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向

作者

邹健

沈阳市外国语学校 辽宁沈阳 11000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教授中国人英语,是让两种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这就需要解决“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其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交流中 , 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 , 这就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 , 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现行的由外研社编写的新标准高中教材 NSEFC 中,在每个模块都创设了一个 Culture Corner 板块,收录了反映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文章。力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这也要求教师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

一、文化导向型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现代语言学家把交际能力概括为“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在什么条件下,对谁,说什么,怎样说”。这句话既涵盖了交际者、交际对象、社会语境、目的、方式,也包含了交际的内容、原因等因素。那么把它引入到外语教学中就会发现,听、说、读、写这些基本技能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活动。这里说的“交际者”是隶属于不同语言文化的人;“场合”是指中国人用外语和操该外语为母语或第二语言的外国人在以某种形式进行交际,条件是交际双方都能运用这一中介语[(Lingua franca) 抑或是一方的母语;交际的内容和性质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以彼此不同的思维、观念、习惯、角度来对待事物。

可见,这种交际的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双方对中介语的应用能力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和容忍度,即了解对方思维习惯、认知模式、合作态度等的程度如何,当然也包括对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了解。因此,就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其交际能力应确切地表述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导向应成为在汉语文化背景下,教授英语的主要目标之一。

二、文化导向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NSEFC 教材中收录了丰富的阅读,听说材料,其中就包涵了许多跨文化的因素,这为教师开展文化导向型的英语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际上,这套教材本身就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聘请来自英、美、澳、加等国的外籍专家与中国的专家合作编写而成的。这种中西合作的模式不仅能切实地保证《标准》理念的贯彻,也使得教材不但能反映目的语国家及其他国家的文化,而且能尽量反映我国文化的民族特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教材中真实、地道的英语与学生所不熟悉的文化紧密相联。要充分理解所读材料的内容,不仅要具备足够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宗教等。

例如模块一第一单元 Friendship 的主阅读篇章摘自《安妮日记》,其中所描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直接造成了犹太人遭受迫害的悲惨命运,而究其根源则可追溯到遥远的宗教历史。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历史背景知识,就无法深切地体会战争曾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也无法理解安妮身上所焕发出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尽管身处险境却能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对友谊充满渴望,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人性充满信心。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教师教学用书中所提供的有关资料,对安妮的故事背景进行介绍,以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跨越阅读过程中的文化障碍,增加文化积累。

又如,在模块二第四单元 Body Language 阅读篇章中所展现出的场面非常具有代表性,文中描述了在上海浦东机场发生的一幕,作为接待人员的“你”被派往机场接待来自世界各地参加会议的人们,结果“你”会发现,他们会面时的神态和身势语各异,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场面。编者以一种最直观却又不失幽默的方式将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通过对比,发现和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差异,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这种跨文化对比是文化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其目的就是通过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使学生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又如模块三第一单元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练习册中的 Listeningtask 将日本的盂兰盆节,墨西哥的亡灵节,西方国家的万圣节进行横向对比,不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也让学生领悟到即便是来自不同地域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们,往往也存在着相同的思想寄托与情感需求,而他们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哀思的方式却又都带上了各自文化的烙印。编者摆脱了以往教材中主要用英语来描述中国文化和语言习得的老框框,将各种功能交际活动的场景设计在真实的跨文化背景之中,让学生用英语参与,如解决某个问题,完成某项任务、交换信息等。这些交际活动由浅入深,贯穿整套教材。

另外就词汇而言,也可以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词汇本身的产生、延伸和新陈代谢,提供了有关文化发展的信息。同时,文化发展过程中因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综合起来的文化意识会影响词汇的意义。在 NSEFC 模块一第二单元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中,开篇就点明了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所存在的词汇上的区别,而后通过对话呈现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英国人和美国人如何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同样的含义。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不仅对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中常见的意同形不同的词汇做了总结,还列举了许多被收入英语词汇的中国词汇,如:kow-tow(叩头),kunfu(功夫),tofu(豆腐),litchi(荔枝),chow mein(炒面)等。教师在教授此课时,若能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总结中文词汇中的外来词,不仅可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和外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增强学习动机,更可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

文化导向型英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思路或启示,应在教学中自觉、系统、更好地完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并正确处理和摆正文化知识和其他训练项目的关系,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层次上利用对比、照应、等值、区分等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平泽 . 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 [J]. 国外外语教学,1995(1).

[2] 陈舒. 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 国外外语教学,1997(2).

[3] 赖招仁. 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与外语教学[J]. 龙岩师专学报,199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