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节能环保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策略探讨
彭芸 张东明
黄河交通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河南焦作 454000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与国家“双碳”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焦作市长期依赖煤炭、化工等传统产业,产业结构偏重、环境压力突出的问题日益凸显,亟需通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破解发展瓶颈。
近年来,焦作市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将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列为重点发展方向,依托多氟多等龙头企业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技术优势,逐步构建起涵盖 能源材料、 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的产业体系。在此过程中,如何通过集群化发展模式整合创新资源、强化产业链协同、提升产业竞争力,成为焦作市实现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
1 研究意义
1.1 产业转型需求
焦作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依赖煤炭、化工等高耗能产业。根据《2023 年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高耗能行业占比高达51.7%,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发展节能环保新兴产业不仅是降低单位 GDP 能耗的关键路径,更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1.2 政策落地需要
近年来,国家和河南省层面相继出台多项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政策,如《河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焦作市也将其列为重点发展方向,但在政策协同性、执行机制等方面仍有优化空间。本研究旨在为《焦作市“十五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提供可落地的实施路径,确保政策红利真正惠及企业。
1.3 区域竞争突破
郑州、洛阳等周边城市在节能环保产业布局上已先行一步,焦作市若要在区域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依托本地龙头企业(如多氟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打造差异化产业集群。通过强化产业链整合、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创新能力,焦作市有望在豫西北地区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产业高地。
2 焦作市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在当下全球对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的背景 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焦作市凭借自身的产业基础和政策支持,在这 领域积极探索与发展,取得了 系列成果,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2.1 产业规模与结
2.1.1 总体规模
近年焦作市节能环保产业保持增长,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但规模与全省平均水平有差距,增速和竞争力有待提升 [2]。2020-2024 年呈现波动上升态势:2021 年因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增加快速增长;2022 年受疫情影响增速放缓;2023-2024 年随经济复苏和产业政策发力逐步回升。
2.1.2 细分领域
新能源材料领域以多氟多为龙头企业,2024 年六氟磷酸锂产量及全球市场份额居行业前列,带动电解液、隔膜等配套产业发展,但配套规模与龙头企业差距较大,产业链完整性和协同性需提升。
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以河南中 电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内中小企业多分布在废钢、废纸回收领域, 回收利用率有较大提升空间。节能环保装备领域以黄 、节能电机等产品。其中开发的低功耗电动轮边制动 ,再通过12V 低压电保持制动状态,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大幅 布线方便且控制灵活。该产品为武陟周边相关厂家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电动轮 边制动器如图1 所
图1 电动轮边制动器

2.2 集群化基础
2.2.1 空间集聚特征
焦作市节能环保企业主要分布在焦作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沁阳市产业园区,但企业间协作较少,供应链本地化水平较低,部分企业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依赖外部市场,如多氟多部分核心原料依赖省外采购,与本地化工企业协作有提升空间。
2.2.2 创新能力
多氟多牵头组建的省级氟基新材料研究机构,联合高校院所聚焦氟基新材料研发,在国家级项目、专利、标准制定等方面成果显著,为产业提供有力支撑。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则在产业经济、能源战略规划层面,为节能环保产业提供理论支持与决策参考。然而,全市节能环保产业仍存在研发投入强度不足、专利转化效率偏低的共性问题,主要受企业与科研机构协同不足、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衔接不畅、专业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制约。
2.2.3 政策支持
焦作依托相关政策,对节能环保企业有多重扶持。焦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节能环保产业,将其列入“3+13+N”重点产业链群培育[3],建立“链长统筹、链主带动”等工作机制,由市领导担任链长,组建专班推进。资金上,对绿色化改造项目按设备软件等投资额 15% 后奖补,最高 1000 万元,还通过税收、土地等政策引企入驻,助力产业集群发展。获国家、省级绿色称号的企业分获 100 万、50 万奖励,能效水效领跑者分获50 万、20 万奖励。还明确减排目标,推动产业升级。但存在覆盖窄、中小企业受益少、流程繁琐等问题。
3 产业集群化发展制约因素
3.1 产业链协同不足
龙头企业带动弱。多氟多等龙头企业供应链中,本地配套企业主要涉及包装、物流等低附加值环节,核心原料采购对外部市场依赖度高,与本地化工企业协作少。一方面因本地化工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难以满足龙头企业质量要求;另一方面,龙头企业选择供应商更注重价格和质量,对本地企业支持不足,导致产业链上下游联系不紧密。
中小企业配套能力差。节能环保中小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小、实力弱,以小微企业为主。因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缺乏为龙头企业提供高端配套的技术能力,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难以满足龙头企业对配套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要求。同时,中小企业间缺乏有效合作,难以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 [4]。
3.2 政策碎片化
部门协同缺失。产业发展涉及发改、环保、科技、工信等多个部门,各部门政策交叉重叠、各自为政,对产业集群的规划引导、资源整合力度不足,难以形成发展合力。如环保部门“绿色工厂”认证与科技部门“创新企业”认定标准不一,企业需重复申报,增加负担,降低政策实施效率,难以形成政策合力。
政策执行断层。专项基金审批周期长,企业难以及时获得资金支持,且仅覆盖生产环节,对研发、市场开拓等阶段支持不足。部分年份专项基金使用率不高,因申请条件苛刻、使用方向限制过严、缺乏有效监督评估机制,资金闲置未能发挥作用。
3.3 要素流动壁垒
