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传史,以“讲”育养
罗丽庆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环城中学 527300
一、理论基石:“历史故事讲述”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
(一)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育逻辑
历史核心素养并非割裂的“五个目标”,而是“认识历史的完整思维链”:需先明确“何时何地发生何事”(时空观念),再依据史料还原过程(史料实证),进而理解人物行为与时代背景的关联(历史理解),最终形成自己的解释并体悟价值(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二)历史故事讲述的本质:“历史思维的外化表达”
好的历史故事讲述,本质是学生对历史的“再建构”:从“选择故事片段”到“梳理情节逻辑”,从“引用史料佐证”到“表达个人理解”,每一步都是核心素养的“隐性实践”。
(三)教师角色定位:从“知识传授者”到“故事引导者”
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教学生讲什么”,而是“教学生怎么讲得有历史味”通过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白“历史故事≠文学故事”(需基于史实),“讲述 eq 复述”(需融入思考),最终实现“讲故事”与“育素养”的同频共振。
二、现实审视: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讲故事”的问题与归因
(一)学生层面:故事讲述的“三化”困境
1. 碎片化:仅截取历史片段(如只讲“商鞅变法成功”,忽略“变法前的秦国处境”),缺乏时空背景关联,难以体现“时空观念”;2. 娱乐化:为追求趣味添加虚构情节(如将“唐太宗纳谏”演绎为“君臣玩笑”),脱离史料支撑,违背“史料实证”原则;3. 表面化:仅描述事件过程(如讲“五四运动”只说“学生游行”),未能结合“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背景分析意义,缺乏“历史解释”深度。(二)教师层面:指导与评价的“两个缺位”1. 方法指导缺位:仅要求“上台讲故事”,未教“如何梳理历史线索”“如何筛选史料”“如何结合背景谈感受”,导致学生不知“何为好的历史故事”;2. 评价标准缺位:评价多关注“语言流畅度”“台风表现力”,忽视“时空准确性”“史料关联性”“理解深刻度”,未能以评价引导素养发展。
三、实践策略:初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讲好历史故事”的两大路径
(一)第一 选“有素养价值”的故事——让讲述有“根基”
1. 紧扣课标选故事:依据单元素养目标确定方向。例如“秦汉时期”课标要求“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可引导学生选择“张骞通西域”(体现“民族交往”)、“秦始皇统一文字”(体现“国家治理”)等故事,避免选“秦始皇求仙”等偏离目标的内容;
2. 贴近认知选故事:结合初中生生活经验降低理解门槛。例如讲“唐朝对外交往”,可从“玄奘西行”切入(学生对《西游记》有基础认知),再引导其从《大唐西域记》中挖掘史实,实现“从熟悉到陌生”的思维过渡;
(二)第二 搭“有展示空间”的平台——让讲述有“舞台”
1. 课堂内:微型“历史故事会”
每节课预留 5 分钟“故事角”,采用“个人讲述 + 小组补充”形式。例如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学生轮流讲“诸葛亮治蜀”“孝文帝改革”等故事,其他同学可补充“我找到另一个史料能说明这一点”,教师最后点评“时空是否准确”“史料用得好不好”。
2. 课堂外:沉浸式“历史叙事活动”
组织“历史故事剧本大赛”(如将“戊戌变法”改编为短剧,要求台词包含史料引用)、“历史人物访谈”(学生扮演“司马迁”,其他同学提问“您写《史记》时为什么要记录项羽的故事”)、“家庭历史故事征集”(让学生采访长辈“爷
爷小时候经历的历史事件”,再整理成故事,理解“身边的历史”)。
3. 数字化:跨时空“故事传播站”
鼓励学生用PPT 呈现故事,上传至班级群或校园平台。例如讲“丝绸之路”,学生可制作“张骞的旅行 PPT”,展示路线,插入《汉书》史料截图,既锻炼讲述能力,又融合信息技术。
四、课例验证:以“商鞅变法”为例的“故事讲述”教学实践
具体的实施过程:
1. 选故事:引导学生从“商鞅入秦”“立木为信”“废除井田制”“商鞅之死”中选择,教师提示“优先选能体现‘变法如何推行’的故事”;
2. 教方法:以“立木为信”为例示范:
① 时空锚定:“公元前 356 年,商鞅在秦国咸阳准备变法,但百姓不信任新法令”;② 史料佐证:“《史记》记载‘商鞅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③ 情境共情:“如果你是当时的百姓,看到‘移木头给赏金’,会相信吗?(引导学生理解‘取信于民’的难度)”;意义提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改革要成功,首先要获得人们的信任”。3. 搭平台:学生分组讲述,一组讲“立木为信”,二组讲“废除世袭”,互相补充“两个故事都说明商鞅变法在‘打破旧规则’”。4. 善评价:用“四维量表”评价,重点表扬“某同学提到‘战国时期各国都在变法,秦国变法更彻底’——这是时空观念的体现”。
五、结论与展望
“让学生讲好历史故事”,本质是让学生在“讲述”中完成“历史认知——历史思维——历史认同”的素养进阶。我们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这一过程的核心不是追求“完美的故事呈现”,而是通过“选、教、搭、评”的系统性引导,让学生明白“历史可以被生动讲述,但不能被随意解读”每一次对“时间的确认”都是时空观念的训练,每一次对“史料的引用”都是实证意识的培养,每一次对“意义的思考”都是家国情怀的浸润。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需我们时刻牢记坚守“历史真实性”底线,避免“为故事而故事”,真正实现“以讲促学、以讲育养”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2] 赵亚夫 . 历史教育价值论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9.
[3] 黄牧航 . 历史核心素养与历史教学 [J]. 基础教育参考 , 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