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百数图:基于学生思维痕迹分析促进深度学习的实践
朱玲芹
浙江省临海市哲商现代实验小学 317000
一、背景分析
百数图作为小学数学经典教具,将 1-100 的数字按行列有序排列,直观呈现数的位置关系与规律 ,在10×10 的表格中,百数表把十进制系统的规律性用空间形式表达出来,用“位置”表示了“位值”。
传统教学中,教师常通过百数图引导学生观察横向、纵向、斜向的数序变化,帮助学生理解 100 以内数的顺序、大小及位值概念。然而,这种“规律发现式”教学往往停留在知识表层,学生的思维参与度不足,难以实现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在复杂情境中通过高阶思维解决问题,其核心是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迁移应用。本文立足《溯源致思:小学生思维痕迹捕捉的探索》课题,以百数图为载体,设计层层递进的任务链,通过观察学生在任务解决中的语言、图文表达及操作行为,捕捉其思维轨迹,在百数图中的奇异世界教学中促进知识的联系与生长。
二、案例过程
(一)情境导入:探秘百数图的“移动密码”
教师呈现完整百数图,引导学生观察数与数的位置关系:“向左移动一格,数字会发生什么变化?向右、向上、向下呢?”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口头表述等方式总结规律:向左-1,向右+1,向上 -10,向下+10。这一环节帮助学生建立数的位置变化与位值增减的直接关联,为后续任务奠定基础。
(二)任务一:二连方“立”与“躺”
教师口头描述:“有一个二连方,其中一个数是 23,另一个数是多少?这个二连方是立着还是躺着?想一想、画一画、写一下。”学生作品整体呈现如下:

学生通过不同的路径解决问题:
位值推理法:学生根据上一环节建立的位值与位置概念关系,若另一个数在23 右侧(躺),则个位增加1,即24 ;若在左侧,则个位减少1,即22 ;若在上或下方(立),则十位变化,即13 或33。
空间想象法:部分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百数图,通过上下左右移动确定另一个数的位置。例如,若二连方立着,则另一个数可能是 23+10=33 或 23-10=13 ;若躺着,则可能是 23+1=24 或 23-1=22。
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将 4 种可能的二连方平移重叠,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发现,无论二连方如何移动,通过交替重叠成十字状。其覆盖的两个数始终满足“横向差 1,纵向差 10′′ 的规律,深化了对数位关系的理解。

教师组织学生互评,分析不同方案的特点,引导学生总结五连方的共同规律:无论形状如何变化,相邻数之间始终保持±1 或±10 的关系。(三)任务三:三连方“填数挑战”
师:你晋级了,二连方变成了三连方,你的三连方是怎样的?三连方中一个数是23,另外两个数分别是几?学生的作品从最简单的直条状,

到后来的三连方的7 字状。

表现出三种典型思维:
1. 分步计算法:从已知数出发,逐步推算相邻数。例如,若三连方为横向排列,则另两个数为 22 和24 ;若为纵向,则为 13 和 33。
2. 位值分解法:将23 分解为2 个十和3 个一,根据移动方向调整十位或个位。例如,向上移动一格 (+ 位减1)得到13,向下移动一格(十位加1)得到33。
3. 空间路径法:通过描述移动路径确定位置。例如,“从 23 向左移动一格到 22,再向上移动一格到13”,形成“L”形三连方。
三连方在变化,平移,旋转,图形翻转;在求另两个数时,计算步骤和方法上都有所不同,一步加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不变的是:根据学生的呈现的思维痕迹,共同指向学生对位置和位值的掌握;同时在横向直条与纵向直条位置和位值的增减关系,我们拓展到斜向两数的关系。把横行与纵列两个规律结合起来,可以分析推理斜向的规律。捺向发现:+1+10=+11、+10+1=+11 ;撇向发现 -1+10=+9、+10-1=+9。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方法,发现位值分解法在复杂排列(如斜向三连方)中更具普适性,帮助学生拓展建立“位置- 数值”的对应模型。

任务四:四连方“大小之争”师:a 和b 哪个大?哪个小?师:c 和d 大小相等吗?
在答案唯一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途径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结合学生的语言表述、图文呈现,我发现有的学生直觉判断,有的运算推理,有的学生运用图形平移数的重合,有的运用未知数与已知数大小关系传递性论证。
学生根据数的位置关系构建算式,实施加减10 与加减 1 的运算,有助于建立十进制结构的思维;学生利用图形平移与数的重合,有助于空间观念和位置、位值的强化;学生利用未知数与已知数大小关系传递性论证,有利于计算、分析、推理,更是发展代数思维。有的学生进一步发现,Z 形四连方的对角线位置满足 4a-b =22′′ 的规律,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进阶。
任务五:五连方“创意拼图”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五连方,并说明排列规律。学生呈现多种创意方案:直线型:横向或纵向连续排列五个数。
十字型:以某数为中心,向上下左右延伸。
阶梯型:通过交替横向和纵向移动形成阶梯状。
教师组织学生互评,分析不同方案的特点,引导学生总结五连方的共同规律:无论形状如何变化,相邻数之间始终保持±1 或±10 的关系,斜向始终保持±11 或±9 的关系。教师追问:36、46、47 可以填入下面哪些五连方呢?

