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矿山开采地质工程中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研究

作者

张永春

兴和县自然资源局 内蒙古兴和 013650

1 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1.1 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矿山开采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直接占用用于建设采矿场、选矿厂、尾矿库等设施。露天开采会剥离地表植被和土壤,导致大面积的土地裸露,使原本肥沃的耕地、林地等沦为不毛之地。地下开采则可能引发地面塌陷、裂缝等地质灾害,进一步破坏土地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塌陷区域的土地无法正常进行农业生产或其他经济活动,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被破坏的土地在短期内很难自然恢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进行复垦和生态修复。

1.2 对水资源的污染与破坏

矿山开采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这些废水含有重金属、悬浮物、酸碱物质等污染物。废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到地表水体中,会导致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例如,废水中的重金属会在水生生物体内富集,通过食物链传递最终影响人类健康。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发地面沉降等问题,破坏地下水资源的平衡。一些地区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用于矿山生产,导致周边居民的饮用水源受到威胁,居民生活用水困难。

1.3 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矿山开采过程中,凿岩、爆破、矿石运输等环节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这些粉尘弥漫在空气中,不仅降低了空气的能见度,还会被人体吸入,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严重危害。此外,矿石中含有的硫等元素在开采和冶炼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排放到大气中,会形成酸雨,对土壤、水体、植被等造成损害。酸雨会使土壤酸化,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还会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文化遗产破坏。

1.4 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矿山开采导致的土地破坏、水资源污染和大气污染等问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大量的植被被破坏,使得野生动物失去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一些珍稀物种可能因为生存环境的恶化而面临灭绝的危险。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后,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沙化等。这些生态问题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还会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连锁反应,威胁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 矿山开采地质工程中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措施

2.1 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

在进行矿山开采地质工程的过程中,强化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是确保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构建一个全面并且能够实时更新的环境监测体系,以便对矿山周边的大气环境、水体状况以及土壤质量等关键环境要素进行持续的、动态的跟踪监测。例如,通过部署先进的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控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有害气体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同时,利用精密的水质监测仪器,可以对周边河流、湖泊以及地下水的酸碱度、重金属含量等关键指标进行定期的检测和分析。此外,还应定期进行环境评估工作,这包括邀请具有专业资质的环境评估机构参与,全面评估矿山开采活动对生态系统、地质结构、景观风貌以及其他相关环境要素的影响。基于这些评估结果,可以及时地调整和优化开采方案以及环境保护措施,确保矿山开采活动始终在环境可承受的限度之内,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优化开采技术与工艺

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与工艺是减少矿山开采对环境破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一方面,积极推广绿色开采技术,如充填开采技术,通过向采空区填充矸石、尾矿等材料,减少地表塌陷和变形,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这种技术不仅有助于维持地面的稳定性,还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对周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不断优化选矿工艺,提高矿石的分选精度和回收率,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例如,采用新型的浮选药剂和设备,提高有用矿物的回收效率,减少尾矿中的金属含量,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此外,利用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实现矿山开采的精准化和高效化。通过安装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等设备,实时监测开采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工作参数,实现对开采过程的精确控制,减少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环境扰动。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矿山作业的安全性,还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确保了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

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包括尾矿、矸石等。这些废弃物不仅占据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有可能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对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针对尾矿,可以通过再选工艺,重新提取其中残留的有用矿物,从而显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此外,尾矿还可以被转化为建筑材料的原料,例如用于生产建筑用砖、混凝土等,这样既解决了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又创造了新的经济价值。至于矸石,它同样可以被赋予新的用途,比如用于发电、生产水泥等,这样不仅实现了能源的二次利用,还减少了对原生资源的依赖。更进一步,矸石还可以被用于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工作,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矿山周边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

2.4 推进生态修复与重建

在矿山开采活动圆满结束后,及时地开展生态修复与重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恢复矿山生态环境的关键步骤。首先,需要对矿山开采过程中造成的地表破坏、植被损毁以及其他环境影响进行详尽的调查和评估。基于这些调查和评估结果,制定出科学合理且切实可行的生态修复方案。对于那些已经废弃的矿坑,可以采取回填、覆土等有效措施进行治理,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随后,选择并种植适宜的植被,以促进土地生态功能的恢复。对于矿山周边地区可能存在的土壤污染问题,可以采用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理,目的是降低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减轻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此外,为了确保生态修复工程的长期效果,必须加强对修复区域的后期管理和维护工作,这包括定期监测植被的成活率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确保生态修复的成果能够得到持续和稳定的保持。

3 结语

面对矿山开采地质工程中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双重挑战,不仅需要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更要积极寻求解决之道。通过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优化开采技术与工艺、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推进生态修复与重建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减轻矿山开采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有理由相信,矿山开采地质工程中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余书俊 .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研究 [J]. 节能,2025,44(01):144-146.

[2] 黎煜麒,伍江华,傅园庆 . 矿山开采地质工程中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研究 [J]. 世界有色金属,2025,(01):91-93.

[3] 葛新 .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J]. 中国金属通报,2024,(06):192-194.

[4] 李铁昌,李瑞寒 .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恢复治理探究 [J]. 世界有色金属,2024,(11):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