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智慧城市视域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探析

作者

聂波

重庆建工第九建设有限公司 重庆市 400080

引言:

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全球城市转型的核心战略,建筑工程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管理模式的创新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效率与可持续性,传统建筑工程管理面临信息孤岛、资源浪费、监管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城市的高效化、绿色化需求。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如 BIM、物联网、大数据等,为工程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探索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与智慧城市的深度融合,对于提升工程管理水平、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1. 基于BIM 技术的施工进度动态监控与管理

基于 BIM 技术的施工进度动态监控与管理成为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BIM 技术通过构建三维数字化模型,实现了施工全过程的可视化与数据集成,使管理者能够实时掌握工程进展,优化资源配置。传统的进度管理依赖人工填报和静态计划,难以应对施工现场的复杂变化,而 BIM 技术结合 4D模拟功能,可将时间维度融入模型,动态展示施工流程,提前发现潜在冲突,例如在高层建筑施工中,BIM 模型可模拟不同阶段的材料运输、设备调度和人员安排,帮助管理者调整进度计划,减少窝工和延误。

BIM 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多方协同,为施工进度管理提供了更高效的协作平台,传统模式下设计方、施工方和监理方的信息传递往往存在滞后性,容易因沟通不畅导致进度失控 [1]。而基于 BIM 的协同管理平台可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与更新,确保各方基于同一模型开展工作,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例如在大型综合体项目中,施工单位可通过 BIM 模型快速识别设计变更对进度的影响,并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监理单位则能通过模型比对现场进度,提高验收效率,BIM 技术还支持移动端应用,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随地查看进度数据,提升响应速度。

2. 利用物联网实现建筑材料全流程追溯管理

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建筑材料全流程追溯管理已成为提升工程质量和管控效率的关键举措,传统建筑材料管理往往依赖人工记录和纸质单据,难以实时掌握材料从生产到使用的完整流转信息,容易导致质量隐患和资源浪费。而物联网技术通过 RFID 标签、二维码和传感器等设备,为每批材料赋予唯一数字身份,实现从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到施工安装的全生命周期追踪。例如,在混凝土供应过程中,植入的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其温度、湿度等关键参数,确保材料质量符合标准,在钢结构进场时,通过 RFID 自动识别技术快速完成验收和信息录入,大幅提升管理效率。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建筑材料管理的智能化和协同化发展,借助将物联网设备与 BIM 模型、项目管理平台进行数据联动,可实现材料进场计划与施工进度的精准匹配,避免材料堆积或供应不足的问题。区块链技术的引入增强了追溯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为质量责任认定提供了可信依据。

3. 应用GIS 系统进行施工现场空间布局优化

应用 GIS 系统进行施工现场空间布局优化已成为提升工程管理效能的重要技术手段,传统的施工现场规划往往依赖二维平面图纸和经验判断,难以全面考虑地形、周边环境、资源分布等空间要素,容易导致场地利用效率低下和安全隐患。GIS 系统凭借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能力,能够整合多源地理信息数据,构建三维数字孪生模型,为施工场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在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中,GIS 可以结合地形数据模拟土方平衡方案,优化挖填方区域布置,利用叠加地下管网信息,避免施工机械对既有管线的破坏风险;还能分析材料堆场、加工区与塔吊位置的空间关系,减少二次搬运距离。GIS 系统的深度应用进一步推动了施工现场管理的动态化和协同化发展,借助将 GIS 与BIM、物联网等技术集成,可以实现施工场地布局的实时调整和智能响应。随着工程进度推进,GIS 系统能够动态模拟不同施工阶段的场地需求变化,自动优化临时设施和机械设备的空间配置。

4. 依托云计算平台整合多方协同施工数据

依托云计算平台整合多方协同施工数据已成为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效率的关键突破点,传统施工管理模式中,各参与方往往使用独立的信息系统,形成数据孤岛,导致信息传递滞后、协同效率低下。云计算技术通过构建统一的数字平台,实现了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数据的实时汇聚与共享,彻底改变了碎片化的管理现状。例如,在大型综合体项目中,设计院的图纸变更可即时同步至施工单位的移动终端,避免因版本不一致导致的返工 , 监理单位通过云端可随时调取施工过程的影像资料和验收记录,大幅提升监管效能[2]。云平台还支持多终端接入,项目管理人员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即可实时查看工程进度、质量检测结果等关键信息,显著提高了决策效率和响应速度。借助云平台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海量的施工过程数据得以沉淀和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例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施工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预测潜在的质量风险点并提前预警;结合 BIM 模型与实时进度数据,云平台能够自动生成资源调配优化方案,提高人机料的使用效率,云平台的安全机制确保了敏感工程数据的可靠存储和可控共享,区块链技术的引入更增强了关键数据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5. 采用移动终端开展工程质量实时巡检记录

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采用移动终端开展工程质量实时巡检记录已成为提升工程监管效能的重要创新举措。传统的质量巡检主要依赖纸质记录和人工传递,存在信息滞后、易丢失、难追溯等弊端,严重影响质量问题的及时发现与整改。移动终端技术通过智能化的现场数据采集方式,实现了质量检查工作的数字化转型。质检人员使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可以随时调阅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通过标准化电子表单记录检查结果,并即时上传至云端管理平台。移动终端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推动工程质量监管向智能化、协同化方向发展,通过将移动巡检系统与 BIM 模型、物联网感知设备进行数据联动,构建起全方位的质量监控网络。检查人员在现场发现质量问题时,可通过移动终端直接关联 BIM 模型中的构件信息,准确定位问题位置并自动生成整改通知单,相关责任单位会即时收到预警信息,系统能够自动汇总分析各类质量缺陷数据,形成趋势图表,帮助管理人员掌握质量管控重点。

结语:

智慧城市视域下的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是未来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通过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能够实现工程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和协同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信息化转型仍面临技术标准、数据安全、人才培养等多重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政策的持续完善,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推动城市向更高效、更绿色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健茂 . 智慧城市视域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探讨 [J]. 新城建科技 ,2025,34(05):196-198.

[2] 刘伟 , 李平平 . 智慧城市视域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研究 [J]. 城市开发 ,2025,(03):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