学生根据自身优势,能找对相应的五连方,教师追问怎么想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教师引导结合数据特征,计算数值关系,确立位置关系,找到关键模型。在综合与创新,运用学习的积累的经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在逆向思考中让知识落地,让数学模型生根,让在思维进阶。
三、案例思考
(一)思维特征:从具象到抽象的进阶
1. 位值推理的深化
学生在解决二连方、三连方时,从最初的“逐格移动计算”逐步发展为“十位与个位的独立调整”。例如,在确定 23 的上下方数时,学生能直接通过十位的增减(23±10)得出结果,而非逐个数数,体现了对位置的感知、对位值概念的内化。
2. 空间想象的拓展
Z 形四连方和五连方任务中,学生需在脑海中构建三维空间路径,例如从74 出发先向上再向左,或设计阶梯型五连方。这种空间推理能力不仅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续几何学习奠定基础。
3. 代数思维的孕育
Z 形四连方论证 c 和 d 是否相等时,需要学生构建 74 和 c,74 和 d 的关系,再利用未知数与已知数 74 大小关系传递性得出 c 和 d 是否相等的结论。这个过程体现了从具象到表象到抽象的发展,是逐步实现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
4. 策略迁移的萌芽
学生在完成三连方后,能将位值分解法迁移至四连方、五连方的解决中,例如通过“十位 ±1,个位±1′′ 快速确定斜向位置的数值。这种策略迁移能力是深度学习的关键标志。
(二)教学启示:思维痕迹捕捉的三
1. 观察记录:让思维可视化
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表记录学生的语言表达、操作行为及作品特征。例如,在二连方任务中,记录学生使用“左边”“上面”等方位词的准确性,以及是否通过画图辅助思考。
学生的书面作品(如百数图填空、移动路径图)是思维的外显载体。例如,分析三连方填空时的不同标注方式,可判断学生是依赖逐格计算还是位值推理。
3. 对话追问:促进思维进阶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引导学生反思思维过程。例如,当学生用分步计算法解决三连方时,教师追问:“如果三连方是斜着的,这种方法还适用吗?”促使学生探索更普适的策略。
四、实践反思
(一)百数图:从工具到思维生长的载体
传统教学中,百数图常被视为数序记忆工具,而本案例表明,通过任务设计,百数图可成为激发高阶思维的“思维运动场”。例如,五连方的创意设计让学生从“规律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规律的主动创造者”,实现了从知识习得向知识创造的跨越。
(二)思维痕迹捕捉:深度学习的关键支点
学生的思维痕迹不仅是学习过程的记录,更是教学决策的依据。通过分析学生在任务中的错误(如 Z 形四连方中混淆十位与个位的变化),教师可精准定位认知难点,调整教学策略。例如,针对位值推理困难的学生,可增加“十位/ 个位分离移动”的专项练习。
(三)挑战与改进方向
1. 任务开放性与结构性的平
五连方设计虽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但部分学生因缺乏明确指导而陷入无序尝试。未来需探索“半开放任务”,如给定起始数和部分路径,引导学生在结构化框架内创新。
可引入数字化百数图(如 GeoGebra),让学生通过拖拽、标注等操作实时呈现思维过程,并利用数据分析功能自动生成思维轨迹报告,提升捕捉的精准性与效率。
3. 跨学科联系的拓展
将百数图与几何图形、逻辑推理等内容结合,例如设计“数阵图中的规律”“百数图密码破译”等跨学科任务,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边界。
百数图教学不应止步于数序记忆,而应成为学生数学思维生长的沃土。通过设计挑战性任务、捕捉多元思维痕迹,教师能引导学生在数的位置关系中发现数学规律,在问题解决中发展高阶思维。正如陈静静所言,深度学习是“思维不断深化的过程”, 而百数图中的奇思妙想,正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写照。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思维痕迹捕捉的有效策略,让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思维拔节生长的旅程。
参考文献:
[1] 陈静静 . 深度学习发生的条件与机制 [J]. 江苏智慧教育云平台 , 2023(12): 1-10.
[2] 百数表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中的表格 )[EB/OL]. 抖音百科 , 2025-07-2
[3] 新实践 ! 让数学思维在课堂生根发芽 [EB/OL]. 大众网 , 2025-05-16.
[4] 崔允漷 . 课堂观察评价表 (4 个维度、20 个视角、68 个观察点 )[J]. 光明社教育家 , 2024(06): 37-68.
[5] 王新敞 . 分类讨论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特级教师课堂实录, 2024(01): 1-
本文系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2024 年度课题“溯源致思:小学生数学思维痕迹捕捉的探索”(课题批准号为:TZJYGH061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