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纺织品成分检验检测领域的应用及展望
吴灿灿
江苏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江苏南京 210007
引言
纺织品质量安全关乎消费者利益与社会经济发展,其成分检测是保障质量的重要环节。传统检测方法依赖化学分析和显微镜观察,虽准确但存在周期长、操作复杂、耗样多、污染环境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纺织工业发展需求。近红外光谱技术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展以来,因快速、准确、环保、成本低等优势,在多领域广泛应用。它基于物质分子中氢原子化学键的吸收特性,可对物质成分定性定量分析。其引入为纺织品检测带来变革,提供了新解决方案。如今,建立快速高效的检测体系是行业迫切需求,该技术的应用对提升检测水平、推动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纺织品检测中的技术原理与优势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纺织品成分检验检测中的应用基础源于不同纤维材料分子结构的独特性和光谱响应的差异性。纺织品中的各类纤维,无论是天然纤维如棉花、羊毛、丝绸,还是化学纤维如聚酯、尼龙、粘胶等,其分子链结构中都含有大量的氢原子化学键,这些化学键在近红外波长范围内具有特征性的倍频和合频吸收。当近红外光照射到纤维样品时,不同的化学键会在特定波长处产生吸收峰,形成独特的光谱指纹图谱。通过建立光谱数据与纤维成分之间的数学模型,可以实现对未知样品中纤维种类和含量的快速识别和准确测定。该技术的检测过程简单便捷,仅需将待测样品置于光谱仪的检测窗口,在几秒钟内即可获得完整的光谱信息并完成成分分析,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同时,近红外光谱检测属于无损检测技术,不会对样品造成任何破坏,保持了样品的完整性,这对于贵重纺织品的检测具有特殊意义。此外,该技术无需使用化学试剂,避免了传统化学分析方法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符合绿色检测的发展理念。
2.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纺织品成分检测中的应用现状
2.1 天然纤维成分检测的应用实践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天然纤维成分检测成果显著,尤其在棉、麻、毛、丝等纤维识别与定量分析上性能良好。天然纤维生物大分子结构复杂多样,近红外光谱中的特征吸收峰为识别提供信息基础。棉纤维的羟基和氢键在近红外区域有明显特征吸收,可准确识别纯棉产品,测定其在混纺织物中的含量;羊毛富含蛋白质,氨基酸残基和肽键的振动吸收是独特识别标志,能精准测定羊毛含量;亚麻虽与棉主要成分均为纤维素,但分子排列和结晶度有差异,光谱特征不同,便于定性定量分析;蚕丝蛋白组成与羊毛不同,丝胶和丝素蛋白特殊结构在近红外光谱形成特有吸收模式,借助专门识别模型可准确鉴别真丝产品。
2.2 化学纤维成分检测的技术应用
化学纤维在现代纺织工业占比重要,其多样复杂的结构对检测要求颇高,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此领域优势显著。聚酯纤维产量大,分子主链酯基和苯环在近红外区的特征吸收,可精准识别及区分不同类型产品;尼龙纤维聚酰胺结构中酰胺键的振动吸收,助力区分尼龙 6、尼龙 66 等品种;粘胶纤维虽与棉化学成分相似,但再生纤维素结构和结晶性不同,光谱吸收特征差异使其易被识别。此外,腈纶纤维腈基的强烈吸收、烷烃类纤维碳氢键吸收,以及氨纶纤维氨基甲酸酯键的特殊吸收,都成为近红外光谱技术准确识别各纤维成分、区分不同纤维品种的关键依据。
3.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纺织品检测领域的发展前景
3.1 检测技术精度与设备性能的持续提升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纺织品检测领域的未来发展首先体现在检测精度和设备性能的不断提升方面,这一发展趋势将为纺织品成分检验检测带来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随着光谱仪器制造技术的持续进步,新一代近红外光谱仪在光学系统设计、探测器敏感度、信噪比控制等关键技术指标上将实现显著提升,使得对微量成分的检测能力大幅增强,检测限可降低到更低水平。光谱分辨率的提高将使得对结构相似纤维的区分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对于改性纤维、功能性纤维以及新型纤维材料的识别准确性将得到显著改善。多元素同时检测技术的发展将使得复杂混纺织物中多种纤维成分的同时定量分析成为现实,提高检测效率的同时降低检测成本。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的技术成熟将使得现场快速检测成为可能,为纺织品生产过程控制、贸易现场检验以及消费者自主检测提供便利条件。光谱数据处理算法的优化将进一步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减少基体效应和环境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增强方法的鲁棒性。
3.2 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与规范化发展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纺织品检测领域的标准化建设是推动该技术规范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可比性和可追溯性的关键保障。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各国标准化机构正在积极制定相关技术标准,涵盖仪器性能要求、检测方法规程、质量控制措施、结果判定准则等各个方面,为技术的规范化应用提供统一的技术准则。标准样品和参考材料的建立将为方法验证、仪器校准和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确保不同实验室之间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检测方法的验证和确认程序将更加完善,通过大规模的实验室间比对试验确定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适用范围,为方法的推广应用奠定坚实基础。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将确保检测过程的规范化和检测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提高检测服务的整体水平。认证认可制度的完善将推动检测机构的技术能力建设,通过能力验证和技术评估确保检测机构具备提供可靠检测服务的技术条件。
3.3 产业化应用深度拓展与市场需求响应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纺织品检测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将向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发展,以满足纺织行业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检测需求,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和质量提升。在线检测技术的成熟应用将使得纺织品生产过程中的实时质量监控成为现实,通过在纺纱、织造、染整等关键工序中集成近红外光谱检测设备,实现对产品质量的连续监测和及时调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智能化检测系统的发展将实现检测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通过集成先进的数据处理算法和专家系统,自动完成样品检测、结果分析、质量评价和异常报警等功能,降低对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定制化检测解决方案将针对不同类型纺织品的特殊检测需求,开发专门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方案,满足高端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细分市场的个性化检测要求。检测服务网络的建设将推动技术的普及应用,通过建立覆盖全国的检测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和偏远地区提供便捷、高效、可靠的检测服务,促进技术成果的广泛共享。产业联盟的形成将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和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加速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结束语
展望未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纺织品检测领域将朝技术成熟、应用广泛、标准完善的方向发展。其推广应用不仅能提升纺织品检测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还将推动纺织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为建设纺织强国、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国际贸易提供技术支撑。因此,需加大该技术研发与应用投入,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为纺织品检验检测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许兵 . 基于红外光谱技术的纺织品检测应用 [J].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22,51(06):54-56.
[2] 康宁 . 红外光谱技术在纺织品检测中的应用探究 [J]. 山东纺织经济 ,2020,(07):16-18.
[3] 武中臣 . 复杂凝聚态体系中近红外光谱信号的信息提取及定量表示[D]. 天津 : 南开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