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精神: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当代实践
谭正
西南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 成都 610000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全球化与城市化浪潮下,公共空间面临同质化与文化断裂危机。传统功能主义空间设计难以满足公众对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的需求,而艺术介入作为“空间修复”的实践手段,通过激活场域精神,成为重构公共性的核心路径。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当代艺术通过介入空间生产,将物理场域转化为承载集体记忆与社会对话的“精神容器”。然而,艺术如何通过能量交互、感官触发与符号转译实现场域精神的再生?如何平衡国际视野与在地文化?这些问题亟待跨学科理论回应。
一.建筑与作品的能量交换
建筑和作品之间存在着某种形式的能量互动。从物理层面看,建筑可能通过采光、通风、温度调节等方式与放置其中的作品(如艺术品、文物等)进行能量交换。从精神文化层面来说,建筑的空间布局、风格特色等会影响人们对作品的感知和体验,进而影响作品所传达的文化能量。一座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古建筑作为艺术作品的展示空间,建筑本身的文化底蕴会与作品相互映衬,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文化影响力,使二者在精神文化层面实现能量的传递和交换。
1. 中国美术馆穹顶光效:
中国美术馆穹顶的光效情况是井然有序。从该馆的建筑档案可知,其中央展厅的玻璃穹顶是由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设计的,这个玻璃穹顶具有独特的功能,它能够引入自然光线。而自然光线照射到展厅内的展品上,能增添展品的魅力和独特效果。即吴为山创作的《孔子》像,在玻璃穹顶引入的自然光下会产生光影叙事的效果,也就是说自然光与雕像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光影变化,仿佛在讲述着与雕像相关的故事,让观众能从光影中感受到更多的艺术氛围和文化内涵。
2. 感应装置的审美转化:
感应装置在审美方面的转变。《数字交互艺术白皮书》提出,运动感应技术能够延续中国传统卷轴画所具有的“游观”审美传统。“游观”是欣赏卷轴画时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观赏者随着画卷的徐徐展开,如同在真实的场景中游历,逐步领略画面的内容和意境。而沉浸式山水作品就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例子。艺术家他们擅长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其沉浸式山水作品可能运用了运动感应装置,当观众在作品空间中移动时,感应装置会根据观众的动作、位置等变化,动态地呈现山水画面,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山水之间,从而实现了感应装置在审美层面从普通的功能应用向延续传统审美体验的转化。
二.思想--- 传统转译的学术坐标
在传统转译(将一种语言、文化、形式等内容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化、形式等的传统方式)这一领域中,用于定位、衡量和评估相关研究、成果、方法等的参照体系或标准。它可能包含一系列的要素,特定的理论框架,像某些经典的翻译艺术理论、艺术文化传播理论等,这些艺术理论为传统转译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方向;也可能涉及到不同的艺术研究视角,从不同艺术角度对传统转译进行分析;还可能涵盖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学术流派等,它们代表了艺术传统转译学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方向,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对比和参照。通过这个艺术学术坐标,研究者可以明确自己的艺术研究在整个传统转译学术艺术领域中的位置,判断研究的艺术创新性和价值。
三.解构主义的本土化路径
剑桥大学《全球解构艺术比较》这本书提出,在非西方语境下进行解构主义实践时,不能采用“纯粹颠覆”的方式,而要以“符号再生”取而代之。
A. 纯粹颠覆:通常指完全打破原有的结构、秩序、意义等,进行彻底的否定和破坏。在解构主义语境中,可能表现为对传统艺术形式、文化符号等进行毫无保留的摧毁式处理。B. 符号再生:是指对已有的符号、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再创造,赋予其新的意义和价值。它不是简单地破坏,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以徐累的水墨作品对宋画进行数字重构为例。徐累可能没有完全摒弃宋画的传统元素和风格,而是借助数字技术对宋画中的符号、图像等进行重新编排、处理,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新的意义和审美价值,这就是“符号再生”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解构主义本土化的一种实践路径。通过这种方式,既保留了本土文化的特色,又融入了解构主义的创新理念。
四.场域精神的哲学支撑
讲述场域精神在哲学层面的支撑依据,具体如下:
1. 当代艺术的社会性实践途径:理论指出当代艺术要实现社会性实践,需借助“感知 - 构想 - 生活”这三重空间。“感知空间”是人们通过感官直接体验和感受的空间,比如欣赏艺术作品时的直观视觉感受等;“构想空间”涉及艺术家和观众在头脑中对空间进行的概念化、抽象化的思考和想象,例如艺术家创作时的构思;“生活空间”则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实际空间,艺术作品要在这个空间中与人们的生活产生互动和影响。
2. 与游观设计的关系:当代艺术通过上述三重空间完成的社会性实践与作品的游观设计形成互文。“游观设计”指的是艺术作品在展示、呈现过程中,为观众创造一种游览、观赏的体验设计。“互文”意味着两者相互补充、相互说明、相互影响。艺术作品的游观设计可以引导观众更好地体验“感知 - 构想 - 生活”三重空间,从而实现其社会性实践;而通过三重空间完成的社会性实践也能为游观设计提供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结论:当代艺术才是公共空间
当代艺术才是公共空间。这里的“公共空间”通常指的是对公众开放、供公众参与和交流的场所或领域。从艺术角度看,当代艺术打破传统艺术与大众的距离感,其形式、媒介和观念更加多元开放,涵盖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多媒体艺术等。让更多人能接触和参与,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表达和体验的空间。从社会层面而言,当代艺术可以反映社会议题、文化现象和大众情感,成为不同群体表达观点、分享体验的平台,促进公众之间的对话与理解,就像一个公共空间能容纳多样的声音和思想。从这个结论来看,它可能强调当代艺术具有公共性的特质,能打破传统艺术与大众之间的隔阂,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当代艺术形式多样、内容多元,常常会突破美术馆、画廊等传统艺术展示空间的限制,走进城市广场、社区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与公众产生互动。它可以引发公众的思考和讨论,成为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平台,就如同传统意义上的公园、集市等公共空间一样,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同时,也意味着当代艺术能够承载公共议题,反映社会现实,为公众提供一个表达意见和看法的渠道,在社会层面发挥凝聚和沟通的作用,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空间”。
作者简介:谭正(1966 .12—),男,汉族,重庆市丰都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