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体育与信息技术整合视角下学生运动兴趣激发模式构建

作者

徐龙妹

浙江省龙泉市八都镇中心小学  323706

引言

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喜欢运动但排斥体育课”的现象,根源在于教学内容与兴趣点脱节、评价方式单一。信息技术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新路径:通过智能手环、运动 APP 等工具让运动成果可视化,利用动画、游戏让技术动作更易掌握,借助社交功能增强学习成就感。本文基于教学实践,提出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信息技术整合方案,助力构建“乐学、会学、坚持学”的体育课堂。

一、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突破时空限制方面,3D 动作示范视频可以让学生反复观看标准动作。比如篮球投篮动作分解视频,学生课后能随时回放慢动作细节,弥补了课堂示范时间有限的不足。教师也能录制不同角度的技术动作视频,帮助学生更全面理解动作要领。在实现精准指导方面,智能穿戴设备能客观记录运动数据。跳绳课上,手环可以准确统计每分钟跳绳次数、中断次数等数据,系统会自动生成分析报告,指出需要加强连贯性或调整节奏的具体建议。跑步训练时,智能跑鞋能监测步频、着地方式等数据,帮助教师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在增强互动体验方面,体育教学软件将运动知识转化为游戏任务。例如设计足球射门游戏,学生需要正确回答规则问题才能解锁射门机会,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实践能力。这类互动程序还能实时显示动作完成度,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

二、兴趣激发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游戏化预习,构建学习期待

现代体育教学的预习环节面临着传统方法效果有限的挑战。数字化技术为这一环节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教师通过班级群平台推送的动作解密互动程序,将运动技术学习转变为探索性过程。这套系统采用三维建模技术,支持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标准动作。在篮球投篮教学中,程序设置了可调节的慢放功能,学生可以清晰看到手腕下压的瞬间动作。系统内置的力学模拟功能会展示不同出手角度产生的抛物线差异,当选择标准45 度角时,球体会呈现理想的飞行轨迹。关键帧位置设有知识提示卡,如食指最后离球可获得更好后旋。完成全部预习节点的学生可获得电子认证,该认证可兑换课堂上的器材优先使用权。这种预习方式特别适合需要精细动作控制的投掷类项目,通过多维度展示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动作概念。教师管理端可以查看班级整体预习进度,对完成率低的环节进行重点讲解。

(二)智能交互,优化课堂体验

新一代智能监测设备已从单一功能发展为多参数集成系统。在跳高训练中,带有压力传感器的起跳垫能捕捉踏跳力量分布、重心转移轨迹等关键指标,这些数据通过边缘计算实时生成生物力学分析图。当检测到起跳腿蹬伸不充分等典型问题时,设备会通过震动反馈提醒学生注意改进。团队活动方面,智能跳绳系统支持多机组网运行,开展花样接力时,系统不仅能计数,还能识别并评价双摇、交叉跳等动作质量。课堂大屏实时更新的热力图直观反映班级整体掌握情况,教师可以据此灵活调整教学进度。这些设备采集的原始数据会通过教育云平台进行深度分析,逐步建立校本化的运动数据库。

(三)数据追踪,培养锻炼习惯

基于物联网的运动管理系统实现了全过程追踪。系统可整合智能手环、校园运动场传感器等多源数据,自动生成包含运动类型、强度分布、恢复周期等维度的个人画像。当学生持续达到国家推荐的每日运动标准时,系统会解锁专属成就勋章,这些电子奖励可兑换实体体育用品。教师管理平台具备智能分析功能,能识别运动习惯特征,自动推送适合家庭环境的锻炼方案,如利用楼梯进行的心肺训练等易实施项目。学期末生成的个人运动发展报告,采用多维图表直观展示各项素质的发展轨迹。实践表明,使用该系统的年级,课外锻炼参与率有显著提升。系统还开发了家长监督接口,形成家校协同的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体育教育的延续性问题。

三、典型案例:从逃避到主动的运动转变

在某小学四年级班级中,曾有一位男生表现出典型的学业逃避行为。该生因数学成绩持续下滑而逐渐产生厌学情绪,最显著的行为特征是在体育课期间独自躲在操场角落,拒绝参与任何集体活动。教师通过系统性观察发现,该生在课间休息时却展现出良好的运动潜能,尤其热衷于与同伴进行追逐类游戏。基于行为观察的发现,任课教师制定了分阶段的运动干预方案。初期采取个别化辅导策略,利用午休时间开展羽毛球基础训练。在连续两周、每周三次的固定练习中,该生逐渐掌握了正手发球和接高远球的基本技巧,运动自信心得到明显提升。随着运动能力的发展,教师适时将干预内容拓展至折返跑、跳绳等更具挑战性的项目,并将训练时间安排在下午第一节课前,利用运动后产生的多巴胺效应提升其课堂专注度。

经过八周的持续干预,该生的行为模式发生显著转变。从被动接受训练到主动申请加入课后跑步小组,教师巧妙地将数学概念融入运动场景,如通过计算折返跑速度理解平均数概念,利用羽毛球挥拍次数练习乘法运算。运动监测数据显示,其周均运动时长从初始的 86 分钟稳定增长至 215 分钟。期末学业评估表明,该生数学成绩较干预前提升 27 个百分点,其课堂参与度和作业完成率均达到班级平均水平。此案例印证了运动干预对改善学业倦怠的有效性。当学科教育遭遇瓶颈时,通过体育运动重建学生的成就体验和自我效能感,往往能产生跨领域的积极迁移。该生最终加入学校羽毛球社团的转变,充分证明了运动唤醒学习内驱力的教育价值。

结论

通过游戏化设计降低学习门槛、用数据反馈增强成就感、以社交互动维持参与动力,能有效解决传统体育课堂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的问题。未来可探索 VR 体育场景、AI 动作矫正等更多元的整合形式,持续完善技术—兴趣—习惯的转化路径。

参考文献:

[1] 韩芳宁 . " 互联网 +⇑ 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妙用 [J].中国新通信 ,2022(20).

[2] 黄文杰 . 优化教学打造现代化课堂 [J]. 小学科学 ,2022(23).

[3] 高留顺 .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方法与实践[J]. 人生十六七 ,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