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可再生能源发展策略
潘宇欣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成都 610225
一、纵深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
能源结构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而要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则要将实现高质量、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作为主攻方向。首先,针对用能产业,尤其是在高耗能、高附加值产业较为集中的中东部区域,应加快产业转移,将其迁移至可再生能源较丰富的地区以实现就地开发利用、就地消纳,均衡可再生能源供需要求。同时,注重风能、光伏及生物质能等多种类可再生能源多元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开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优化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布局,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质量和效率。其次,持续提升电力在各用能领域中的比重。钢铁、建材等工业领域应扩大电气设备的使用规模,加速工业化石能源消耗向工业电气化过渡转化的进程;交通领域也应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并逐步扩大其涵盖范围;建筑部门在大力推广节能型建筑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供暖及电热泵、电锅炉等技术的应用[1]。此外,要想用能企业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仍需政府部分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引导。一方面,政府可以考虑设置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刚性指标进行约束,即企业在生产活动中能源消费中可再生能源占比必须达到该指标;另一方面,对于积极消纳可再生能源的企业给予适当补贴、减税以调动其积极性。
二、加快可再生能源核心技术革新
随着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大量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电力大规模接入电网,其固有的间歇性、随机性的特点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巨大挑战,同时考虑到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与用电区域呈逆向分布的趋势,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严峻考验,迫切需要加快可再生能源核心技术革新的步伐。一方面,加快虚拟电厂、灵活智能电网、储能和调峰等关键技术的突破,进一步实现电力的低碳和脱碳[2],加快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超导输电技术等先进输变配电技术和装备,保证可再生能源电力输送过程的安全高效;同时要加快可再生能源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推进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国产化。另一方面,要推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创新融合,将全国各地的分布式能源和负荷中心进行整合,并通过电网进行有效衔接,实现可再生能源供电侧和负荷侧的高效协同,加快构建可再生能源智能化运营机制,开创水电、光伏等电站的智能运营服务,实现电网精细化、智能化、专业化管理,并且不断完善其规范性,统筹兼顾可再生能源的电量及经济效益,进一步推动能源系统向更加绿色、低碳、高效的方向发展 [3]。
三、完善可再生能源利用跨区交易机制
打破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市场壁垒,促进可再生能源的跨区交易,是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最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跨区交易的政策和市场机制。要充分利用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已建成跨区域市场的契机,利用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跨区域现货交易试点经验 [49],探索建立更加多元、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市场交易机制。同时,要加快完善便于各市场主体参与交易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电力采购主体,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并且进一步健全市场监督机制,着力打破省际区际壁垒,避免出现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此外,完善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体系还应建立在灵活的智能电网之上,以提高可再生能源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衔接能力。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智能电网概念的国家,其将智能电网定义为:一种全自动化的电力传输系统,可以对系统各个用户和网路端点进行监控,确保从发电站至最终用户的全部输配环节均实现信息与电力的双向流动,也就是通过智能电网,对电力市场及用户的需求作出迅速反应,并保证安全、稳定的电力供应。根据中国提出的坚强智能电网,我国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输电网建设以及电网的协调发展。总体而言,智能电网的建设能够使电力市场交易主体在发电、输电、配电以及用电等各个环节实现高效协同发展,从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4]。
四、优化可再生能源投资发展环境
可再生能源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大核心驱动因素则是其成本的降低。首先,要通过绿色金融降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融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将可再生能源发展纳入绿色金融体系,增大信贷投放力度,放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标准,拓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融资渠道。构建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相适应的信用等级与风险控制机制,在全国确定的基准利率水平上,适当地增加贷款在时间和利率上的弹性,进而充分调动各类资本力量助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其次,充分把握乡村振兴的契机,统筹“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鼓励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及林光互补等综合利用模式的应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分布式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从而在“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下,加之按复合型方式用地能够减少与可再生能源项目场地有关的费用,两者兼顾以达到可再生能源成本降低的目的。最后,要加强对“双碳”目标以及可再生能源相关内容的宣传、推广和普及,逐步强化社会公众的低碳意识,引导其自觉承担起个人的碳减排责任,积极主动参与可再生能源产品消费和投资 [5]。从而在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领域推动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规模经济,以此推动可再生能源总体成本的持续下降。
参考文献:
[1]高虎 .“ 双碳” 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路径思考 [J]. 国际石油经济 ,2021,29(03):1-6.
[2]常俸瑞 , 曾子豪 . 供给侧改革下能源产业结构转型路径研究 [J]. 煤炭经济研究 ,2018,38(12):12-16.
[3]胡海龙 . 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可再生能源企业发展策略研究——以广西某企业为例 [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20,(36):14-17
[4]张东霞 , 姚良忠 , 马文媛 . 中外智能电网发展战略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3,33(31):1-15.
[5]刘雅静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逻辑——基于政府、市场与社会三元驱动的视角 [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2,45(01):59-65.
作者简介:潘宇欣(2000.05-);女;汉族;四川乐山人;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