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精神”涵养当代青年成长的逻辑理路
刘珍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襄阳 441053
2024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北时强调,要“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这三种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诞生的,集中体现了党在不同历史阶段自觉回应时代需求的精神创造,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时,“三大精神”的产生过程与广 的成长轨迹有着紧密联系。 无数青年是在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在 1998 年抗洪抢险的顽强拼搏 死考验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坚定信仰、敢于担当、不 大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动能;与此同时,“三大精神”所蕴含的内在基因,为广大青年提供了丰厚滋养和持久动力。
进入新时代,“三大精神”不仅成为涵养当代青年成长的重要精神资源,也成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并弘扬“三大精神”,既是充盈青年精神世界、引领青年勇担时代使命的内在需要,也是增强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理论维度:“三大精神”的生成逻辑与内涵凝
(一)精神基因的深厚渊源与文化底蕴
1. 大别山精神的革命文化底色与伦理价值导
大别山精神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的艰苦斗争,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基因和革命文化,具有鲜明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价值。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军民长期坚持武装斗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了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对党的忠诚。这种精神反映了革命文化中重视牺牲奉献、追求民族解放的价值追求,凝聚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力量。在伦理导向上,大别山精神强调集体主义、责任意识和无私奉献,具备显著的道德引领作用。面对敌军封锁和严酷环境,革命先烈始终依靠群众、服务人民,把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展现出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的高尚品质。[1] 这种价值理念不仅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也为当代青年确立信仰、磨炼意志提供了清晰的方向与精神支持。
2. 抗洪精神的传统文化渊源与集体主义精神
抗洪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抗灾传统,其文化基因以大禹治水为代表。长期与自然灾害的抗争,锻造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顽强拼搏的民族性 “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正是集体主义理念的完美体现。1998 年长江特大洪水发生后, 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展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迅速形成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局面,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为依托,凝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2] 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也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重大灾害时的显著优势,成为全国人民共克时艰的重要精神纽带。
3. 抗疫精神的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抗疫精神的形成,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合与创新。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置于首位,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实践观和集体观,展现了“生命至上、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时代价值。
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全国人民戮力齐心,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组织力、凝聚力和动员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抗疫过程中所体现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全球合作抗疫,强调共同维护人类生命健康安全。这一实践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表达,也拓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的内涵。
二)精神实质的跨时空共鸣与一脉相承
1.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理想信念贯穿“三大精神”始终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理想信念, 大精神 共有的,同时也是最核心、最根本的精神内核。从革命战争时期的大别山精神,到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抗疫精神,都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 党人 觉与执着追求。大别山精神中革命先辈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 中体现出的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与必胜信念,激励着全国人民在自然灾害面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四个自信”,在新时代进一步显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价值和真理力量。
2.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至上、敢于斗争与奉献担当是共同的精神内核
“三大精神”在跨越不同时代 党的领导、人民至上、敢于斗争与奉献担当。在革命战争年代, 对党绝对忠诚与奉献精神;抗洪斗争时期,党中央以人民群 彰显了敢于胜利、勇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抗疫斗争 各级党员干部带头冲锋,广大医务人员舍生忘死,全国 献的新时代精神风貌。这些共同的精神内核不仅赋予了“ 越 的成长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大精神”的形成过程和核心内涵,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展现了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智慧。深入理解其文化基础和精神实质,有助于为当代青年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支撑,增强他们投身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价值维度:“三大精神”对当代青年成长的育人基因解析
“三大精神”汇聚了中国共产党人与全国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经验和价值追求,内涵深厚,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育人元素,有助于引导青年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其历史责任感。
(一)理想信念基因的深层塑造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也贯穿于“三大精神”之中。大别山精神诞生于革命战争时期,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和政治忠诚。土地革命战争期间,鄂豫皖苏区的革命先烈在敌军严密封锁和反复围剿下,仍坚持信仰,前赴后继,用生命守护革命火种。他们始终坚信“革命理想高于天”,以实际行动展现出崇高的政治品质。这种信念力量不断影响当代青年,激励他们继承革命传统,在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抗洪精神和抗疫精神同样蕴含着深厚的理想信念。抗洪抢险中,广大军民不惧艰险,奋勇向前,以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激励 代将民族复兴作为己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抗疫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重大公共卫生危机面前的政治自觉和坚定信仰,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自信与责任感,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同,提升了政治意识和价值追求的水平。[3]
