与运动认知的差异。创新教育强调尊重个体特征,例如针对力量型学生设计“爆发力专项训练”,引导其通过快速挥拍提升击球威胁性;为协调性较弱的学生开发“分步动作拆解系统”,利用视频回放与动作捕捉技术定位关键环节,逐步突破技术瓶颈。同时,将挫折教育融入课堂,如设置“高难度挑战日”,要求学生尝试超出自身水平 10%-15% 的任务(如连续反手弹击 20 板),通过失败 - 复盘 - 改进的循环,培养抗压力与成长型思维。

教学方法的创新体现为技术赋能与情境化设计。智能设备的引入可实现精准化教学:运动传感器(如惯性测量单元 IMU)能实时采集挥拍速度、击球点位置等数据,通过可视化图表呈现动作偏差,帮助学生自主调整;AI 战术分析系统可模拟对手打法风格,生成个性化应对策略,例如针对“弧圈球型选手”推荐“压低拍面、缩短引拍”的防守技巧。游戏化机制则能提升课堂趣味性,如设计“技能升级闯关赛”,学生每掌握一项技术(如正手拉球)可解锁新关卡,关卡难度随技能熟练度动态调整;或开展“团队积分对抗赛”,将战术配合、沟通效率等软技能纳入评分体系,强化协作意识。

跨学科融合是拓展教学深度的重要路径。乒乓球运动涉及物理学(球拍与球的摩擦力)、生物学(肌肉发力机制)、心理学(比赛压力管理)等多领域知识。教师可设计主题模块,例如在“旋转球技术”教学中,结合流体力学原理解释上旋球与下旋球的飞行轨迹差异;在“双打配合训练”中引入沟通学理论,指导学生运用“封闭式提问”(如“你准备补位吗?”)提升战术默契。此外,通过“运动损伤预防”专题,融合解剖学知识讲解手腕、膝关节的防护要点,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安全意识。

评价体系需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赋能”。传统考核以技能达标率为核心,易导致学生为分数而机械训练。创新评价采用“成长档案袋”模式,记录学生课堂表现、技术改进轨迹与反思日志,例如跟踪一名学生从“正手攻球连续击球5 次”到“30 次”的突破过程,分析其动作调整策略与心理状态变化。同时引入多元评价主体,除教师评分外,增加学生自评与互评环节,如通过“360度反馈表”评估同伴在团队训练中的贡献度,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公正评价的能力。

三、实验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以某高校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乒乓球选修课为实验场景,选取 2 个自然班(共 60 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前测确认两组学生在性别比例、年龄分布、乒乓球基础技能水平(正手攻球连续击球次数、步法移动达标率)及学习动机(采用《运动学习动机量表》评分)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确保分组随机性。实验组( ⋅n=30 )采用创新教学模式,对照组( n=30 )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周期为16 周(32 课时),每周2 次课,每次90 分钟。

实验变量控制严格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自变量为教学模式:实验组融入游戏化任务设计(如“限时积分赛”“战术情景模拟”)、智能技术辅助(使用运动传感器实时反馈击球角度与速度,通过平板端 APP 生成个性化训练报告)及跨学科主题教学(结合物理学讲解球拍胶皮摩擦力对旋转的影响,运用心理学设计压力应对训练);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示范 - 模仿 - 集体练习”模式,以技能达标为核心目标。因变量包括技能掌握效率(后测正手攻球达标率、组合战术运用评分)、学习兴趣(《体育学习兴趣量表》评分)、课堂参与度(通过课堂观察记录主动提问、协作练习频次)及团队协作能力(小组对抗赛中的配合默契度评分)。

实验流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测(第 1 周):采用标准化测试评估学生基础技能(正手攻球连续击球 20 次为达标,步法移动完成指定路线用时 ⩽15 秒为合格),通过量表测量学习动机与兴趣;同时收集学生对乒乓球教学的期待与需求,为实验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第二阶段为干预(第2-15 周):实验组实施创新教学,例如在“战术情景模拟”中,学生需根据对手站位(近台快攻 / 中台相持)自主选择发球落点与击球节奏,教师通过智能设备记录决策数据并针对性反馈;对照组按课表完成固定动作练习,教师仅提供动作纠正指导。第三阶段为后测(第16 周):重复前测技能测试,增加组合战术考核(如“发球抢攻 + 相持过渡”连贯性评分),再次发放量表并选取实验组 10 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主题涵盖“创新教学对技术理解的影响”“课堂互动体验”等。

数据收集采用混合方法:定量数据包括技能测试成绩、量表评分(Cronbach's α=0.82,信度可靠),通过 SPSS 26.0 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与协方差分析,控制前测成绩影响;定性数据来自课堂观察记录与访谈转录文本,运用Nvivo 12 进行主题编码,提炼“自主性提升”“技术理解深化”等核心观点。实验全程由2 名非参与教研的体育教师担任观察员,确保数据客观性。

总结:创新教育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突出主动学习与情境实践,和体育教育目标高度一致。当下大学乒乓球教学问题明显,内容机械重复、方法单调无趣、评价功利短视,无法契合学生个体差异与实战能力进阶需求。其理论基于建构主义与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个性化任务设计挖掘学生潜能,借助智能技术赋能提升训练效率,创设情境化场景增强实践体验。深入洞察创新教育内涵,明晰传统教学局限,是突破现有教学瓶颈、重构乒乓球教学模式、实现从单一技能训练到综合素养培育转变的关键前提。

参考文献:

[1] 陆佳芮 . 高校乒乓球课程”教会 , 勤练 , 常赛”教学模式实施路径探索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 2024(10).

[2] 苏锋 . 分层教学法在中职乒乓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J]. 青年时代 ,2018, 000(013):227,231.

[3] 王金平 , 徐浩 .”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教育科学 , 2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