高端人才短缺。缺乏高层次研发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不完善,难以满足产业集群对高端要素的需求,制约了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5]。节能环保领域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更是匮乏,本地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少,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融资困难。中小环保企业融资成本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获得银行专项贷款的企业少,大量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短缺。因中小环保企业规模小、资产少,缺乏有效抵押物,信用等级低;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金融机构贷款谨慎;且缺乏针对该产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4 焦作市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化发展策略
4.1 构建“一核三区”空间布局
构建以焦作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枢纽,依托多氟多建设“新能源材料创新谷”的核心区,重点布局电解液、正极材料等中游企业,形成完整新能源材料产业链。通过土地优惠、税收减免、资金支持等政策吸引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链本地化水平,打造区域影响力的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
构建循环经济区。在沁阳市规划“工业固废资源化产业园”,整合河南中白等企业资源,建设规模化危废处置中心,实现工业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配套建设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加强政策支持与环境监管,设立专项基金,给予入驻企业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
构建装备制造区。武陟县依托,发展节能环保装备产业,聚焦除尘设备、余热回收系统等装备的研发、生产和运维,形成“研发 - 生产 - 运维”一体化链条。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优势,建立产学研基地,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通过以上策略,武陟县可逐步形成 " 核心技术突破—产业链整合—场景化应用—政策赋能 " 的良性循环,将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打造为区域绿色转型的核心支柱。未来可进一步对接郑州都市圈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产业集群,拓展跨区域协作空间。
构建装备制造区。武陟县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以黄 有技术成果为基础,围绕低功耗电动轮边制动器等产品,向智能除尘、余热回收等 智能控制”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构建“学院研发 + 龙头企业 + 中小企业配套 具 地降低研发成本,完善本地产业链配套。同时针对造纸、医药等重点行业开发定制化节能方案,推动从单一设备销售向“产品+ 服务”模式转型。
构建服务集聚区。焦作新区布局环境咨询、节能审计等服务业态,引入第三方机构,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帮助企业提高环境管理水平。为第三方机构提供良好办公环境和政策支持,建立服务标准和监管体系,规范服务市场秩序。
4.2 实施“链主引领+ 中小微配套”培育工程
链主企业赋能。支持多氟多等链主企业建设产业链协同平台,整合上下游资源和信息,实现供需对接、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出台奖励政策,鼓励链主企业采购本地配套产品,提高核心原料本地化供应比例,政府协调解决合作问题,增强产业链稳定性。
中小企业孵化。设立产业引导基金,以股权投资、债权融资等方式支持为链主企业配套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及贴息,建设专业化孵化器,提供技术研发、检测等共享服务,培育潜力中小微企业,完善产业链配套体系。
4.3 打造“政产学研金”创新生态
联合创新平台的构建是创新生态的核心环节。依托多氟多牵头组建的省级氟基新材料研究机构,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投资建设中试生产线,打通从实验室到工厂的最后“一公里”。联合环保工程、装备制造等领域专家,组建跨学科攻关小组,实现多领域协同创新。
人才引育计划为创新生态提供智力支撑。实施“绿色人才”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供安家补贴。推动高校增设“新能源材料”“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6]。
金融支持是创新生态的重要保障。设立绿色产业基金,采用“股权投资 + 债权融资”模式支持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推行“环保贷”,由政府设立风险补偿资金,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支持企业上市或发债,拓宽融资渠道。
4.4 优化政策保障体系
成立由常务副市长牵头的产业集群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各部门政策资源。建立“企业需求清单”“政策申报窗口”服务模式,统一受理政策申请,简化流程,定期评估调整政策,确保科学性和有效性。
放宽产业集群区工业用地容积率,对投资强度达标的企业给予土地出让金返还,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管理。对认定为高新技术的环保企业,落实所得税减免政策,确保企业享受国家和省级税收优惠。补贴企业参加国际环保展会的展位费,支持参加国内展会和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5 结论
焦作市节能环保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具备龙头企业引领及政策支持等基础,但面临产业链协同不足、政策碎片化、要素流动壁垒等瓶颈。通过构建“一核三区”空间布局、实施“链主引领 + 中小微配套”培育工程、打造“政产学研金”创新生态、优化政策保障体系,有望实现产业规模增长,形成特色绿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焦作方案”。
未来,焦作市需持续关注产业发展新趋势、新问题,调整完善发展策略,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交流,融入区域产业发展大格局,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在区域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焦作市统计局 .2023 年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2024-05-15)[2025-07-03]https://tjj.jiaozuo.gov.cn/template/html/Z_0114081202_2024059626.htm.
[2] 张思园 . 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焦作市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 [J]. 商业观察 ,2025,11(07):41-44.
[3] 樊霞 , 姚广强 . 产业转型不停步 [N]. 河南日报 ,2024-09-24(011).
[4] 林 志 峰 , 韩 圆 圆 . 基 于 绿 色 低 碳 发 展 视 角 下 焦 作 市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研 究 [J]. 投 资 与 创业 ,2022,,33(09):39-41.
[5] 原东林 , 杨天天 . 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以焦作市化工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例 [J]. 焦作大学学报 ,2023(03):44-47.
[6] 陈海龙. 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D]. 河南理工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