(二)科学求实与开拓创新基因的现实激发
科学求实与开拓创新的精 形成本身就是革命战争时期实事求是开辟新 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新时代,需要学习和继承革命先 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冠疫情,党中央坚持尊重科学、 对科学的高度重视与尊重深刻启发当 。广大青年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断掌握 创造的历史责任
(三)强拼搏与韧性成长基因的内化
培养顽强拼搏与韧性成长的精神品质是青年应对挑战与挫折的重要支撑。抗洪精神特别强调在困难面前顽强拼搏、坚韧不拔。1998 年长江流域的抗洪抢险斗争中,全国军民表现出的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精神给当代青年树立了顽强拼搏的光辉典范,成为青年成长过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弘扬抗洪精神,青年群体能够更加主动地迎接挑战,培养起坚韧不拔的顽强品质,勇于在挫折中成长。抗疫精神进一步深化了顽强拼搏精神的时代内涵。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广大医务人员、基层干部与志愿者不畏生死、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迹深深打动了当代青年。抗疫精神中所蕴含的勇于担当、奋勇前进的英雄气概,为青年成长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青年一代在新时代成长道路上敢于面对各种挫折和考验,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韧性与行动能力。
(四)集体主义与团结协作基因的系统锤炼
集体主义与团结协作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更是青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质。“三大精神”特别是抗洪精神与抗疫精神高度强调集体主义与团结协作的价值导向。在抗洪斗争中,党中央动员全国军民万众一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组织优势,体现出强大的团结协作精神;抗疫斗争更是以举国同心、团结一致的态度,共同构筑起阻击疫情的钢铁防线。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当代青年不仅要培养个人能力,更要学会在集体中成长,在团队中协作,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
(五)人民至上与家国情怀基因的情感深化
人民至上与家国情怀始终是“三大精神”的核心价值诉求。从革命年代的大别山精神,到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中所体现的人民至上理念,都深刻诠 开 利益放在首位的执政理念。这种理念引导青年一代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 培养 抗疫精神尤其彰显了新时代的家国情怀。当疫情威胁人民生命安 家的精神境界,这种深厚的家国情怀深刻触动了广大青年的心灵, 务国家 概而言之,“三大精神”所蕴含的理想信念、科学求实、顽强拼搏、集体主义、人民至上等育人基因, 而深入地影响着新时代青年的成长。
这些精神基因既为青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分,也为他们在新时代实现自我成长与社会价值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指引和现实遵循。
三、实践维度:“三大精神”涵养青年成长的创新实践路径
新时代“三大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在实践层面为当代青年成长提供 大精神”有效融入青年成长全过程、全领域、全链条,构建系统化、立体化、协同化的实践育人体系,成为新时代思政育人的重要课题。为此,应从创新“大思政课”载体、深化文化自信教育、构建多场域育人体系、推动精神资源数字化等多维路径展开探索。
)创新思政教育载体,推动精神融入“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具有高度的系统性、融合性和实践性。在“大思政课”体系中融入“三大精神”,有助于思政教育从“灌输型”向“浸润型”转变,使青年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精神洗礼。[4]1. 融入课程内容,夯实理论基础
高校应系统整合“三大精神”的形成背景、核心内涵与时代价值,将其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当中。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引入大别山精神,在灾害治理与应急管理课程中融入抗洪精神,在公共卫生与国家安全教育中讲授抗疫精神,帮助青年拓展知识视野,深化对“三大精神”内涵的理解。
2. 创新“大思政课”,强化实践导向
高校要依托“大思政课”教学模式,推动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融合。通过专题讲授、案例分析、互动研讨等方式,引导青年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体会精神的力量。如组织“大别山精神进校园”微课比赛、“抗洪精神纪实”辩论、“抗疫英雄访谈”调研等活动,提升课程的实践关联度与思政感染力。
3. 打造沉浸场景,增强体验认同
高校应利用红色纪念馆、教育基地、博物馆等资源,建设富有现场感的思政教育场景。例如,可以结合 VR、AR 等数字技术,开发“重走大别山”“穿越 1998 抗洪现场”“模拟疫情防控”等虚拟课程,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使青年学生在“可见、可感、可悟”的过程中深化对“三大精神”的理解与认同。
(二)深化文化自信教育,构建青年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三大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与时代魅力,是新时代培育青年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资源。
1. 以抗疫精神激发青年文化认同与责任意识
高校应把抗疫精神作为引导青年增强文化认同与责任意识的重要抓手。抗疫过程中,中华民族展现出强烈的制度自信、文化凝聚力和命运共同体意识,为青年理解国家治理优势提供了现实契机。通过“讲述我的抗疫故事”征文、“战疫有我”志愿服务成果展等活动,引导青年在社会变局中形成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政治认同与文化自觉。[6]
2. 推动“三大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育人体系
高校应引导青年从“三大精神”中理解中华文化的当代表达和价值追求,形成具有民族精神与时代担当的文化主体。可通过构建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将“三大精神”融入教材、课堂、社团和网络,借助主题班会、讲座、演出等形式,进一步丰富精神文化的传播方式。同时应强化宣传手段,在新媒体平台开设专题专栏,推出微视频、短漫画、动漫剧等青年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使精神文化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入青年的视野。
(三)构建多场域育人体系,实现精神育人“三位一体”
青年成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发力,形成全域覆盖、全过程参与、全链条协同的精神育人新格局。
1. 家庭引导责任意识,传承精神力量
家庭是青年精神成长的起点,具有独特的育人作用。应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责任担当的培养,把“三大精神”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开展“传家训·扬家风·践精神”等活动,引导家长以革命精神为道德引领,用行动示范帮助青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责任感和奉献意识。
2. 校园构建生态体系,深化精神培育
校园是青年精神塑造的主阵地,应通过社团活动、第二课堂、志愿服务和课外实践等方式,构建以“三大精神”为核心的校园育人体系。一方面,开设主题实践课程,如“抗洪精神·水利认知教育”“抗疫精神·公共卫生科普课堂”,增强育人的现实关联;另一方面,组织相关志愿服务项目,如红色宣讲团、防疫示范岗、抗洪应急预备队,引导青年在实践中理解、认同并践行“三大精神”。
3. 社会拓展实践空间,激发青年认同
社会是青年精神发展的重要平台,应依托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媒体平台,营造弘扬“三大精神”的良好氛围,推动精神教育延伸至校园之外。可以通过主题展览、故事巡讲和群众文艺活动等深入基层,激发青年参与