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陆佳琦 庞贝蓓 袁亦涵 石天乐 苏元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 上海市 20162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中华民族精神根脉,却在全球化冲击下面临传承断层、商业化侵蚀等挑战。数字技术在四个层面上为非遗保护创造新路径:文化层面上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永久保存与广泛传播;经济层面上推动产业融合,带动文化资源经济;社会层面上降低接触门槛,促进多元文化共融;在世界范围增强了影响力,助力文明相互交流。本文旨在探讨非遗数字化传承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为文化保护提供新范式。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价值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千年传承中积累的文化精华,体现不同民族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通过一代代口耳相传、师徒授艺的方式延续,并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发展,在变化中创新,不断吸收中华民族智慧与中华文明,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1]。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不同地区风貌,揭示了各地区文化特性,反映着不同地方文化特色,其具有文化多样性,不可复制性的特点,包含丰富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元素 [2]。通过对非遗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民族精神内核和生活形态,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非遗所承载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范式在一代代传承中不断改革,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智慧结晶是对民族情感和文化根脉的延续,更是文化认同与民族团结的根基。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困境
2.1 传承人队伍萎缩
部分非遗项目传承人老龄化与断代风险加剧,年轻群体参与度低,青年传承人对非遗文化认同感不足,传承意识淡薄,导致师徒传承等传统模式失效,文化传承断层。
2.2 商业化过度开发
部分非遗项目为追求眼前短期效果,被过度包装,导致文化内涵被削弱 [3]。某些民俗表演被简化为“快餐式”旅游项目,失去原有的仪式感和文化深度,甚至出现“伪非遗”现象。
3 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积极作用
3.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信息化处理
利用三维扫描、全景摄影、高保真音频录制等技术,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表现,尽可能保证非遗的完整性。通过建立非遗数字档案库,对项目分类、传承人信息、技艺流程等进行系统化管理,实现资源的长期保存与快速检索 [4]。通过数字技术对破损的非遗文物或文献进行虚拟修复,还原其面貌,为研究和展示提供支持。运用 VR/AR 技术还原非遗场景,开发互动游戏,让用户身临其境感受文化魅力 [5]。
3.2 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向互动的传承体系
数字技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资料、表演技巧、视频信息等进行数字化保存,使得这些信息能够长久保存并方便传播 [6]。同时,通过数字技术,开发在线平台,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非遗的魅力。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存和传播,推动其创新与发展,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的发展契机
4.1 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国发布了诸如 " 十五五时期的无形财产保全计划书 " 等相关法规文本,明确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推动非遗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为实现非遗数字化传承提供坚实的信心保证。在国际上,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际合作,推动非遗数字化技术的全球共享。
4.2 技术进步
数字科技的飞速进步,虚拟现实等尖端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这些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对非遗项目的系统性保存与精细化记录,还能为公众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场景,让非遗文化突破时空限制,焕发新的时代活力与生命力 [7]。
4.3 社会需求
数字技术降低非遗接触门槛,吸引当代青年关注。短视频平台上的非遗技艺教学视频热播,90、00 后成为非遗传播大部队。通过游戏化、社交化设计,非遗数字化产品满足年轻人娱乐与学习双重需求。随着文化自信提升,非遗主题文旅、文创市场需求增长。数字化技术助力非遗 IP 开发,非遗数字化产品成为文化消费新热点。
4.4 全球化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国际平台传播,覆盖全球用户。短视频中的非遗元素获海外网友点赞超千万次,推动中国非遗文化“破圈”。算法推荐技术实现非遗内容的精准分发,根据用户兴趣推送相关视频、文章,提升传播效率。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发展的现实意义
5.1 保护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精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内涵。数字化传承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非遗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展示,有效防止了珍贵历史资料和文物的遗失和损坏,确保了非遗的长期保存和传承。
5.2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数字化传承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单保存,更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通过与现代科技、艺术等领域的结合,数字化传承为非遗与现代科技、文娱等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5.3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主要源泉。通过数字化传承,可以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存与交流,提升人民对其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的文化自信。
6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是时代赋予文化保护的创新使命,更是中华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文化自信的底气。从政策引导到技术赋能,从社会需求到全球传播,数字技术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让非遗打破时空的限制,真正融入当代生活。未来,我们需以更开放的姿态推动非遗数字化,既要通过技术创新守护文化记忆,又要以市场思维激活文化价值,让非遗在数字化不断发展的浪潮中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 马 自 树 . 认 识 非 物 质 遗 产 尊 重 非 物 质 遗 产 [J]. 中 国 博 物馆 ,2004,(03):3-5.
[2] 刘托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建构、阐释与特征 [J]. 中国文化遗产 ,2025,(03):100-108.
[3] 冯祖玲 .“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N]. 保山日报,2025-06-16(001). 傅红梅 . 非遗档案文化传承与中华文脉赓续的关系研究 [J]. 山西档案 ,2025,(06):91-94.
[4] 田晓璇 , 马秀伟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数字化探索 [J]. 文化学刊 ,2019,(01):156-158.
[5] 杨波 . 从“看”到“感”——博物馆数字化文化传播新路径 [J]. 收藏与投资 ,2024,15(01):125-127.
[6] 齐可欣 , 谷秀洁 . 以数智技术赋能非遗传播创新 [J]. 新闻世界 ,2025,(06):111-113.DOI:10.19497/j.cnki.1005-5932.2025.06.036.
[7] 白雪 .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研究 [J]. 大观 ( 论坛 ),2025,(05):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