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儿童“一百种语言”的行为观察与表征分析研究

作者

夏玲玲

苏州工业园区尚城幼儿园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引言:

作为新生代力量,儿童拥有超脱传统认知的多元表达能力,除了包含口头语言表达外,更广泛涵盖肢体动作、绘画涂鸦、积木搭建等丰富形式。通过此些行为模式解读,能够帮助教育从业者透过现象看本质,更为精准地感知到儿童现实需求以及发展状态,后续能够严格基于儿童行为特点,实现发展教育方案量身定制策略制定,为儿童全面发展贡献力量。由此可见,积极对本课题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不同年龄段儿童行为表现及案例分析

儿童是持续发展的个体,在不同年龄段,受认知水平、生理发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行为差异会呈现出十分显著的特征,而此些差异在其一百种语言行为表现之中则更为明显。为了更清晰的对此种阶段性特征进行了解,需要积极从小班中班,大班儿童之中选取典型行为案例进行剖析,通过生动且具体的实例分析,为后续构建行为观察体系以及探究行之有效的表征分析方法奠定扎实基础。

(一)小班儿童

此阶段的儿童多指处于 34 岁的儿童,属于自我意识萌发的关键期,其行为表现多以自我为中心,在语言表达之上较为直接,会用简短的语言或词句来表达自己现实的需求。

以笔者所带班为例,在一次集中区域活动之中,同学 A 看到同学 B 正在玩一辆汽车,便直接走过去,伸手就抢,并说“我要玩!”,同学 A 不愿意,二者便发生了争执,同学 A 并没有详细的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使同学 B 变不开心,只是单纯的想满足自己想要玩的需求。此案例便充分的展现了小班儿童多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在思想表达期间往往忽略他人感受,缺乏行之有效的沟通方法。

(二)中班儿童

此阶段儿童多为 45 岁,行为发展有了较为典型的进步,合作意识会逐渐增强,语言互动将更为频繁,更乐于诉说,会用较为复杂的句子来实现情感以及需求表达,同时还会充分参照情景以及诉说对象的不同,主动的实现语言表达方式调整,确保诉说更为高效。

以笔者单位中班为例,在开展合作搭建全新游玩场地活动时,中班学生就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表示要搭建淘气堡,有的表示要搭建蹦蹦床。在讨论完毕之后,孩子们便自觉分成小组,开始动手实践。实践环节,小组成员密切合作、相互交流。此次合作,孩子们不仅动手能力得到了切实提升,而且还实现了合作意识锻炼,能够在交流互动中相互进步,共同学习。

(三)大班儿童

此阶段,儿童多为 56 岁,行为上会更加成熟,能够进行一些较为初级的逻辑思考以及推理,在表达呈现上不再仅局限于满足简单描述,而是更青睐于运用更复杂且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深层次对自身感受进行呈现。

例如在大班一次科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大班儿童自觉实现物体沉浮现象,探寻大班孩子通过观察发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状态会存在一定差异,有些物体可能会浮起来,而有些物体则会沉下去,因此在讨论环节,就有学生表达,自身发现相对较轻的物体极易浮起来,而相对较沉的物体如石头等则极易沉下去,因此得出结论,物体沉浮可能与自身重量有着密切关系。除此之外,此同学还通过简单图表绘画等方式进一步对不同物体沉浮状态进行说明。这无不表明大班儿童已经能够充分且具体的对所观察到的具体现象进行总结归纳[1]。

二、儿童“一百种语言”的行为观察体系构建

结合如上不同年龄段儿童行为表现差异案例,可以发现,不同阶段儿童,在“一百种语言”的行为表现存在一定的不同,因此后续可从观察维度、观察工具以及观察流程等三个独立方面出发,详细对儿童一百种语言行为观察体系进行构建。

首先,在观察维度应广泛涵盖语言、非语言表达等多个核心层面。其中,语言表达层面,针对小班要重点关注其词汇指向性,如是否频繁使用“要”“拿”等简单词汇,中班则重点关注句子表达完整性,大班则高度聚焦于表达逻辑性呈现;

非语言表达维度则要高度关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其次,观察工具选用维度则要兼具实用性以及精确性原则,择优采用观察动态记录表,录音设备等,确保能够全面且具体的对儿童行为细节进行捕捉,为后续能够更深度的实现挖掘分析提供有效素材。最后,观察流程方面则要进一步对于观察目标以及对象进行确定,并选择适配的观察场景,如课堂活动、游戏环节等,随后再依据设计好的观察维度及提前布设的观察工具,完成针对性记录,确保结果获取可参考性更强,真正为儿童发展教育由零散观察走向结构化系统化探究奠定扎实基础。

三、儿童行为背后的表征分析方法

儿童行为背后表征探寻具有多方面意义。一方面,对儿童自身而言,可顺利获取解码其内心的钥匙,走进其内心世界,给予其更为精准的回应,为其身心健康茁壮成长助力。另一方面,在教育实践维度,亦能够为教育从业者提供科学且有效的施教依据,后续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育人效果更为明显。

在具体实现方法运用期间,可积极采取如下几个方法。其一,案例分析法充分结合具体案例,详细对儿童语言以及行为实现剖析,从而深层次总结其行为背后所掩藏的思维逻辑以及情感需求。其二,符号解读法,无论是儿童手工表达还是绘画呈现,均属于一百种语言的具体体现,内在蕴含着十分丰富且特定的价值意义。为此,通过此些符号解读,比如分析绘画中色彩的运用、手工作品的材料选择,亦能够快速对儿童内心真实想法以及感受进行探寻,从而明确其对世界的真实认知。其三,对比分析法。通过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实现进一步凸显发展规律。其中,横向对比主要是指详细分析同一年龄段儿童在特定场景中的具体行为,如观察在面对玩具被争抢时的具体反应,有的可能是哭闹,有的可能是换一个玩具接着玩,从而细致化发现个体差异。纵向对比则主要是将重点放在不同年龄段儿童同类行为分析上,如小班可以独自搭建中班需要分工合作,大班则有计划、有逻辑的实现协作,更为清晰勾勒出儿童合作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轨迹,为后续教育实践工作能够实现行之有效的改进提供精准依据 [2]。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价值分析视角,聚焦儿童行为表现构建儿童一百种语言行为观察体系,能够为持续挖掘儿童思维发展规律提供切实可行路径,让教育从业者在更精准理解儿童的过程中,做好支持儿童健康成长的主力军,从而帮助儿童在更加适宜的教育环境之中达成高质量发展目标,值得被同行广泛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蕾 . 与儿童共生长——一百种语言观下“儿童讲堂”的校本实践研究[J]. 试题与研究 ,2023,(36):176-178.

[2] 李静 . 用心解读、用爱浇灌——让“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精彩绽放 [J].读与写 ( 教育教学刊 ),2019,16(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