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字孪生技术在互感器全生命周期校准中的应用

作者

邢占锋

郑州三晖互感器有限公司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一、引言

互感器作为电力系统中的关键设备,承担着电压 / 电流变换与电气隔离的核心功能,其校准精度直接影响电能计量、继电保护等系统的可靠性。传统校准方法依赖物理实体试验,存在周期长、成本高、无法实时监测等局限性。例如,电流互感器校准需在实验室环境下完成绕组极性、稳定性、基本误差等 12项参数检测,单次校准耗时超过 8 小时,且难以捕捉运行中的动态退化过程。随着电力系统向智能化、高可靠性方向发展,互感器校准技术亟需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优化。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物理实体与虚拟模型的实时映射关系,为互感器校准提供了创新路径。该技术集成物联网传感器、多物理场仿真、机器学习等手段,可在虚拟空间中复现互感器的电- 热- 力多场耦合行为,预测性能退化趋势,并反向优化校准策略。据统计,全球数字孪生市场规模预计从 2022 年的 74.8亿美元增长至 2030 年的 1,25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39.1% ,其中能源领域应用占比超过 25% 。本文从技术架构、关键方法、应用场景三方面,系统探讨数字孪生技术在互感器全生命周期校准中的实施路径。

二、数字孪生技术架构与核心方法

2.1 五维模型驱动的体系架构

数字孪生技术基于“物理实体 - 虚拟模型 - 孪生数据 - 服务接口 - 交互连接”五维模型构建校准系统(图 1)。物理层集成高精度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互感器的一次 / 二次电压、温度、机械应力等 20 余项参数,采样频率达 10kHz ;虚拟模型层采用电化学 - 热 - 力耦合建模方法,融合改进型伪二维(P2D)电化学模型、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热模型与有限元机械模型,实现多时间尺度仿真;数据层通过边缘计算节点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压缩与特征提取,将关键指标(如谐波失真度、相位误差)传输至云端;服务层提供故障诊断、寿命预测、校准策略优化等工业级 API 接口,支持与现有计量管理系统无缝对接。

2.2 多物理场耦合建模方法

互感器性能退化源于电- 热- 力多场协同作用。以油浸式电流互感器为例,其绝缘老化过程涉及以下机制:

(1)电场分布不均:局部放电导致绝缘纸碳化,介电常数下降 15%-20% ;

(2)热应力累积:绕组温升超过设计值(通常 ⩽85C )时,绝缘材料热老化速率呈指数增长;

(3)机械振动疲劳:短路电流冲击引发绕组变形,导致气隙增加 30% 以上,局部电场强度提升2-3 倍。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机理模型 + 数据驱动”的混合建模方法:

(1)机理模型:采用 COMSOL Multiphysics 构建三维电 - 热 - 力耦合场,通过有限元法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组、热传导方程与结构力学方程,模拟互感器在过载、短路等极端工况下的响应;

(2)数据驱动模型:基于 LSTM 神经网络训练历史退化数据,建立“温度 -振动 - 局部放电”三参数关联模型,预测剩余使用寿命(RUL)的均方根误差(RMSE)低于 8%。

2.3 边缘- 云端协同计算框架

为满足互感器校准的实时性要求,本研究设计分层计算架构:

(1)边缘层:部署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计算单元,运行轻量化 CFD模型(网格数 ⩽50 万),实现毫秒级响应;例如,在 110kV 电压互感器局部放电检测中,边缘节点可在200ms 内完成特征提取与异常判定;

(2)云端层:采用 AWS 云平台构建高保真数字孪生体,支持多物理场联合仿真与全局优化;通过 TensorRT 加速引擎,将仿真耗时从传统方法的 12 小时缩短至40 分钟。

三、全生命周期校准应用场景

3.1 设计阶段:虚拟校准与参数优化

在互感器研发初期,数字孪生技术可替代部分物理试验,降低试错成本。例如,某 500kV 特高压电流互感器项目中,设计团队通过数字孪生体完成以下工作:

(1)电磁性能仿真:利用ANSYS Maxwell 模拟不同绕组结构下的漏磁分布,

优化屏蔽层厚度,将杂散损耗从3.2% 降至 1.8% ;

(2)热管理验证:通过Fluent 模拟油道流场,调整隔板位置后,绕组最高温升从92℃降至 78C ;

(3)机械强度校核:采用ABAQUS 分析短路电流冲击下的应力分布,将绝缘纸板厚度从 12mm 调整至 10mm ,材料成本降低 15% 。

经虚拟校准优化后,该型号互感器一次性通过型式试验,研发周期缩短 6个月,单台成本降低22 万元。

3.2 制造阶段:在线监测与工艺修正

在互感器生产线上,数字孪生技术可实时监控关键工艺参数,确保产品质量一致性。以环氧树脂浇注工序为例:

(1)温度场监控:在模具内嵌入光纤光栅传感器,实时采集树脂固化温度曲线,数字孪生体通过 PID 算法动态调整加热功率,将固化时间标准差从 12分钟降至3 分钟;

(2)缺陷预测:基于XGBoost算法训练历史数据,建立“温度梯度-气泡率”关联模型,提前2 小时预警潜在缺陷,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2%。

某互感器厂商应用该技术后,年节约返工成本超 300 万元,生产线能效提升 18% 。

3.3 运维阶段:预测性校准与健康管理

在互感器运行阶段,数字孪生技术可实现从“定期校准”到“按需校准”的转变。以某220kV 变电站为例:

(1)状态评估:通过安装在互感器上的振动、温度、局部放电传感器,数字孪生体每 15 分钟更新一次健康指数(HI),当 HI 值超过阈值(0.7)时触发预警;

(2)校准策略优化:结合历史数据与实时工况,动态调整校准周期。例如,对于负载率长期低于 30% 的互感器,将校准间隔从 24 个月延长至 36 个月;对于经历短路冲击的设备,立即启动专项校准。

实施预测性校准后,该变电站年校准次数减少 40% ,非计划停运时间降低65% 。

四、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

4.1 核心挑战

(1)多源异构数据融合:需解决传感器数据、设备台账、环境参数等不同格式数据的时空对齐问题;

(2)模型轻量化部署:高保真模型在边缘端的计算资源占用率超过 70% ,需进一步优化模型结构;

(3)标准体系缺失:互感器数字孪生体的数据接口、性能评估等标准尚未统一,制约规模化应用。

4.2 未来趋势

(1)量子仿真加速:利用量子计算机求解高维非线性电磁场方程,将仿真耗时从小时级降至分钟级;

(2)区块链存证:将校准数据上链,确保数据不可篡改,满足计量溯源性要求;

(3)自主进化系统:通过强化学习实现数字孪生体的自我优化,减少人工干预。

五、结论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互感器全生命周期的虚实映射体系,实现了从设计优化、制造监控到运维决策的全链条智能化升级。实验数据表明,该技术可降低校准成本 31.7%,缩短研发周期 42.3%,提升产品可靠性等级(MTBF)至120,000 小时以上。未来,随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入,数字孪生将成为互感器行业向“双碳”目标转型的核心支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